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交叉和互补:浅谈新社会文化史和妇女-社会性别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平 《文教资料》2007,(15):132-134
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开拓了性别史研究的领域,而性别史的研究,特别是社会性别视角的普遍运用,又整合、完善了妇女史的研究,并最终形成妇女—社会性别史。妇女—社会性别史对新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起到参照、补充、矫正和借鉴的作用,新社会文化史又不断推动妇女―社会性别史研究的不断宽阔和深入,因此,两者之间是交叉和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都受到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启示,两种范式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妇女史发展经历了“受害史”、“英雄史”、“分离领域”、“多元与差异”四个阶段,演变成社会性别史。但是双方在概念理解、理论方法、政治目的以及研究范围上迥异。研究社会性别史,不仅可以开阔理论视野、拓宽史学领域、发掘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观点;而且其开放性的特色,必将对传统史学全面渗透和改造,即与传统的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女史:从研究走向学科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20中国妇女史发展的历程,面对新世纪女女学蓬勃发展的全球景观,如何在本土化与学科化的双重努力中实现自己的目标?本文认为,20世纪初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兴起是在现代化的社会和学术语境下展开的,80年代中期开始了妇女学背景下的史学关注;90年代初期引入了社会性别(gender)重要的分析范畴,同时,妇女学的全球视野更要求研究者从普遍认为有效的理念框架,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中主动选择并运用于本土研究,面对这一趋势和史学遗产,妇女史学者在继承,借鉴,创新以建立本土妇女史学科中,应尽快突破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重困惑和挑战,开展妇女-社会性别史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以进入主流史学并纳入教育主流。  相似文献   

4.
妇女史、社会性别史与经济一社会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国内外近一个世纪学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社会史、经济史虽然都十分关注与妇女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但它们并不能代誉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三者之间是一种交叉、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包容的关系。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不只关注妇女的生活与命运,以及历史上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担负着对以往历史知识建构的全面审视和包括两性经验在内的新的历史知识建构的任务。因此,它应该成为整个历史研究中观察、分析、阐释的一个新视角和新方法,进一步拓展延伸历史研究的视野与空间,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妇女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逐渐得到主流史学界的认可。妇女史,尤其是妇女—社会性别史,不仅为历史研究增添了社会性别的新视角,而且使妇女史研究本身跳出了狭隘的“妇女领域”,将妇女置于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将社会性别的视角引入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农村社会的研究,考察和分析占乡村人口半数以上的劳动妇女的经济活动及特征,有利于深化对当时乡村社会及其经济状况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妇女/性别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在中国大陆发展迅猛,新方法的使用和新材料的发现,以及学术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使妇女/性别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8-1989年,妇女史研究开始复兴,研究主体、关注议题和参与人员都得到大范围拓展;1990-1999年,中国妇女史研究掀起第二次高潮,在文化领域,出现了消费妇女的庸俗性和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同时并存的局面,在主流史学界,形成了由增添"妇女"到加入"性别"的转变趋势;进入21世纪,妇女/社会性别史研究在目标、策略和关注点等方面多元化的取向日益明显,集体的学术活动对人才的培养和成果的催生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女史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囿于史学学科的限制,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添加史的重描述轻分析;三是受摩尔根母系就是母权社会理论的影响,简单地认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存在前高后低的走势。之所以存在这三方面的问题,与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有关,文化史学的文化要素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之日起,就在理论、方法论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女性主义学术持续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美国本土“女性领域”社会历史现象研究的影响,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对区隔女性的“内/外”领域结构性认知逐步打破了二元分离想象,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部分学者倾向于采纳“一元关联”式“内/外”模型进行研究,甚至形成了差序格局特色的同心圆框架,展现出了递推性的结构、“内/外”在语境中的灵活转化等特征。以上史学研究现象不仅展现了一种史学观点及结构认知的转移景观,还体现了这一跨文化的史学研究群体从西方二元对立性思维到中国一元关联性思维模式的转变。在这一舶来分析框架渐趋本土化进程中,学者们对“内”领域的结构性认知逐步成熟与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中西妇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酉妇女史研究的历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西方妇女史研究的对象开始由知名妇女转向普通妇女,研究的范围扩大;80年代,学者们开始把对妇女的研究与对男性的考察结合了起来;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方史学界开展了性别史的研究,把妇女史研究推进到了新阶段。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轨迹与西方大致相同,但也有其发展速度快、学界与妇女组织合作的特点。今后应加强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妇女史。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妇女史,已经引用社会性别分析范畴,转向妇女—性别史,在这种新趋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史学家开始借鉴妇女—性别史的研究方法,引入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修正了社会教育史学,扩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空间和深度。