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宋代金石学的缘起与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滥觞于宋代的金石学,在其兴起之初就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宋代出现的金石著作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流传至今的仍有二十九部之多(据容媛《金石书录目》),至于这些著作中所称引的当时的藏器之家,更不下数十人,可见其收藏之盛,且此风至宋末犹存(见宋周密《云烟过眼录》)。这应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探明它的缘起与演进,或许有补于金石学史的研究。一、宋代金石学的缘起关于宋代金石学的兴起,记载最为详尽完整的当属宋人蔡潮铁围山丛谈》卷四“古器说”一段:初,原父(刘敞)号博雅,有盛名,更时出守长安。长安号多古篮。…  相似文献   

2.
金石文献是以金石为载体的文献;金石书籍是著录和研究金石文献而形成的著述。著录金石文献形成金石目录;著录金石书籍形成金石书籍目录。通过分析和总结金石书籍目录以及具有与之相似功能的其他著述,金石学学科领域中的金石书籍分类情况得以展现。以器物分、以所收金石自然次序分、以著述体裁分、以研究方法分、以著录体例分是五种主要的金石书籍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3.
1928年初,商务印书馆发行所为张元济先生转来一封越南华商胡煜记老板胡定立的信。胡在商务出版的《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中见到张用篆文写的跋,特委求题写横轴“鹰雄独立图”篆文五字。三年前,我们在编著《张元济年谱》时读到了这封信,不胜惊喜。张人凤兄去上海图书馆查阅,果有此跋文,复印而归。此跋《涉园序跋集录》与《张元济诗文》均未收,为张菊老的一篇重要佚文。笔者最近借到了《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这部书,又找来有关史料对照,现特将此书由来和张菊老跋文介绍如下。图录是中文工具书中特有的一类。宋代欧阳修、赵明诚等开创的金石学研究,以《集古录》、《金石录》等古文物图录专著为记载,著称于世。清乾嘉以来,朴学兴起。经学大师们大都爱好收藏古文物,注重金石训诂,许多人有金石图录类书籍传世。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和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最为著名。“讲求金石之学,  相似文献   

4.
简论宋代金石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探讨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并得以发展的原因,是总结宋代金石学学术遗存的首要任务.本文拟从传统学术发展的角度,考查宋代盛行的疑古思潮、空前丰富的金石材料、证经补史的学术追求以及在经学、史学、小学等领域有很高学术素养的金石研究者等方面的内容,论证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并得以初步发展的必然性,并简要述及宋代金石学的成就,为准确评价宋代金石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献唐先生在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期间,创建金石保存所,收集社会流散文物,并举办展览。变私人收藏为公家收藏,由个人玩赏变为面向社会大众,是新型金石学诞生的重要标志。旧金石学的收藏坐等贾人送货上门,而献唐先生则进一步对出土文物地点实地调查。旧金石学重收藏、著录而轻研究,献唐先生则对文物进行历史、制度、地理、制作工艺、艺术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不少超迈前人的成果。献唐先生是新型金石学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6.
傅大卣先生河北三河人,年逾六旬,现在北京市文物局从事古代文物鉴定工作。精鉴别金石书画,尤擅治印、刻砚及传拓古器物。收集金石拓本,无虑万千,其中颇多罕  相似文献   

7.
有清之初,吾郡朱竹垞以经小学昌明于时,乡贤承风。至乾嘉间,以搜罗金石文字为径小学集考订、辨证之资,则自吾宗叔未解元始。解元所居,去吾邑不二三十里。家有清仪阁,收藏古器物文,自三代迄清。凡钟鼎、碑碣、玺印、砖瓦,乃至文房玩好之属,多为欧、赵、洪、娄、王、刘、吕、薛诸家所未及者。且诸家每详于石而略于金,或专于金而阙于石。阁中所藏,则皆蒐集并存。手自摹拓,疏证翔实,尤出诸家之上。解元为阮文达入室弟子,师资既富。又当时同学,若吴侃叔、朱菽堂、张文渔父子及其戚串徐同柏,类皆通金石学,识古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前世所遗珍宝为数众多,历代士大夫阶层皆有赏玩古董之雅好.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宋代欧阳修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在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记述南宋杭州土俗民风的<都城纪胜>一书"诸行"中,出现专门买卖"骨董"的商市,"如七谓之'骨董行',浴堂谓之'香水行'是也."  相似文献   

9.
金石拓本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资料,为我国所独有,一般大的图书馆都有收藏。由于我国历史悠久,金石文物丰富,宋以后金石学即很发达,清以来金石学大盛,乾嘉学派大师多为著名金石家。这是因为金石碑刻价值很大,如鲁迅民国初年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科长时教育部所发《通咨各省征求求碑碣石刻等拓本》中述:“查金石之文,洽闻论古,固元取资,石鼓马同,可以证经,诅楚熊相,可以订史;郙阁桂阳等颂,可以观政教;校官绥民诸碑,可  相似文献   

