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明末的佛教丛林戒律废弛,寺僧修持不力,僧团窳败日深,丛林积弊重重.明代中后期的宗教政策更随着帝王的个人倾向而代有变更,表现出一朝被废、一朝复兴的特点,以致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积重难返,一方面佛教僧团内部修持不力,持戒混滥;另一方面国家设教未尽善,政令反复无常。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积重难返,一方面佛教僧团内部修持不力,持戒混滥;另一方面国家设教未尽善,政令反复无常。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佛教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谈禅讲义也渐成当世丛林、仕林之风尚,作为禅宗牛头系的创始人法融是江东丛林的代表人物。与菩提达摩一系以妙有融摄真空的理路不同,他以般若真空为本的禅学思想,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降,中国学术思想界曾兴起一股佛学复兴运动,这虽然有着主流学术边缘化的学术背景,但更多还是是受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启发。纵观晚清以来的这一学术思潮,无论是其变传统佛教的出世倾向为积极的入世态度,还是以佛学理论附会西方知识,甚至所复兴的佛教宗派,如注重个体精神的法相、华严、禅宗以及对这些宗派理论的现代阐释,均表现出一种"以己意进退佛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晚清以降中国学术思想界曾兴起一股佛学复兴运动,这虽然有主流学术边缘化的学术背景,但更多还是受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启发。纵观晚清以来的这一学术思潮,无论是其变传统佛教的出世倾向为积极的入世态度,还是以佛学理论附会西方知识,甚至所复兴的佛教宗派,如注重个体精神的法相、华严及禅宗以及对这些宗派理论的现代阐释,均表现出一种"以己意进退佛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散文中的佛教投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散文中的佛教投影石杰关键词新时期散文,佛教,主题类型新时期散文是在特殊的时代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十年动乱的结束与改革开放的兴起和发展,将人们从极左政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经济、文化都呈现为开放的态势,佛教由此得以复兴。作为社会生活的整体反映的文学必...  相似文献   

8.
通过改革,革除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提升任课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全面分析教学积弊产生的原因,为教学改革提供实践路径。综观目前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现状,革除教学积弊,需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四个层面,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史家多持清初轻赋说的观点。近来学术界有同志又提出顺治元年蠲免明末三饷加派的诏令、康熙初删除田赋尾数等,是苏民生与缓和各种矛盾的有效措施,与明朝相比,赋税确实轻了许多。笔者认为:清初赋税并非比明朝轻,明末苛重的三饷既未革除,旋又兴起新的加派,使清初赋税更沉重。  相似文献   

10.
古心所撰的《经律戒相布萨轨仪》意在强调在末法时期,为使正法久住,当以持戒为第一修持要义的宗旨,对三坛大戒传戒仪轨的发展、完善实有首倡之功,当属三坛大戒的开山之作.法藏所撰之《弘戒法仪》明确提出了“三坛戒法”、“三坛传戒”之称谓,使得三坛大戒齐受的戒律实践有了可依之文本,为后世三坛传戒法式的成熟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古心再传弟子见月的《传戒正范》是明清之际中国佛教三坛大戒传戒仪轨的成熟之作,历代诸本传戒仪轨的集大成者,是明末清初以降,佛教丛林最为流行的传戒范本.  相似文献   

