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飞行动作及其连接看伦敦奥运周期单杠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海现 《体育学刊》2011,18(1):99-104
主要以第42届世锦赛单杠决赛选手飞行动作及其连接为研究内容,对伦敦奥运周期世界单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成套动作中飞行动作的数量增加,人均达到4次;飞行动作的类型及连接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马凯洛夫和特卡切夫的D组连接几乎成为"规定动作",并出现了"逆向"连接的新形式;高难度的科瓦克斯及其转体以及连接动作也有较快发展,创造了科瓦克斯与科瓦克斯转体360°的连接;京格尔和直体叶格尔空翻仅各有1次,盖洛德及其转体已销声匿迹。选手们完成动作质量普遍较低,提高E分尚有较大空间;继续提高飞行动作及其连接的难度和数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了我国选手更好地备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采用文献资料法对2007年版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评分规则的变化及其应变对策进行研究.结果:新规则对各周动作的周际界线要求更严了,对转体时机的要求放宽了,三周空翻第1周或第3周转体大于360°的动作难度增值了;为了适应上述变化,我国运动员应充分运用手臂动作的独特作用,形成早转快转的技术风格,当前要尽早掌握并完善bdFFF动作.  相似文献   

3.
"跳起转体90°~180°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动作是近几年来女子跳马比赛中新发展的一类动作,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杨亚红(目前我国惟一能完成该动作的运动员)完成该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并找出她的优势和不足.研究结果表明杨亚红的助跑速度快,第2腾空转体角速度快,空中姿态保持较好,但第2腾空高度还不够.  相似文献   

4.
艺术体操空中转体跳步难度动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 0 0 1年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2 0 0 2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的参赛选手。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 ;录像统计与观察法 ;生物力学分析法。2 分析与讨论2 .1 转体跳步动作的特点及主要类型  典型的转体跳步动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动作在空中转体过程中完成 ;(2 )只有一个空中造型动作 ;(3)空中造型保持的时间长 ,几乎占空中转体的大部分过程 ;(4)转体的度数直接决定动作的难度和完成的质量。  主要动作类型有 :(1)无难度姿态的转体跳步动作 ;(2 )难度姿态的全身转体跳步动作 ;(3)创新姿…  相似文献   

5.
跳台滑雪中速度是必要条件 ,起跳角度和方向是基础 ,起跳时机是关键 ,飞行动作质量是根本。对跳台滑雪的起跳技术和空中飞行动作做深入探讨 ,旨在为提高跳台滑雪运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浅谈跳台滑雪中起跳技术与空中飞行动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跳台滑雪中速度是必要条件,起跳角度和方向是基础,起跳时机是关键,飞行动作质量是根本.对跳台滑雪的起跳技术和空中飞行动作做深入探讨,旨在为提高跳台滑雪运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第42届体操世锦赛单杠决赛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成套动作中飞行动作的数量已经达到规则的极限,且倾向于使用D组难度的飞行动作;使用能获得4次0.2分连接价值的"连接串"难度动作是当今世界男子单杠顶尖选手的编排特征之一;"中穿前上转体360°经混合握倒立"直接"并腿马尔凯洛夫"、"中穿前上转体180°经正握倒立"成为运动员必选的"规定动作";运动员夺冠的关键在D分。  相似文献   

8.
刘巍  刘惠英 《冰雪运动》2010,32(3):22-25
抛跳技术是花样滑冰双人滑技术动作中最复杂、最难掌握的一项技术动作,它也是代表花样滑冰双人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对花样滑冰双人滑抛跳技术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学解析、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花样滑冰双人滑抛跳动作进行技术指标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空停时间和空中水平位移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水平速度和腾空高度对完成高难度抛跳动作有直接影响。腾空时间应在0.9s以上,空中水平位移应在8.8m以上,以保证在空中完成转体动作,水平速度应在4.5m/s以上,水平速度是提高旋转冲力和角速度的重要保证,只有努力提高水平速度才能获得足够的旋转冲力,完成优质量、高难度、多周数的跳跃动作。  相似文献   

