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强不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语文课堂上站立了30年了,由衷地感觉到教书是一种享受,跟同学们、老师们谈起教书的体会,我一直建议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要自强不息,就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首先要融入为理想社会奋斗的主流中。我1950年来到世界上,读小学、上中学,受的都是为  相似文献   

2.
相逢在雨中     
师范毕业后,我在城里教书。她——彩云姑娘却在乡下一所村小教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她又相遇了。相对无言,我们久久地互相凝视,是惊,是喜!我很累,我自己知道:她似乎也很累,我能够看得出来。我的眼睛模糊了,她的眼睛也模糊了。我们的眼睛都湿润润的,是泪水?是雨水?小雨仍淅淅浙沥沥,我们却没有谁撑伞。她走在前,我默默地紧跟在后。“你为什么不给我写封信?我几次想给你写信,都因为没有你的地址……”她终于打破僵局先开口了。“我,唉——我……”我怎么回答她呢?“我早把你忘了!”我在撒谎。  相似文献   

3.
《湖南教育》创刊于1950年4月16日,差不多与新中国同龄.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同全省教育工作者以及热情关心、支持本刊的广大读者一道,亲切纪念她创刊35周年.回顾《湖南教育》的办刊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50年4月至1953年9月,为第一阶段.其间从第四期(1950年8月)起,曾改名为《湖南教师》,毛主席亲笔书写了刊名.这个阶段的刊物,紧  相似文献   

4.
《湖南教育》自1950年4月16日诞生以来,经过幼年和青少年时代,现在已进入年富力强的壮年时期。 40年前,当《湖南教育》呱呱坠地的时候,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就欣然命笔,为她题写了刊名《湖南教师》。后来,刊物更名《湖南教育》,毛主席再度为她题签,刊名沿用至今。值此刊物40周年纪念之时,睹哲人遗翰,思领袖恩泽,更加激起我们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和衷心爱戴。《湖南教育》杂志是湖南省教委(教育厅)指导全省教育工作的机关刊。40年来,她始终是在委  相似文献   

5.
教学生活中,我经常想起一位熟识的老教师、老同事。她是一名北京知青、老高中生,上个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在边疆教书一干就是30年。生活和岁月的磨难使她显得有些衰老,她广博的知识面和高尚的人品很令我们尊敬。她的课我听过几节,不多,时间过去好多年,我只记得当时听完之后感觉很  相似文献   

6.
1950年9月我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前身清华大学地质系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时,入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1953年毕业后到甘肃白银厂地质部641队工作,一年后又考入母校读岩石学研究生,195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1958年因工作需要调离母校到成都地质学院。作为地质科技工作者,我是在母校的抚育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我在校读书时,几位老师对我的一生有很深刻的影响。其中,池际尚教授是我的恩师。池际尚教授是我们同学中非常敬佩的一位老师,她于1950年与涂光炽教授一起从美国回来,我们系顿觉增加了许多生气和活力。她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东西,开阔了我…  相似文献   

7.
寄给十年后将出世的宝贝湖南一考生亲爱的宝贝: 你一定想不到,在你诞生的十年之前,你最亲爱的母亲,也就是我,在她17岁的考场上,用她凝结着爱与思索的笔,为你构想了这么一幅清新而隽美的生活之画!  相似文献   

8.
乘着飞奔的骏马,《湖南教育》进入了不惑之年。作为她的一名忠实读者,一名远在山区的教师,我向她遥致衷心的祝贺! 几多风雨,几度春秋。《湖南教育》和我们共和国一同成长。而我的教龄,也近40年。在我漫漫教学生涯中,《湖南教育》只要没有停刊,就始终伴随着我。现在我已退休,回首往事,《湖南教育》在我终生的感情天平上,占有很重的法码。我能及时获得各种精神营养,树立终生育人的信念,离不开她的引  相似文献   

9.
彭映红 《湖南教育》2006,(11):46-46
我于1979年5月开始任教,至今已有27年的教书生涯。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感觉到自己不是教书的料子,想打退堂鼓,是《湖南教育》给了我勇气。那天我到同事的办公室小坐,忽然看到了一本《湖南教育》,便顺手拿到自己房间细读,发现里面有教案设计,有教学实录,还有教学点评。刊物中的指点迷津,使我豁然开朗,增添了我当好人民教师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人物简介胡雨芳,1950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1968年她远离家乡,前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经受锻炼,1979年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先后任上海浦明中学团委书记、上海黄浦区67中学党支部书记、上海储能中学副校长、上海浦东新区洋经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8年,她被授予上海市优秀校长称号。翻开胡雨芳的履历表,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她的经历十分平凡。初中毕业──建设兵团──教书生涯,教书后的20年,恰好是共和国改革开放的20年。这一崭新的历史时代,为胡雨芳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几经拼搏后,她不仅站稳了讲坛,还走上…  相似文献   

