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必定会遇到逆叙条件应用题教学。学生在解答逆叙条件应用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定势思维,即:一见到“多几”就不假思索地用上“+”,一见到“少几”就毫不犹豫地用上“-”,一见到“几倍”就直截了当地用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走出以上这种惯性思维的误区呢?在30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常采用以下四种做法来纠正上述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数学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宽、能力立意高、思维容量大、小巧灵活、解法多样等特点。如何使学生准确、快捷地解答选择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利用典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分析解答数学选择题的八种常用策略,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潘亚萍 《数学教学》2010,(3):4-6,48
变式教学已被誉为“促进有效的数学学习的中国方式”.然而,变式在教学中还需采取适当的应变措施一因“人”而异、因“本”而异、因“课”而异.在有效的教学中,需要通过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出重要的数学概念,并巧妙地吸引和挑战学生来思考这些问题,使他们喜欢数学.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学生思考、提问、交流、解决问题并讨论解题的思路、策略和解答过程.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大多进行的是求同思维训练 ,而在求异方面示例不多 ,训练也不够 ,这就势必导致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不强 ,需要转换角度看问题时往往想不起来或者做不到 .就解数学题来说 ,有时也许是“灵机一动” ,但这个“灵感”必然是“意识”和“才能”的积累 .我们要想让学生“灵活地”解答问题 ,就必须培养他们有“灵活地”想问题的意识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 ,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答问题的习惯 ,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能够正确解答实际问题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低年级解答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更加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作为数学知识与应用的主要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在教材中随处可见。这一变化体现了应用题教学价值观的转变,即从过去的学会“解题”转变到获得“策略”,形成一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开展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是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不好,就会影响到中高年级。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解题教学,不少教师常常以课时紧、内容多为原由,只着眼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忽视了数学思维在解题教学中的灵魂作用,把广阔、变通、深度等数学思维中最精彩、最生动的情景遮盖了,造成了学生只靠汇记能力、模仿能力来代替数学思维能力而获得一些数学结论和解题方法,使解题教学变成单一的习题解答,失去了它的魅力。若能恰好地利用和发挥数学思维的功能,无疑是给解题教学注入了“催化剂”。本文拟就数学思维的7种特性在解题教学中的“体现”来展示数学思维的魅力。同时,也揭示了挖掘数学思维的潜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数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数学:哲学的工具和表现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用辩证的观点阐述问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其思维品质。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谈点拙见。一、“整体”与“局部”的思维策略局部的东西来源于整体,又构成整体,局部和整体具有相对性。数学问题的研究,是着眼于局部还是注重于整体,充满了辩证法。解答数学题既要有整体思想,又要善于从局部考察整体,局部和整体的思考方法,有利于迅速、简捷、合理地解题。…  相似文献   

8.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数学现实”——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体。由此不难得出,教师和学生肯定拥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教师的重要任务应该是了解、确定各类学生的“数学现实”并努力使之尽可能地丰富、扩展。而数学教学中常有如下现象:教师依据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习题的解答进行设想并据此教学。这里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与对班级学生实际的理解进行的对习题的解答应看作是教师的“专业数学现实”。这种“专业数学现实”,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学识、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而更具有“专制性”——它常常完完全全地左右学生的思维,控制学生的行为。殊不知,学生的“数学现实”的程度和范围可能不如教师,也可能在某个方面超越教师!  相似文献   

9.
美无处不在。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数学虽然枯燥,但数学的美却蕴藏在数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学习中。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数学美,用数学之美来解答数学问题,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美、感受数学美、体悟数学美、享受数学美,从而让枯燥的数学彰显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10.
李斌 《小学教学研究》2003,(11):20-20,30
猜测是数学理论的“胚胎”,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藉数学的直觉思维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可见猜测是人们学习数学、探索知识的重要方法。那么,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猜测呢?课例1:“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片断1郾操作感知。学生用12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出几种长方形。找出每种长方形的面积和相应的长、宽,填入表中。面积(平方厘米)长(厘米)宽(厘米)2郾提出假设。让学生观察分析表中数据的关系,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讨论,初步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宽所含厘米…  相似文献   

11.
邱修庆 《广西教育》2006,(1B):71-71
我们常见的数学问题教学,教师习惯于从条件去探索结果。一邑得到结论,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就连平常所进行检测的数学试卷,也喜欢安排选择题只给出要么唯一正确答案。要么只有一个错误的单一选项的选择题。长此以律。容易给学生一个误导,学生始终都在认为“数学问题的结论和做法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就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学生的头脑中不知不觉地就根深蒂固了。事实上,任何“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都不止一个”,只要我们用心去探求,很容易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的解答都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如下列举的两例:  相似文献   

12.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生活化数学问题,并通过此类问题的解答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味”.淡化“生活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弗赖登塔尔曾说过:“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如何实施“数学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儿浅见。  相似文献   

14.
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我国的中学数学教学曾是一种“目标教学”.一方面,我们一直想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但学生高中毕业后如不攻读数学专业,就觉得数学除了高考拿分外别无它用;另一方面,我们的“类型+方法”的教学方式的确是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学生一旦碰到陌生的题型或者联系实际的问题,却又不善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它.大部分同学学了十几年的数学,却没有起码的数学思维,更不用说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由此可见,中学数学中教与学的矛盾显得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5.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概念 一个概念在学生思想上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使他们在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从问题“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的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怎样剪?”出发,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把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150cm^2,长比宽多5cm,求长方形的长与宽。”  相似文献   

16.
经常有学生拿着或长或短的数学问题来向我请教,我总是先将题目仔细阅读一至两遍,然后就与同学分析、解答.许多同学在解答完以后经常用或惊讶或崇拜的眼神看着我,其中不乏有学生问我:是怎样快速想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我总是会告诉他们:我阅读数学问题的能力比你们略胜一筹.由此我就想到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能力相当重要,因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促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7.
1.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的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的数学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与创造的过程。那么,在解题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呢?下面以自己一个教例来说说。例题:人教版数学第九册有一题:右图是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现在有一块长7.2米,宽1.8米的白布,最多可以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图略)受先前的知识与方法的定势影响,学生往往会用“块数=大面积÷小面积”的解题模式来解,即(7.2×1.8)÷(0.9×0.9÷2)=32(块)。显然,这种思维方式要在长与宽都是0.9米的整数倍情况下才可,…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思维比较明确的学科,有很多人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用不到,学习数学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让学生们进行数学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们知识掌握那些数学运算公式,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数学学习来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性思维,帮助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特别是在初中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其实那些问题就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缩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锻炼学生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解答问题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20.
“比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的教学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通常安排在小学数学的最后阶段进行。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新教材把比的一些最基础知识提前放在分数除法中教学 ,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又为以后学习其它知识打下了基础。一、说教材“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求红旗的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引出同类量的比 ,接着又通过速度可用路程和时间的相除关系来表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