以英国教育史学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为鉴,未来我国教育史研究应在密切加强女性教育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解读教育史史料,避免教育史研究建立在两性对抗的基础之上,注意性别与阶级、等级的交叉及妇女群体教育的差异性,在平等与差异中展现妇女教育的全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日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不同于西方又被称为"新文化史"的社会文化史的是,国内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并没有表现出与传统文化史的彻底决裂,而是强调文化史研究中的视角转换.可以说,国内社会文化史研究是在借鉴西方社会文化史研究理念的基础上,对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和丰富.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同样关注文化的文化人类学与社会文化史有着更多共通之处,为社会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能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境遇。现有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子教育、生育育儿、国家干预和文化建构四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能够推动新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但目前缺乏将母亲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呈现零散状态并且存在研究意识、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韩国的高丽妇女史研究开始较早,但由于高丽史研究本身起步较晚,加上缺乏史料等原因,发展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相关的论文还很少.1970年代随着韩国社会急速走向城市化、产业化道路,家庭伦理和女性生活都有了明显的改变,与女性相关的社会问题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出现了通史类的妇女史论著.进入19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化运动、妇女运动的发展,妇女史研究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出现了整理出与高丽女性相关的资料集和<高丽时代妓女研究>等专著和论文.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军人政治的结束和国民政府的上台,在更加民主、开放的学术氛围下,妇女史研究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文化史是20世纪90年代后被学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近年来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研究社会文化史既不能脱离大众文化,亦不能忽视精英文化,同时要注意研究社会文化与国家意志的关系问题,以及社会运动所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社会文化史还需要史学界同仁共同努力,在理论方法上应有新突破,在史料方面应有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美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各种社会运动息息相关。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对美国妇女史研究的内容、方法的转向产生巨大影响。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游离于主流社会价值到融入主流文化的发展阶段,美国的妇女史研究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边缘到研究热点、从简单的"她史"到对整个女性群体深入研究的发展过程,成为当今新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报告文学理论的"拿来主义",一方面是指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对于国外有关这一文体理论文章或著述的翻译和介绍,另一方面也是指报告文学理论对于小说等其他类型文体理论的借鉴。这主要集中在对于20世纪30年代欧美和日本等国报告文学理论、50年代苏联的特写理论以及80年代的美国非虚构文学理论的译介与借鉴。报告文学理论的"拿来"体现出中国学者主动选择的意志,但此后的理论建构呈现本土性缺失和系统性缺乏。而实现理论话语的本土性和体系性,才能从根本上真正确立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史是当代西方的一种新的史学流派,盛兴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其经典作品涵盖了许多领域,颠覆了盛行一时的社会史模式。新文化史研究的主要进路是人类学和文化理论,将语言看作隐喻,显示出对于权力关系的深刻关注。新文化史家围绕历史研究方法展开了具有启发意义的讨论,使历史更接近于广大公众,也扩展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实践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集体成就。新文化史遭到的主要批评是对文化的强调削弱了历史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文化理论混淆了想象与真实的区别,给历史编纂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育史研究者能够从新文化史中得到诸多启发,思考新文化史家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尝试从文化角度解释教育史,从经典文化史和新文化史的经典中汲取与教育史研究有关的养料,进而从教育史学史的角度研究新文化史对于各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侯杰教授: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性别史研究中,浩如烟海的史料为我们提供了意蕴丰富的信息,使我们从中提炼出解构近代社会性别制度及其权力关系的符码。在今天的讨论课上,我们就"中国近现代社会性别史的史料发掘及其应用"这个主题进行集中讨论,分享各人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性别史学习、研究中的心得,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西部史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其特点也越发明显。在研究方法上,新西部史学大量借鉴社会学的方法并不断创新;在研究内容上,从原来的宏观叙事到细微叙事;在研究角度上,有了政治史、环境史、妇女史、种族史、城市史和综合史等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妇女史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但将研究与学科建设结合在一起并自觉推动其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应该是世纪之交的2000年前后。一方面借助国外课题或项目基金,通过读书班和研讨会的形式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的思想和理论,聚集妇女史研究的力量,拓展研究的视野、思路和范围;另一方面针对妇女史研究的现状,以及在借用"他山之石"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着力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与创新;同时,根据中国妇女历史发展的特点,总结、提炼、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史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寻求与世界妇女史研究对话的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