10.
全形拓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早期,著名金石僧六舟为创始阶段的代表人物,由他制作的此类作品是所知保存至今最早的全形拓原件。六舟的全形拓技法多种多样,至少包括颖拓、翻刻椎拓、原器椎拓及补绘等,他以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结合来制作作品。六舟制作全形拓的本意,是为了方便金石学研究,在当时的金石学界享有盛誉。六舟进一步将全形拓与中国画相结合,创作了一种全新的绘画形式。他借此表现金石文字传千秋而不朽的顽强能力,并尝试以补绘花卉的方式来赋予它们崭新的生命。全形拓及全形拓入画还深深地影响了19至20世纪的中国美术界,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美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家本”与“建本”,本来是版本学上使用频率较高,为一般人所熟悉的两个版本名称,但从近年出版的版本论著来看,有些论者对其含义以及在特定历史时代之所指,是不完全明确的,甚至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因此,有补充解释之必要。自宋代以降,世言“家本”均指未代刻本或抄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宋人所言“宋本”则另有所指,今人有不明此者,也错误地把它解释成“宋朝本”或“宋代本”。来新夏先生等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第四章中,谈南来尤袤《遂初堂书目》时,认为此书目在著录版本上有科学的标准,其中第五条云:“以国别分,有来本…  相似文献   

12.
“笔记”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至宋代才日臻成熟.流传至今的宋人笔记大约有500余种,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文献价值.清代开馆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37种宋人笔记.这些笔记多是旧本久佚或湮没不传者,或可补史传之阙、于考证有益者.此外,四库馆臣还对所辑宋人笔记做了大量的校证工作,为后人的深入整理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宋代私家藏书业大盛,其中不少人属于博学多才的学者型藏书家。他们藏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保存和鉴赏的阶段,而是为了研究学问和进行著述。他们对家藏图书进行校勘、编目、辑佚、注释等一系列整理工作,提高了图书质量及其学术价值,促进了图书的流传及其文献价值的充分利用,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典籍。他们总结和丰富了中国传统图书馆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理论,对后世学术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和研究金石文献,开辟了图书收藏的新途径,形成了专科之学——"金石学"。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新书目》2022,(3):112-114
<正>陈介祺在中国金石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学术发展史上,可谓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人物。全书分为统考会纂、典型绎论、遗珠摭拾三部分,对陈介祺的世家繁衍、姻娅友朋、学术传承、文物收藏、鉴定辨伪、传古理念、诗词文学、书法艺术、著作刊布、学术贡献与对后世之影响,以及其在整个中国经学与金石学到考古学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陇右石刻     
陇有石刻,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是古代陇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价值之高,亦足可嘉惠学界。一、陇右石刻著录概况在石刻产生后不久,古代学人就开始了对石刻的著录。引用与研究。至赵末时代石刻研究与著录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而陇右石刻,欧阳修《集古录》只载1碑,郑樵《通志·金石略》载4碑,王象之《舆地碑记自》载15碑。明代,于奕正《天下金石志》载25碑,嘉靖《陕西通志》载20碑。及至清代,随着考据学盛行,金石学大兴,涌现出了大量高水平的金石著作目录,但所载陇右石刻,寥寥无几。清王昶《金石草编》、孙星衍与阶州(今…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古籍数字图书馆拓片元数据标准的设计及其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概述金石拓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中国传统文献,它涵盖内容丰富广泛,能忠实地在纸质载体上再现器物的铭文图像,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器物的状况,在不能看到金石原物的情况下,拓片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替代原物的作用。拓片多方面的价值久已为人们所认识,近些年来,更是受到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北大图书馆收藏有近代两位著名藏书家缪荃孙艺风堂、张仁蘸柳风堂的全部藏拓,加上北大图书馆历年所购,馆藏金石拓片近3万种,6万多份,品种  相似文献   

17.
赵龙 《图书与情报》2012,(4):141-144,2,145
宋人笔记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极高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四库馆臣的关注,约有500余种传世至今。四库馆臣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精神,严格著录"广见闻"、"资考证"、"裨劝戒"的"说部之佳本",并公允评论之,从著录中可以管窥四库馆臣对宋人笔记的学术认知。  相似文献   

18.
曾毅公《石刻考工录》著录历代石刻刻工人名,诚为金石学别开生面后来居上之作,惜其取资未广,见闻有限,故颇有遗漏,虽经官桂铨、刘汉忠二氏为之拾遗补缺(见《文献》1990年第1期官桂铨《〈石刻考工录〉补正》,《文献》1991年第3期刘汉忠《〈石刻考工录〉续补》),犹未尽完备。笔者近年涉猎石刻文献,于石刻刻工颇多留心,时日既久,累聚渐多,今不避琐细,先将所补辑之宋代刻工抄为一篇,公诸同好,世之治金石之学者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图书馆藏《药洲笔记》一卷(馆藏号7650),著录为佚名清抄本。全书共五十页,不标页码,内容有关金石者最多,其次为诗论。书未署作者,无序跋,除国图藏书章外也无其他印章。封面题“药洲笔记卷一”,而书中无他卷,疑非全本。遍查诸家书目,似皆无著录。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曾收录其中三则笔记,作者署“阙名”。此外未见徵引论及者。经笔者仔细考辨,此书实为清代翁方纲的手稿。此手稿的发现,为我们增添了一份研究翁方纲金石学、诗学和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收藏文化和媒体传播
  我国的收藏传统起源很早,根据有关记载,商周时期的人民就有了收藏艺术的爱好,但是此时的收藏属于官方收藏,主要有王室、宗庙、官府档案机构等主持的收藏,收藏的物品主要是涉及权力、财富、神圣等方面的象征物品。金石学兴起以后,收藏主体有了新的变化,从王室、宗庙等官方机构拓展为民间收藏,逐渐有个人、研究者等加入。收藏的物品由钟鼎宝玉拓展为金石简牍等,因此收藏动机也有了转变,除了象征权力、个人爱好及追求以外,学习文化需求也成为收藏的一大动机。古代收藏文化的转变,对促进古物的保护、研究、鉴赏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