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爱让我成功     
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的爱对学生学习,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决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放纵不管或听之任之,而是对学生施予更严格教育之前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要求老师在处  相似文献   

2.
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爱是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一、宽容与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有人曾说,教育的真谛是对人的独特个性的宽容与尊重,教育的宽容与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在班级管理中,这学期我在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不成熟性。工作中,我常这样对自己说,发怒是无能的表现,我就是为他们的错误而来的。当学生有错误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该承担什么责任,我又该如何因势利导。下面是我工作的两点体会:一是宽容学生。…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对象是人.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始终把关爱学生、呵护学生的自尊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团结、友善的基础是爱.有了爱.才会产生“情”.真诚的宽容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手段;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来说,更是一种促进团结友善的强大力量。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宽容。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家曾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做为一个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更在乎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作为一位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是先爱自己的学生,爱学生应该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真诚欣赏与宽容。赏识点心灯,宽容架心桥。赏识和宽容都是对学生的爱。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怎样将这门艺术演绎得更精彩,关键就要懂得怎样去正确的爱学生。本文从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撷取“学会感动”、“学会糊涂”、“学会惩罚”、“学会宽容”以及“学会施舍”五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受到赏识,学会感动,这是教育的最佳境界.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对于一些学习困难、有个性或容易犯错的学生,教师更应多一些爱和宽容.那么,教师应怎样赏识每一名学生呢?……  相似文献   

7.
岳伟 《教育学术月刊》2001,(5):16-17,20
一、现实教育生活中师爱的虚假与缺失   教育是一种生产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爱的直接生产者与传播者,更要有爱的态度、品行与能力。然而现实教育中的师爱却往往处于一种虚假与缺失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爱的虚假性。爱的虚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惩罚性的“爱”。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包括体罚与心罚。对此许多教师却振振有辞:“我惩罚你是因为我爱你,是为了你好……。”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第二,占有性的“爱”。教师把学生看…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人民教育》2004年第22期的《惩罚,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下简称《惩》文),深为李令清老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精神所感动。然而,我以为文中有些说法值得商榷。《惩》文中说,魏巍的例子和麦克劳德的例子并不是惩罚,因为这两个例子“表现了教育的基本原则———爱、宽容、期待”。我不禁要问,难道惩罚就没有“爱、宽容、期待”吗?倘若不爱了,我们还惩罚干吗?倘若不宽容了,我们干脆一棒子打死得了。倘若没有期待,我们何不放任自流,哄着学生过日子?日本学者小原国芳说:“必须用惩罚来充实教育。惩罚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  相似文献   

9.
杨桂荣 《宁夏教育》2010,(12):73-73
教育的主题永远是爱。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更应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智慧的教育。爱不仅是关怀、担心,也是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善意,它意味着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包容无知和缺憾。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用爱心作教育,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充满爱和宽容之心的班主任才具有智慧的底蕴。  相似文献   

10.
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坚实基础,没有教育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成功的教育。教育爱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注重人本、发展个性。更注重为师的教育爱。作为教师,拥有了教育爱,才能以人为本。才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1.
王观周 《湖南教育》2002,(18):50-50
当前,中小学校学生出走、自杀,教师在学生脸上刺“贼”字、罚学生刮破脸皮等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究其原因,除了部分教师法制观念淡薄外,更重要的则是由于不少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宽容。英国思想家欧文很早就说过:“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我认为伟大的宽容精神尤其应该成为现代人民教师必备的品格。(一)宽容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苛求会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但直至现今仍有不少教师津津乐道于把学生培养成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需…  相似文献   

12.
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不能一味地用赏识、宽容、奖励的方法,而应该因人而异,自然、灵活地运用惩 罚手段,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下决心改正错误.当然,教育的惩罚绝不等同于体罚,更不是歧视、伤害、心理虐待.惩罚的前提必须是出于爱,出于责任,出于对学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正生命中有一种最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爱。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爱是宽容。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作为教师,对学生过度的严厉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而恰如其分的宽容则会增进师生的感情。因此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理解、宽容、接纳、化解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和缺点,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  相似文献   

14.
单纯从亲属、朋友和同志的关系网络看,教师与他的学生们可能存在着亲疏之别;单纯从教师个人的观点、兴趣和爱好出发,教师对他的学生的评价可能有高低之别。但是作为体现党和人民对学生关。。爱护的教师,必须以极大的努力排除这些干扰,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热爱自己所教的全体学生,不能只爱自己所喜欢的几个“得意门生”,厚此薄彼。爱好学生,爱聪明活泼的学生比较容易,但是要爱全体学生,特别是爱“差生”可就不太容易了。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讲得好,“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一名人…  相似文献   

15.
耐心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教师的耐心是体验自我和执教工作中磨炼出来的;是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建立的。耐心能够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使教师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学生的弱点,以一种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个性。耐心意味着教师愿意承认学生在努力学会做人、努力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局限性,愿意给学生一种在成长过程中有人陪伴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6.
孔子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毛主席也说过:“允许人犯错误,改了就是好同志嘛!”由此可见,宽容是人的情感之一,它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成了一种时尚和一种美德。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而是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督导其改正,从而体现出教师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很多人认为惩罚教育已不足取,而能够给学生充分自信和自尊的赏识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赏识教育无节制的泛滥带来的惩罚教育的缺失。实际上,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惩罚教育能否作为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取决于教师能否很好地使用惩罚教育。一、使用惩罚教育要以爱护和尊重学生作为基础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但我们必须明白,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教育才是目的。不论我们采用何种形式的惩  相似文献   

18.
受过情感教育的人,善于与人沟通且对生活热爱。情感教育是心灵的对话与真情的沐浴。近代教育家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是情感教育的摇篮。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觉,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存在着相互信任、尊重、民主、宽容,即师生之间要有爱。学生美好的开端是掌握在教师手中的,教师要情感充沛、精神饱满,要全心投入、心无旁骛,要信心十足、追求卓越,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  相似文献   

19.
所谓接纳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根据受教育的独立性的举止而给予的承认和接受。接纳不等于赞成,只是对受教育的宽容、尊重、认可、真诚和爱心。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被接纳的环境下,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超越。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热情接纳学生,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合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20.
报刊撷英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不敢谈惩罚,第一线的教师也害怕说惩罚。大家总是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要“正面教育”,要“感化”,应“宽容理解”……其实,一味如此是非常不当的。什么是教育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与行为类。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