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现代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法和课程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验研究 ,形成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发展模式。使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建立了有机联系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体育社会化"形势下高师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综合分析新时期体育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体育教师的知识及素质结构。旨在为适应21世纪“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探索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及其改革途径,重新树立21世纪体育教师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范围、内容、手段和目的等方面,剖析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全面发展观。认为:构建上海体育学院“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应充分利用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和“上体精神”的文化资源,继承优良办学传统,遵循“五个一”的工作思路,用文化培养人、塑造人,努力打造上海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品牌。  相似文献   

4.
付建民 《体育学刊》2006,13(6):75-77
依据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三大理念”,结合我国大学体育特性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用科学发展观,将“绿色、科技、人文”与大学体育的“健康、知识、素质”结合起来,构建“多元整合教育模式”,并从它的必要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内涵和特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学校体育所能全部给予的,这是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结果,本文首先通过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解读了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在构建一体化发展模式时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在体育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着体育课程一体化缺乏衔接性、基层社区没有权利、家长面临的教育压力都是阻碍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难题;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横纵衔接的体育课程、下放体育权利到社区、改变教育观念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英军  曹刚 《体育学刊》2007,14(9):98-100
当前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存在时间少、目标单一的弊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改革实习模式,实行“普修”与“选修”相结合实习模式。体育教育专业“普修”与“选修”相结合实习模式,有助于解决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拓展专业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模式是家庭、学校、社会从不同空间,让学生体育活动能力得到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通过本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全社会认识到“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模式对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促进作用,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互动发展模式,形成新型有效的互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的最后阶段,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建构主要学习环境下“自主探求、学教互动”能力型教学模式。该体育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它以学生体育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它贯穿于体育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确立了以“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运动兴趣,习惯和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模式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志楠 《新体育》2022,(8):68-70
为了提升田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田径运动兴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学田径项目“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设计进行研究,阐述了“学、练、赛、评”内涵。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田径项目“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价值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全面认识、构建一体化体育教学体系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田径项目教学设计应以“学”作为导向,重视传授、以“练”作为手段,发现问题、以“赛”作为反馈,改正问题和以“评”作为收尾,及时补救。  相似文献   

11.
周刚  贺凯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134-136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于"足球后备人才"和"体教结合"进行了再次的定义,从更广义的概念上去揭示体教结合的真正意义与目的;通过对现行"体教结合"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方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体育培训工作是伴随着体育教师一生的教学生涯,通过对江苏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现状调查发现,接受培训次数上有显著的差异,培训的内容和培训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不能满足体育教师培训的需求,因此要求有关体育部门采取合理的措施,使更多的体育教师有机会参加体育培训,不断提高培训效果,使培训更好的为体育教学、体育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我国公安干警的能力,稳步推进我国高素质警务人员的建设发展水平,因此实行“教学练站一体化”的警务人员培养模式,为推动我国公安系统的发展与改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招揽更加优秀的人才进入到公安队伍之中,以期能够更好地行使国家机器的职责,履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基于此,本文将进行“教学练战一体化”视角下的警察体能训练探研,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体育课教学与运动队训练的实践过程中 ,把教学与运动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传授掌握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 ,培养并挖掘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兴趣与潜力 ,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满足不同的体育需求。这不仅有利于改进和指导体育课教学 ,而且保证了运动队的训练。同时 ,也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对推动课外体育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调查和教学实验等方法,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教学中,构建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智力技能合二为一的“体智式”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建立了系统的培养学生教学目标体系、四段式与课内外一体化灵活、开放式的教学操作和客观性、科学性评价等新的模式框架内容;树立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教学、训练、评价、科研、创新等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突出职业能力,体育教学模式也应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在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希望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炜 《安徽体育科技》2001,22(1):108-110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注意和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发展其个性 ,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Seminar”教学模式对体育院校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eminar"是西方国家大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注重问题研究,培养学习能力。在西方一些大学已广泛采用,而在我国尚处于探索中。笔者论述了它的指导思想,组织方式以及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系统教学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迪克(W. Dick)和凯瑞(L. Carey)系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和野外生存的项目特点,对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认为"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设计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充分分析学习需要、学习任务和学习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设计,从而科学地编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体教融合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立足加强学校体育,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以中央深改委关于体教融合重要论述为依据,梳理传统体教融合演进脉络,从政策支撑和现实需求释读新时代体教融合内涵,对比新旧体教融合概念差异,研判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势,总结现实困境并提出未来发展战略取向。认为新旧体教融合在概念内涵、培养主体、培养目标、关注对象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面临协同共治的社会环境、多元共识的体育功能和矛盾重重的培养现实;存在环境失真、制度失灵、机制失衡和模式失新的现实困境;未来发展应注重深化思想融合,营造发展环境;促进目标融合,破除制度壁垒;推动资源融合,畅通培养机制;加快措施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