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讲究礼制,“华夏”一词本身就有“礼仪文明之邦”的含义,如《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所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孔子曾这样赞扬管仲的历史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认为如果没有管仲,中原地区的民众很可能像其他民族一样“被...  相似文献   

2.
许依洁 《当代学生》2013,(10):51-52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礼仪之邦"之美称,这个美称最早出现在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这句话诠释了何为华夏。其中,服章之美一说,便是指中国自古以来的服装之制,而此处的服章便是指汉服。  相似文献   

3.
中日华夷史观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论中日初原华夷史观,再论此史观于近代之演化。 一、中日两国初原华夷史观 “华夷”论产生于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中心论为特征的古代国际秩序论。这里,首先诠释“华夷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华夏”与“夷狄”。 关于“华夏”,《书》《武成》云:“华夷蛮貊罔不率俾”。疏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华”的本意是“华美”,《书·尧典》:“重华协于帝”。《传》云:“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由此可见,中国称华夏,是因为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在东亚以至全世界,是最早诞生的文明之邦之一,是礼仪具备。文章华美之域。在东亚以中国为文明发源地与辐射地,形成了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内的东亚文明圈。  相似文献   

4.
“华夏”是中国古代的别称,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武成”篇。具体地解释:“华”是指礼仪之盛, “夏”是国家之大。  相似文献   

5.
我爱智慧而人文的中国称谓。古书《战国策》上说:“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行也。”唐人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又云:“华、夏,皆谓中国也。”《唐律名例疏义释义》更讲:“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古代,它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京城,二是指华夏族、汉族居住的中原地区。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南北,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后来,把华夏族、汉族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一词开始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文明古老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美好的称谓。华夏:我国最早的代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说明中国在历史上就以疆土之广大和文化之…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记得在地图册上有56个民族的形象展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独独汉族,穿着职业化的西式服装。长大了,也看了许多日剧、韩剧,稍远一点,20世纪80年代的“阿信”穿着和服,而“大长今”使韩服在整个亚洲成为时尚。应该说,每个民族都有她独特的历史根基和文化传承。然而,汉族,除了这个符号之外,在现代服饰上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载体彰显。我是知道的,其实汉民族也是有“汉服”的,而且,比许多民族的服装都要历史悠久,都要源远流长。《左传》中,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的章句,“华夏”一词…  相似文献   

8.
郑士良 《小读者》2012,(10):47-47
华夏 “华”是指礼仪之盛,“夏”指国家很大。“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篇。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所以古人把我国称为“华夏”,其中深藏着为灿烂文化而自豪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华夏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殷墟甲骨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Kui”。本主要通过甲骨字形与周秦两汉古字中已确认的“华”、“夏”等字的形体比较,考释甲骨“Hua”(华)“夏”二字。“华”和“夏”本来都是地理上的名称,分别指华山和大夏。两对峙于黄河南北,遥遥相望,迤逦相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河”神擘开“华、夏”的神话。由此得以理解甲骨卜辞“河”、“华”、“夏”三神相提并祀在认识上的根源。“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华”“夏”由此转化为“中国”(指中土)的代称,而与“四方”、“四夷”相对;又以处“中”之义转化为“中华”、“中夏”之称,均为地域概念;然后以地域化的内涵转化指“中国”人民。“华夏”作为民族之称,代表的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地域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分四部分:一、释甲骨“Hua”;二、释甲骨“夏”;三、“华”“夏”地望及开辟神话;四、“华”“夏”地位与华夏族称。  相似文献   

10.
我的财富     
郑烨 《新读写》2012,(5):64-64
所谓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是追溯到三皇五帝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汉族人民一直不改的服饰。在我衣柜中为数不多的几件衣服中就有这么一套汉服,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小得我无法穿下,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已超过了所有东西,它是我最为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新高考》2008,(10)
“华夏”二字,最早见于《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说文解字》说: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华夏”一词,最基本的涵义在于文化。  相似文献   

12.
华夏考     
詹鄞鑫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殷墟甲骨文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提供了揭示华夏文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华”和“夏”本  相似文献   

13.
先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文字: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标志的传统礼仪,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使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作为21世纪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阶层,其特殊的位置和身份,更有必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建设者。基于此,应让礼仪教育尽快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的修业内容。何谓礼仪?“礼之名,起于事神。”《说文·示部》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本意是指敬…  相似文献   

15.
《易传》曰:“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宋代大学者朱熹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形而上,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的或已成形体的东西。这二者是相对立  相似文献   

16.
典故三则     
牝牡骊黄 【原典】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相似文献   

17.
苏北香火戏,现代傩戏的珍贵遗存何九鸿记述周俐整理《论语·乡党篇》说:“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是傩的古老记载.汉代傩仪里有所谓“子”。《后汉书》卷十五《礼仪志》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  相似文献   

18.
玄奘说佛     
听说玄奘法师要在大相国寺说佛,全京城的僧人沸腾了,全都赶往大相国寺。 寺内,香烟缭绕,玄奘法师身披袈裟为众僧说佛。 有僧人问:“法师,何为对佛之大敬?何为对佛之大不敬”? 玄奘答曰:“佛在心中,而见于行动,即可谓对佛之大敬;佛不在心中,纵然筑佛百尊,念佛万遍,亦谓之对佛之大不敬。所以,我辈终日念佛,不可顺嘴而过,还须用心、用脑领悟,心中才可有佛,此乃对佛之大敬也。” 又有僧人问:“法师,我辈与佛祖有何区别?” 玄奘曰:“佛是坐着的,我辈是跪着的。” “贫僧不明白。” “站起来,我辈皆可为佛;跪下去,永…  相似文献   

19.
柯英  陆宁 《辅导员》2011,(16):68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用"衣食住行"这四个字来概括,"衣"位列第一,足见服饰在中国人心目中位置之重要。古代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称之华,礼仪之邦的华美服饰为世人赞誉,故有"衣冠王国"的盛誉。如今,服饰的作用早已不再局限于遮身暖体,更体现为美化生活环境、提  相似文献   

20.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段玉裁注曰:“依类象形,谓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文者,错画也。交错其画而物象在是。……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形与形相軵为会意。……按,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