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萧红诸多的创作中都表现了苦难的主题,既是她对生命存在的内在思索,也是心理体验的外在体现。文章通过萧红小说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苦难主题的探讨,分析其创作心理的变化,以此透视萧红生命观中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生死场》呈现了小村庄幽闭贫困的生活环境和日本侵入村庄后混乱而又紧张的生存图景。萧红以悲悯的情怀,沉重而又激动的心情书写了乡村家庭中女性的悲剧及战争中人性的觉醒。无论是对女性悲剧的书写还是对苦难中人性觉醒的关注,都表达了萧红对人们生老病死及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在这种典型环境和伦理情境中,萧红为我们展示了别样的生死场景和独特的乡土世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的女性作家进行分析,分析的依据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在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采用的是女性的思维,在女性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从而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的研究中,探析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或者是生命意识的改变与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萧红的人生历程视作一个生命文本加以阐释,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性作品,解读其创作的独特主题意蕴———生存与怀乡,揭示了萧红艺术世界中涵纳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北方农民奴隶般的生存状况和苦难的命运遭际,小说流贯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意识。同时,作为女性作家的萧红,又将这种悲剧色彩涂抹到对于女性命运的探索与关爱上。  相似文献   

6.
<正>萧红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在三四十年代有着"文学洛神"之称,小说《生死场》是萧红传世的经典名篇。正如林贤治在《萧红十年集·上》的"前言"中提到的,萧红本人具备"女性"和"穷人"两个文化身份,而且这两个身份是重叠的关系。正是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萧红将哀悯和关怀的目光投诸下层女性。在《生死场》中,萧红敏锐地凸显了贫弱的底层女性处于  相似文献   

7.
《生死场》中,萧红以女性的直觉及独特的理性思维关注着她笔下女性漫长的人生流程,重新审视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她的小女儿心态在《生死场》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而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西苏等女性主义者身体写作的观点,在萧红女性写作中,特别是小说《生死场》中得到典型的体现。文章将从女性与生育、女性与死亡两个方面,昭示萧红对女性真实生命本原的关注与追问。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许多女性作家的名字:庐隐、张爱玲、梅娘、凌叔华、冯沅君、冰心、丁玲、萧红、林徽因、林海音、杨绛……在这个庞大的阵容里,有一个人,以她特有的笔法,特有的姿态,书写着女性的苦难,她就是萧红。在《弃儿》《王阿嫂之死》《生死场》《呼兰河传》中,萧红都血淋  相似文献   

10.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现实性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11.
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真诚、直接地切入了文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 ,她以女性的直觉及独特的理性思维关注着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及漫长的人生流程 ,将自然、史实、人生融为一处 ,并在困惑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钟颖慧 《文教资料》2013,(29):66-67,77
萧红因其特殊的生命经历而具备一种似乎是与生俱采的悲凉感,内心的孤独与忧郁折射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生死场》中,萧红表现出对女性生存状况的热忱关注与同情。但是历史的局限使萧红和她笔下人女性人物都处于“失语”的状态,她们难以通过话语捍卫自己的生命权力,这是她们共同的悲剧命运内涵和根源。  相似文献   

14.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作品呈现出了阶级反抗、民族复仇。以及女性生命体验的三重纠葛。众多文本主题交错,给予研究者以深刻而复杂的文本研究空间。萧红这位依靠天赋创作的女作家以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写作方式,将人性最本能的反抗与退缩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有着最真实的反抗话语,也有着最现实的关于反抗的迷茫:小人物的迷茫,萧红的迷茫。  相似文献   

15.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身体往往承载着女性命运受难图的功能,而解读其描绘的关于农村女性身体的文化论述,又必须同其存在的乡土结构紧紧挂钩。在《生死场》等小说中,萧红结合自身苦难的深重,又选取了经典化的许多农乡女性,通过生/死的符号图示,为我们描绘了在父权制文化秩序下的女性生死大场域。  相似文献   

16.
《商市街》的永恒魅力,在于成功塑造了一位在苦与爱淬炼下的现代女性形象。苦难是萧红形象的重要生活主题之一。在极度的困苦中,萧红展现出坚强而又脆弱的矛盾性格,显示了抵达人的生理和精神极限处的独特生命体验和坚忍不屈的人性光辉。《商市街》的主要思想意蕴正是由这个颇富魅力的女性形象所承担的。  相似文献   

17.
萧红以其《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学作品著称于现代文学,她以女性又有别于女性的观点描述她生活的民国时代,寒冷、悲凉又带着憧憬,这些是她描绘民国社会的基本方向。本文从萧红的日常生活角度,分析其创作方向的三大源头,萧红独特的个人经验,女性主义观点及写作观,以此认识萧红作品中的痛苦、希望和她当时生活、创作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着力点不再是《生死场》中男女性别间的对抗,而是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自身思想局限,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性别自身的许多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的地位毋庸置疑。一部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让更多人知道了萧红的名字。然而,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她的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她东渡日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  相似文献   

20.
从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后花园》等作品出发,论述萧红以现代明眼光对人的异化主题的阐述,既有物对人的异化,人对人的异化,还有女性的异化,并分析其产生的两个原因,既源于新化因素从中心向边地的渗透的因素,又因萧红自身的 独特经历及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