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2.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的研究,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竞争力评级,着重对江苏省与相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研发合作与学术研究合作两个方面进行项目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思考了近年来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实践做法,为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推动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的科技战略规划,建设国际科学组织、科教合作中心,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人才培养平台、服务民生、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等科技创新与合作已取得相当的进展与成果。然而,新时期“一带一路”在科技创新领域还面临顶层设计与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与合作的模式与深度还需提升、专业人才较为短缺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系统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合作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创新与合作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指出了新时期“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合作的重点领域与重点任务,以期为探索“一带一路”发展面临挑战的解决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以来,在推动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融入全球治理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国内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重要的国际化区域,更是“一带一路”重要的组成部分,面临着打通南亚陆路通道的新机遇。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支撑青藏高原区域发展进行了分析,系统梳理了当前“一带一路”下的青藏高原地区的国际合作情况,包括科技合作计划与项目、国际合作组织、科学数据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进展,总结了其中存在的成效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23,(12):32-34
<正>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回望“一带一路”的十年征程及期间取得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的“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这无疑为“一带一路”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以下为演讲全文。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基础较薄弱,科技创新合作意愿和基础普遍不足,各国之间深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亟待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与机制也亟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本研究通过重点梳理分析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总结得出其具有四方面共同特征:搭建多层次科技交流平台,深化科技人文交流;科学布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拓宽科技合作网络;建立健全海外孵化器,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创新合作体系;推进联合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援助水平。中国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做法,根据自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模式。建议重点从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网络、特色创新合作体系、科技援助水平等维度探索构建人才、技术、空间等多种要素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的合作生态,通过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有效互补协作和开展科技援助等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源禀赋各异、气候多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质量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在低碳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气候灾害预警预报、低碳技术、气候金融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共赢模式开展深入合作。文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气候国际合作有益经验,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战略和对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完善。  相似文献   

8.
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网络广泛拓展,凸显“软联通”价值的标准互联互通项目合作网络随之渐进演化。为了从动态视角分析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合作网络的演化过程,通过分析网络关系广度和关系强度的时序变化特征,结合层次聚类法探索国别合作网络的演化模式。研究发现: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合作网络演化模式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合作稳步提升模式、本地合作拓展模式、合作快速迭代模式和后续合作弱化模式。关系广度和关系强度增减趋势、变化次序是决定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合作网络演化模式的重要条件,且各模式与中国企业参与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合作的策略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聚焦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科技合作情况,探讨科技合作如何赋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科技合作助推共建国家发展的实践探索,剖析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新时期科技合作支撑和引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17 年 “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国专利合作数据,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合作情况。首先使用生存分析的非参数估计方法描述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国专利合作数量和存续期情况,然后建立随机效应的Cloglog离散时间模型,进一步探索多种接近性因素、跨国合作经验以及国家研发实力对“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利合作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缺乏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2)“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的地理接近性影响日益减弱,而社会接近性和技术接近性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合作进程的稳定性;(3)跨国合作经验累积以及国家研发实力提升对稳定“一带一路”区域跨国专利合作有着积极作用。基于研究结论,为建立深层次稳定的专利合作网络提出建议:中国可以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沟通,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引导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提出,并已然由顶层设计、理论论证层面进入到操作实施阶段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提出伊始就在国际社会中引起积极反响。同时,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倡议,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非议。因此,在理论上探析“一带一路”战略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任务。文章在引言部分对“一带一路”战略做了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范式,重点论述“一带一路”战略愿景。文章还指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因素,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进行展望,以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经济形势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支持,与沿线国家的现实境遇及各国对促和平、谋发展的诉求密不可分。“一带一路”倡议与共情理论之间的双向融入、双向互动进一步拓展了我们的“朋友圈”,也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基于共情理论的视角,未来“一带一路”倡议跨国经济合作在观点采择、情绪感染、共情关注和行为共情等方面具有值得探索的理论空间和重要的实践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Z2):14-17
中国科学院发挥科技国家队的率先引领作用,主动谋划、牵头策划、总体协调、战略整合集成已有国际合作布局,牵头组织“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科学院及其科研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开展创新合作,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转移转化、合作网络与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和新形势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创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总结经验,找准科技合作领域。在此背景下,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的科技创新建设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研判了未来科技创新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任务,进一步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战略需求与发展基础,提出了具体的科技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输出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南南合作框架在总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虽然,已有不少学者研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应是“以我为主”地输出产能、资本、技术、标准和服务;但一系列学术问题仍未得到科技政策学的明确解答,即,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应以什么输出为主、什么输出为辅?应从哪些领域入手才能发挥出中国的牵头优势?通过对1978-2017年我国关于输出的科技政策进行全时段、全样本量的政策文本分析,发现我国低端资源输出科技政策稳占整个输出类科技政策的26%,中端产品输出科技政策约占57.3%,而高端知识产权输出科技政策仅占16.5%。本文的观点是高端知识产权输出在“以我为主”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中占据关键地位,当前需要加快完善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知识产权输出的政策体系。最后,本文建议选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作为制造业突破口、选择跨境电商网络平台技术作为服务业突破口来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知识产权输出的政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我国石油企业加速出海布局,在油气能源领域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回顾了我国石油企业在“一带一路”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合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了合作现状,分析了合作中呈现的潜力和面临的机遇。针对中美博弈全面加剧、乌克兰危机影响外溢、国际投资合作环境日趋复杂、能源转型日益紧迫等诸多挑战,文章提出了4点战略方向和建议:(1)打造互利共赢的油气合作利益共同体,稳健提升能源合作抗干扰能力;(2)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结算体系建设,系统提升抗金融风险能力;(3)突出油气合作主线,牵动新能源接续发展;(4)以科技创新和精益管理为抓手,持续提升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合作中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正确抉择发展方向、深入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胡必亮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0):1417-1431
基于对江苏、浙江、广东3省10市的实地调查,文章系统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重点打造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之间的交通运输通道、大力发展中欧班列、扎实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促进贸易和投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与教育、文化交流等。文章也指出了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工作重点。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客观地反映了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发展前景乐观可期;同时,我们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构建我国与共建国家开放发展大通道、完善国际融资机制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布局“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开拓性建设了10个海外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参与国家合作创新研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兼顾国际学术前沿与当地民生发展。文章以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例,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中斯科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并对中斯科教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专利审查高速路是一种专利审查工作共享机制,其产生源于各国应对专利审查积压问题的需要。中国已经与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专利审查高速路建设合作,且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专利审查高速路建设合作,有助于激励各方的技术创新,有助于各方加强专利保护。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专利审查高速路建设合作,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拓展合作模式,推动专利审查高速路的不断完善;企业要善于使用专利审查高速路,以便形成专利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开展“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将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对实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的事实和预估出发,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农业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并探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资金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需求缺口。研究发现,相比于减缓技术,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适应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推动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行动将面临大量的资金缺口,并且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防灾减灾、生态系统治理、低碳产业、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等减缓和适应领域均存在能力建设缺口。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合作国家、合作领域、合作对策3个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气候合作的总体战略,明确了东南亚和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气候合作的重点地区,以及在技术、资金、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领域。进而提出了整合“顶层设计—资金保障—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话语体系”多措并举的系统化合作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