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该文以女性翻译为背景,提出了女性身份认同和界定的社会问题,并以当代翻译理论和女权主义思想为依据,对女性身份认同进行了阐述。笔者最后指出,女性翻译是女性实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社会身份认同为切入点,选取广西龙胜县的龙脊梯田景区为调研区域,研究当地女性居民从事旅游经营前后社会身份认同的变化和提升对策。方法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经济、政治、社会、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和教育等六个维度分析女性居民从事旅游经营后的生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认同呈现怎样的趋势、当地政府和社区能为女性居民发展提供的帮助与建议。结果 :从事旅游经营的女性居民在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社会身份认同不高。结论 :提出促进旅游经济长效发展、增加参与旅游决策机会、培养社会自信和自尊、创造和谐家庭氛围、树立正确价值观、把握受教育机会等一系列建议,促进少数民族旅游地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文化自信视角下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题中之意;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身份混淆”被认为是李尔悲剧根源。这种观点忽视身份多样性;忽视李尔“国王身份”和“父亲身份”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可以兼容的;忽视隐藏在身份后面的是主体自我。在悲剧中,高纳里尔和里根没有拒绝赡养作为普通老人父亲的责任。她们不是反对作为父亲的李尔,而是反对作为退休国王的李尔。也就是说,矛盾双方的“自我”相互矛盾。“自我”是个体依据生活方式以及在生活方式之中相互转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在需要建构的社会建构物。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文学身份认同研究多从作品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出发,实现从"对抗"到"融合"的完美模式,这种针对女性群体的单一主题研究,并不是身份认同的终结。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以小说《喜福会》为研究文本深入探索华裔美国女性从最初的身份困惑,到追寻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身份的建构历程。这种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消弱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而且对全球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洁 《江汉学术》2023,(1):111-119
家庭生活的内容与实践镶嵌在特定的制度化语境中,是对时代话语的回应。夫妻冲突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它既具有破坏力,也能够充当安全阀,体现了女性的家庭地位、角色扮演和互动策略。以改革开放为时点来考察年长代女性与年轻代女性所经历的夫妻冲突,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政治社会化和情感社会化两种机制的形塑,在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下,年长代女性追求安全感,注重付出,强调家庭的秩序和完整,以承诺为关键词;在个体主义文化的渗透下,年轻代女性的夫妻冲突关注个人满足与自我权益,以亲密为关键词。年长代和年轻代女性既追求夫妻地位平等,也认同性别气质的传统期待,她们与子女的纽带正在从单维度的必然转变为个性化的可欲。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同时展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一定程度的保守性。两代女性夫妻冲突的跨代差异反映出家庭生活轨迹和个体生命历程从集体化到个体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创作经验丰富,她们由自身角度扩充及传播了多元化主题。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少数民族女作家们把族群身份自觉转成叙述身份,将主流文化屏蔽于本民族文化之外,她们捍卫着本族文化,保留着本民族文化传统,将民族意志渗透于文本之内,将本族历史文化及品格进行着力呈现,在文学创作中寻求自我文化身份的体认。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女性主义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继女性主义泰斗波伏瓦之后的另一位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莱辛在其《金色笔记》中塑造了两个角色———安娜和莫莉,她们追求思想独立、经济独立、爱情自由、政治平等的两性关系,其生活方式、思想状态已明显打上了新女性的标记。她们为着"自由"而奋进的精神将引领更多女性一路向前。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学中涉及婚变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魅力折射出时代风气下妇女命运的变迁。在专制礼教思想尚未产生的先秦时期,女性在婚姻中有较多的自由和保持自我人格独立的可能;在专制礼教社会,婚变后的女性则表现为更多的无奈,她们无力与残酷的时代风气进行有效的抗争,她们更多的选择结束生命来表达对自由爱情婚姻的渴望;当民主自由思想渐入人心,专制礼教思想被怀疑乃至否定,纯朴、自由民风回归,人文关怀复苏,求利实用主义思想产生时,婚变后的女性再次有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的权利和可能。  相似文献   

10.