11.
明末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没有盛行,根本原因在于没能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以用于宗教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宏博精远,非一二句可言明,而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故以对孝亲的态度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利玛窦是明末在华传播天主教的杰出人物,其观点能够代表明末天主教的孝亲观.同样,云栖袾宏被尊为明代四高僧之一,其孝亲观也完全可以代表当时佛教在此问题上的看法.从二人的孝亲观,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便能窥探出天主教在明末传播困境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汉传佛教僧团作为一个善于管理的宗教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融古通今的管理智慧,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戒为师”的管理制度,“六和敬”的管理原则以及“弘法利生”的价值诉求等.其中,“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贯穿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发展的始终,“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彰显了佛教强调修心的管理特色,“以戒为师”的制度保障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前提,“六和敬”的管理原则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关键,“弘法利生”的价值目标是汉传佛教僧团组织管理的灵魂,这五个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中的生动体现,对当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发起者与主力军。相对于传统居士佛教,近代居士佛教在其核心成员构成、组织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已产生了明显的转型。就近代居士佛教的核心群体来看,大量的新兴工商业者与新型知识分子对佛教产生兴趣,他们分别以居士、学者、思想家,甚至革命家的身份进行佛学研究与佛教信仰实践,并将佛教带向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就组织形态与社会功能来看,近代居士佛教已经摆脱了依赖寺院并由僧人主导的传统组织形态,开始建立起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式,并开始参与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形态的社会慈善事业。因此,抛开单纯的观念史与佛学义理研读,从社会学视域中去审视近代居士佛教的组织形态、核心成员结构及其社会功能之变,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近代居士佛教发展的全貌,亦可藉此透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并由此加深理解近代佛学思想的"形上义理"与"形下社会实态"之间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佛教戒律的实施情况实际上是判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在社会中强弱兴衰的重要依据。云南地区的佛教兴起于唐朝时期的南诏,那时除了有被称之为阿吒力教的云南地方密教教派外,已经有汉传佛教的存在。遵从“斋戎”是云南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遵戒守律的强调和汉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成正比关系;云南汉传佛教的发展又和朝廷在该地区政治控制力和中土文化影响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丁希海 《考试周刊》2012,(28):10-12
所谓改革旧习惯,就是在革除传统积弊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案设计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  相似文献   

16.
江西佛教文献极为丰富,其保护的宏观基本原则有三:要改变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江西佛教文献的保护工作;坚持以江西佛教界为江西佛教文献保护主导,一般信众为重要支撑;关联江西佛教文献保护于江西地方旅游建设和相关文化研究.保护的微观实践程序有四:以江西相关佛教史料作为江西佛教文献保护的实践依托,从全局上把握江西佛教文献形成、流布等各方面的个性特点,指引江西佛教文献的具体保护工作;以江西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为佛教文献保护之纲;以佛教丛林遗址、相关民间收藏、地方志、教内外典籍、相关文化机构等等为目;整理结集后能依托有关载体,如在网上博物馆虚拟开放等,那将是江西佛教文献保护,相关文化研究与传播、相关经济如佛教旅游业建设等等的一种多赢.这应该是佛教文献保护模式实际运作的典范归宿.  相似文献   

17.
滇越瑶族崇信"万物有灵",并道教经义和佛教教规为核心,又结合本民族原始宗教及伦理道德,发展成具有个性名称和用途十分繁杂的瑶族宗教经籍。度戒是瑶族男子的成年礼,既是瑶族男子度戒入教仪式,又是其宗教以沿袭的传承形式,是瑶族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滇越瑶族宗教活动,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除崇奉的神祗大体相同外,使用的法器与道教无甚差别,对滇越瑶族宗教的教义和活动调查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扬光大滇越瑶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杨文会、欧阳渐为代表的在家佛教徒将现代教育的知识取向、学校制度和价值观念引入佛教,重新定义了佛教传承的内容、形式和主体,改变了中国佛教中神圣、知识与权力的结合方式。他们不仅有意识地为居士争取全权的宗教地位,而且形成了机制独立、师承有序的信念团体。这一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具有真正独立于僧伽佛教的自主性的中国现代居士佛教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福建宁德支提寺作为所谓的天冠菩萨道场,历经唐宋时期的打造,元朝至明朝中期衰微圮废,是中国佛教衰微的一个缩影.明朝万历年间,孝定李太后狂热地崇奉佛教,派遣僧人圆慧重建支提寺,改赐寺额为"万寿禅寺",先后赏赐《大藏经》、渗金大毗卢佛像等,明神宗再赐《大藏经》,这些促成了支提寺和天冠菩萨道场佛教的复兴.晚明佛教复兴的动因是当时佛教内部的振兴自救,但是万历年间孝定李太后狂热地崇奉佛教也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提寺和天冠菩萨道场佛教的复兴正是一个极好的诠释和例证.  相似文献   

20.
"茶话"是佛教丛林创造的专有名词,是禅师们丛林禅修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禅林茶事活动的茶话,从形式上为禅师提供了参禅悟道的契机和平台,通过茶饮与禅悟的互动以达至"禅茶一味"之思想精神的和静怡真。世俗文人的参与,更使其成为一种赏心怡情的雅事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中一个独具特色而又自成体系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