9.
排球后排扣球空中击球动作的三维高速录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运用三维高速摄影方法对男子排球运动员后排扣球空中击球动作进行了三维的运动学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击球过程中身体各环节的运动特征,结果分析表明,后排扣球空中击球动作是以躯干的转体、收腹及伸肩动作用力带动肩、肘、腕、手依次用力成鞭打动作击球的三维运动,躯干转体动作的角速度大于收腹动作角速度,转体动作在后排扣球空中击球动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季晓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bLFF水池动作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录像测量、摄影测量等方法对季晓鸥完成的bLFF水池动作,从速度、角度、动作时空分布、转体技术等方 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季晓鸥完成的bLFF水池动作在起跳、空中动作时空分布、转体动作技术等方面尚存在需 要改进的技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我国优秀男子跳远优势和不足,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运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运动员在腾起初速度、水平速度和起跳时间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在这三方面运动能力是较强的。(2)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角度、垂直速度和运动成绩与国外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角度和垂直速度都小于国外运动员可能导致跳远成绩小于国外运动员。(3)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角与垂直速度都小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原因:①是运动员起跳腿缓冲和蹬伸能力不足;②是摆动腿和手臂的摆动速度慢;③是髋关节和骨盆运动原因;④是运动员最后3步积极加速上板意识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不同蹬地动作下肢诸肌群拉伤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征集218例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诸肌群运动性拉伤的临床资料,按水平速度类、垂直高度类、水平与垂直结合类三类运动项目,进行综合及分类比较分析,发现三类运动蹬地动作所造成的下肢诸肌群拉伤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规律,或可为下肢肌群运动性损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100m短跑运动具有连续周期的抛射体运动特征。每一个运动周期分为蹬踏腾起、腾空飞越和着地缓冲3个阶段;每一个运动周期的运动、动力和能量消耗过程可以分解为水平和垂直两个主要方向进行分析。总能量消耗包括维持垂直方向周期运动的能耗、维持水平方向动能增加的能耗和克服水平方向的空气和地面阻力做功的能耗。给出了3方面能耗的计算模型以及总能耗和功率的计算模型。分析表明:用该模型计算世界优秀运动员100m短跑总功率等指标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据处理法,对参加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运动员(最后筛选取20名)空中技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空中技术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结论认为: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空中技术对起跳效果有影响。走步式空中技术能在起跳过程中通过紧密衔接的摆动腿加速前摆和制动前摆,加快起跳腿的缓冲和蹬伸动作速度,促进身体重心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而且水平速度没有更多的损耗,从而获得更大的腾起速度和腾起角,腾起时身体重心的垂直位置更高,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促进跳远起跳技术朝着快速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影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3名优秀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最后用力时躯干动作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掌握滑步推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过程中躯干转动的动作结构、速度变化等特征,对指导实际教学与训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表明,在最后用力过程中,3名运动员的躯干动作是在前振的同时进行有序转动的复合运动.优秀铅球运动员的躯干转动技术表明,最后用力阶段.髋轴先于肩轴达到峰值速度,达到峰值后依次快速下降.在铅球出手瞬间躯干接近垂直状态,有一定程度的"前倾"或"后仰".躯干在过渡阶段的适当前振有利于左腿的积极着地,有利于铅球速度和整个身体重心速度的增加,进而缩短过渡阶段进入最后用力阶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关于跳远踏跳动力效应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摄影与测力同步方法,对跳远踏跳进行了测试。经分析认为:跳远踏跳的垂直支撑时相(临界点)并不是现行田径教材中所阐述的膝关节最大缓冲处。而是水平力由负向正转换处,力值为零点。它基本上对应于踝的最大缓冲和质心水平速度最低点。制动力与动力段的比例为2:1。踏跳动作的实质是创造垂直速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录像解析、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黄珊汕与钟杏萍2周类空翻动作触网期间的技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完成2周类空翻动作时压网深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黄珊汕纵向水平位移较大,起跳阶段水平速度偏大是主要原因;蹬伸压网过早是钟杏萍的主要技术错误;起跳不充分、过早向后翻转是两人的共性技术错误;入网瞬间与入网最低点表现出明显的角度和速度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ip joint kinetics during a table tennis topspin forehand,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evant kinematic and kinetic variables and the racke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velocities at ball impact. Eighteen male advanced table tennis players hit cross-court topspin forehands against backspin balls. The hip joint torque and force components around the pelvis coordinate system were determined using inverse dynamics. Furthermore, the work done on the pelvis by these components was also determined. The peak pelvis axial rotation velocity and the work done by the playing side hip pelvis axial rotation torque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racket horizontal velocity at impact. The sum of the work done on the pelvis by the backward tilt torques and the upward joint force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racket vertical velocity at impac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laying side hip pelvis axial rotation torque exertion is important for acquiring a high racket horizontal velocity at impact. The pelvis backward tilt torques and upward joint forces at both hip joints collec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generation of the racket vertical velocity, and the mechanism for acquiring the vertical velocity may vary among players.  相似文献   

19.
The influence of moment of inertia on baseball/softball bat swing spee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speed at which a player can swing a bat is central to the games of baseball and softball, determining, to a large extent, the hit speed of the ball.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of bat swing speed were conducte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nfluence of bat moment of inertia on swing speed. Two distinct sets of experiments measured the swing speed of colege baseball and fast-pitch softball players using weighted rods and modified bats. The swing targets included flexible targets, balls on a tee and machine pitched balls. Internal mass alterations provided a range of inertial properties. The average measured speeds, from 22 to 31 m s−1,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Bat speed approximately correlates with the moment of inertia of the bat about a vertical axis of rotation through the batter's body, the speed generally decreasing as this moment of inertia increases. The analytical model assumes pure rotation of the batter/bat system about a vertical axis through the batter's body. Aerodynamic drag of the batter's arms and the bat is included in the model.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bat moment of inertia about the rotation axis. There is reasonable agreement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measured speeds. Detail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addi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 in determining swing spe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