杨宪益和戴乃迭堪称翻译界琴瑟和弦的典范,然而二者在合译和独译活动中却体现出“和而不同”的鲜明特色。通过考察杨宪益夫妇合译和戴乃迭独译的译作,发掘其在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存在的“和而不同”之处:从两位翻译家的文化身份、话语权和翻译思想等不同角度,探讨“和”中存“异”现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55名女子水球运动员进行16PF测验,分析我国女子水球运动员的人格特征,结果显示:(1)我国女子水球运动员总体上表现为乐群外向、情绪稳定、自律严谨、敢做敢为、顺应合作,但是同时也表现出学识上的不足、责任心较差、感情用事且独立性较差。(2)我国女子水球运动员在乐群性A、聪慧性B、兴奋性F、敏感性I、实验性Q1、独立性Q2等个性因素上与全国女大学生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等级运动员的人格因素上存在差异。(4)不同位置运动员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妇女的体育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体育参与的迅速扩大不仅是一种体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以质性研究的范式为基础,采用深度访问的研究方法,讨论了"白领"群体女性她们的体育行为及观念。研究发现中产阶层女性体育参与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以及消费性、商业性特点,她们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引领大众妇女的潮流。本研究认为,一方面,妇女参与体育的障碍已经减弱,个人参与体育的自由度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妇女参与体育在制度上和文化意识上仍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影响到妇女的体育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她们对体育参与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生活在传统父权社会的氛围中。因而,中国妇女在体育参与上,要真正实现性别平等的解放之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女性休闲时间增多、休闲体育意识增强以及休闲活动内容多样化趋势,为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通过对女性休闲体育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中国女性休闲体育的实际,提出了应加强女性自我观念更新、性别角色转变;加大宣传力度和管理力度;同时应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体育资金投入和场馆设备建设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妇女社会地位的日趋攀升与妇女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现实使妇女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善重点在于妇女成人教育,其潜在的社会功能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上半叶以来英国妇女成人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妇女讲习会(Women’s Institute)、城镇妇女基尔特会(Towns women’s Guild)和全国妇女俱乐部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men’s Clubs)的出现增强了对妇女的教育作用。从史学的角度分析英国近代妇女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能够有效地把握妇女成人教育的发端、发展以及完善的脉络,充分挖掘历史经验,并更好地为当前妇女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广大妇女在参政议政、男女同工同酬等方面充分享受了宪法赋予的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显优于同时代的日本妇女.在体育生活方面,两国妇女参与体育的比例均不如男子,且日本妇女的体育参与率高于中国.鼓励和支持广大妇女参与体育活动,对她们的身心健康和子女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应重视妇女体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先驱。其女性主义思想,尤其是建立女性自己的写作空间以及建设"双性同体"的理论观点,修正了传统的男性化的理论建设,肯定了女性自身的价值,使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初见规模,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仍旧是当代世界女性主义作家的期盼,而"双性同体"已成为当代女性主义者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CGSS(2010、2013)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社会地位流动预期以及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水平对我国民众社会公平认知的影响,分析表明:向上的社会地位流动预期、较高的相对收入评价都能显著提高民众的社会公平认知,绝对收入水平与民众社会公平认知存在倒U型关系;社会地位流动预期对中西部地区民众社会公平认知的影响显著大于东部地区。相对收入越高认可的不公平程度越高,乐观向上的社会地位流动预期能明显提高民众的社会公平认知。因此,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公平自由的竞争流动机制,使民众拥有均等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社会公平认知,进而维护和增进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南朝宦官的品秩要比北朝低得多,这就决定了南朝宦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远远不能和北朝宦官相比。南朝宦官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多为个别偶然现象,北朝宦官的军事职务往往是与刺史、郡守等地方官联系在一起的。北朝宦官的军事职位的品秩比较高,都在四品以上,这样品秩的军事职务,加重了宦官的社会政治身份,同时也使宦官拥有军权,进而为影响北魏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军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