11.
<正>我有一位老师。她今年几近七旬,身材瘦小,说话声音不大,教了我四年总是只穿那几件衣服,笑起来像个孩子。她年轻时是轮机机长,留学过俄罗斯,半辈子的光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从船上退下来后就在理工学校教书。她一直都像个亲奶奶一样叫我们天冷记得加衣服,下雨记得带伞,甚至有时候把自己带的饼干分给我们吃,担心我们饿肚子。在这所有的前提下,她从不迟到,从没有看见她抱怨过。直到  相似文献   

12.
我于1979年5月开始任教,至今已有27年的教书生涯。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感觉到自己不是教书的料子,想打退堂鼓,是《湖南教育》给了我勇气。那天我到同事的办公室小坐,忽然看到了一本《湖南教育》,便顺手拿到自己房间细读,发现里面有教案设计,有教学实录,还有教学点评。刊物中的指点迷津,使我豁然开朗,增添了我当好人民教师的信心。记得我准备教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觉得无法给学生讲清楚公式的推导。我在无计可施时,想到了我的老师《湖南教育》,是她指导了我的教学。我认真翻阅,发现有类似的案例,我仿照案例写教案,由等底等高的圆柱量杯和圆锥量杯做装水实验,得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V圆柱=3V圆锥,由此推出V圆锥=13V圆柱。那节课,学生跟着我做实验,发现二者体积确实存在1∶3的比例。打那次后,学生不但喜欢我上的课,还喜欢我的为人。当班主任时,经常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有时一个课间可以收到七八个“小报告”,有的是递纸条,有的是“口头上诉”,我都把它当成一回事,谨小慎微地用心处理。为此,我赢得了学生的信赖。这都是读了《湖南教育“》班主任园地”后所学到的。《湖南...  相似文献   

13.
庙里的日子     
到“寨上女子完全小学”去教书的那年,我19岁。我从未想到我会到这样一个乡下地方去教书。也许没有一个女孩子愿意放弃她那多彩的梦幻,而到一个交通不便的乡下去教书的,除非她是不得已。那时候,我就是不得已。并不是因为我要赚钱养家,而是因为既然家里忽然无力供我升学,我总不能坐在家里做个消费者。出来教书,最低限度,我是在自食其力。  相似文献   

14.
《湖南教育》从1950年创刊到现在,已有40周年。值此刊庆佳期,我们谨代表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衷心祝贺!40年来,《湖南教育》虽两度停刊,几起几落,但终于牢牢扎根于湖南基础教育的沃土之中。毛泽东同志两次为她题写刊名,全国教育新闻界、教育出版界的同行们屡屡给予赞誉,广大读者也长期给予爱护和支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湖南教育》是我们湖南教育工作者的宠儿和益友。《湖南教育》作为省教委(教育厅)的机关刊,  相似文献   

15.
樱花烂漫、牡丹盛开,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这一幅绚丽的壮景,就是我所在的学校——湖南益阳牡丹樱职业技术学校,她是一所培养中等日语专业人才的基地,是通往中日友好合作的桥梁!我爱我的学校,更爱我的专业——日语。  相似文献   

16.
《湖南教育》诞生三十五周年了,我这个长期远离故乡而又经常萦念着洞庭衡岳的人,给她以衷心的祝贺!我,作为《湖南教育》的园丁,确实为她流过汗,献出过自己最珍贵的年华,因而我同她是有不寻常的感情的.这个刊物创刊时叫《湖南教育》,可是后来为什么又改名《湖南教师》呢?这个谜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就是在当时的湖南省教育厅,知道底细的只有我们二、三人,而我们又不便于公开地告诉別人.三十五年过去了,这个秘密可以揭穿了.《湖南教育》一创刊,就是湖南省教育厅的机关刊,在各省级教  相似文献   

17.
大学本科实习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到翟渝成老师。那是1985年,我到她所在的学校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去实习,那时她是我的老师。其后我毕业留校教书,并参加了由我国数学教育家陈仲穆先生主持的内地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当时,翟渝成老师因为是有名的数学教师而经常被我们  相似文献   

18.
女孩子     
女孩子是我以前的学生。那时,在讲台下,她的眼睛看着我,像一泓清水。 后来我不再教书,也和女孩子失去了联系,去年我们在街头偶遇,女孩子看到我兴奋得“哇哇”叫。  相似文献   

19.
关键词一:平台 《湖南教育》自1950年4月16日创刊至今,已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作为省内最权威的一本教育刊物,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平台作用:她是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发布教育决策的平台,她是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自我形象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大姐     
大姐是老师。大姐已经人到中年。陪伴大姐走过岁月、进入中年的有两样东西:病和教书。病是大姐人生之路上最常见也最难逾越的深渊,教书则是大姐人生之路上最不可缺少的拐杖。教书在大姐,占了她生命很大一块黄土薄地,已有二十三年;而病从她十三四岁就已开始,似乎她的生命之河里,总有一股被疾病浸染过的浑流。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就是大姐在病床上疼痛时不绝于耳的哭声,腰疼、腿疼,以及全身的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