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们通常谈到《孟子》的文论,总不离“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及“以意逆志”几条,其实孟子作为先秦散文史上一位富有文采的大家和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极有个性的大儒,他对文学、对文艺都有  相似文献   

2.
我曾撰有《“孟子”中的孟子弟子》—文,对十八位孟子弟子略作介绍,载《嘉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二期.本文想从孟子和这十八位弟子的对答(有时是对弟子的评论)中,探索一下孟子的思想,为进一步研究整个孟子思想体系提供一点参考资料.本文想谈五个问题:一、孟子的哲学理论;二、孟子的伦理观念;三、孟子的政治理想;四、孟子的处世态度;五、孟子的修身方法.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弟子,号称三子,其贤者号有七十二人.司马迁《史记》有《仲尼弟子列传》一文略述其要,后世学者亦多有论及.孟子,被尊为“亚圣”,其行事颇类孔子,其弟子亦有数百.《孟子·滕文公下·彭更问曰章》载: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彭更的问话,概述了孟子周游列国的情形,也说出了孟子弟子之多.但对孟子弟子,后世研究者论及甚少.《孟子》一书中提及的孟子弟子有十八位:充虞、高子、孟仲子、子叔疑、季孙、乐正子、彭更、桃应、万章、咸丘蒙、匡章、陈臻、陈代、陈仲子、屋庐子、滕更、公孙丑、公都子.现据《孟子》一书,对这十八位孟子弟子略作介绍,为“先秦儒家师承关系”和“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新加坡的一处公共场所里挺立着十八尊精心铸制的中华民族英雄的铜像。其中有众所周知的孔子、岳飞、文天祥等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铜像中竟有一位我国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孟子的母亲。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流传很广。今天,当我们读到孟子文采横溢的文章和“定于一”、“施仁政”的进步思想,以及“民为贵,君为轻”的真知灼见,不能不想到他有一位伟大、崇高、令  相似文献   

5.
孟子长于论辩,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这样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辩论家,他周游列国,在推行“保民而王”、“以仁为本”的思想中,显示了他高超的谈话艺术。下面我们就简要谈一谈。  相似文献   

6.
《孟子》一书包含了孟子的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观点。有一家之言,自然也就有所谓“异端”的批判。对孟子的观点,不能妄下论断,它只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在思想界中一种反映。然而通过孟子的视角,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百家争鸣的盛况,将《孟子》一书中有关“异端”加以整理,不失为研究当时学术的精悍史料。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雄辩家。其弟子公都子曾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则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是有感于当时“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诈”而风尘仆仆,游说诸侯,其志向是“欲正人心,息邪说,讵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滕文公下)。可以说,孟子的好辩是时代使然,是他欲“闲先圣之道”的政治责任心使然,是他匡时济世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目前,理论界之所以对孟子认识论的评价存在着争论,往往在于对其认识论范畴体系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因此,弄清孟子认识论主要范畴的基本涵义,诸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逻辑进程,对正确评价其认识论,应是有意义的。一、“天”与“人”“天”和“人”是孟子认识论的一对核心范畴。孟子围绕“天人”关系,从对认识  相似文献   

9.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以好辩著称,所以具有雄辩力量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色。 《孟子》中的文章,不管是论辩性的,还是陈说性的,都灌注一种不可阻遏的气势,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充畅条达,意盛理足。苏洵称“其锋不可犯”,苏辙称其“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这一点,为诸子作品皆所不及。《孟子》文章的这种气势是由作者的主体精神和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相融合而形成的。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其人格自信和自尊、理论自信和自负的个性气质化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与几位教师朋友就“孟母三迁”与孟子最终成为一代圣人是否有着必然联系进行了激烈的口舌战。朋友们说,孟子最终能成为一代圣人完全是“孟母三迁”的功劳和结果,如果孟母当时不将居住地多次搬迁,孟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商人或筑墓者,理由是孟子最初所处的环境闹市区和坟山旁非常不利于孟子的成长,孟子天天学商人叫卖,后来又天天学着筑埋死人等等,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是注定成不了才的。笔者认为,孟子能成为一代圣人与“孟母三迁”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对孟子“性善”论相关问题的争论一直绵延不断,近年来又被学者们一再提起。其争论不仅涉及孟子所说“善”的界定,也涉及孟子性善说立论的逻辑根据、思维路径等,由此引出孟子所说的“善”是“本善”还是“向善”、抑或“心有善端可以为善”等问题。应该说,这些讨论对于深化孟子人性论的研究很有意义。不过笔者以为,其中有些观点在方法论上陷人...  相似文献   

13.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门人曾参的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宋、明道学家们推崇为“亚圣”。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诸侯间互相吞并,战争频繁;可是他却“述唐、虞、三代之德”,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不为当时  相似文献   

14.
《庄暴见孟子》一文,开头有两句话不好理解。(一)“王语暴以好乐(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并没有什么使人为难的地方,庄暴为何竟“未有以对”,甚至还要向孟子请教呢?(二)、孟子问齐宣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也是很平常的事,宣王何至竟“变乎色”呢? 这里关键是对“乐”的理解。课本对读音虽然都加了注释,但一般把“乐”都解为音乐。其实,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指音乐,一指享乐、淫  相似文献   

15.
“孟母三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笔者与朋友就“孟母三迁”与孟子“成圣”之间是否有着必然联系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朋友认为孟子“成圣”完全是“孟母三迁”的功劳和结果。“如果孟母当时不将居住地多次搬迁,而是长期处于闹市区和坟山旁,孟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商人或筑墓者,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前人多有论述 ,本文认为 ,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的抱负。孟子的论辩技巧十分高超 ,如引人入彀、层层进逼 ,以诡辩对诡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7.
一、课文悟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  相似文献   

18.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子都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苟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苟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是孟子对“生民以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规律的总结。长期以来,很多人把孟子的这种历史观看作是简单的“历史循环论”。其实,在孟子“一治一乱”概括背后,还有孟子对战国以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乃至道德状况等所进行的深入考察和思索,有对以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分析。孟子的治乱史观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内在依据,并结合自己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理论所独创的一套自成系统的历史观体系,其中固不免囿限.但合理的成分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