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不同水平跳远运动员踏跳过程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维测力台实验方法对急行跳远踏跳过程测试,对健将,一级和二级跳远运动员踏跳中三维方向的踏跳力学特征进行探讨。从结果上分析认为:踏跳过程中起跳腿垂直方向波·谷力值和蹬伸力值虽然对跳远成绩影响较大,但运动员从缓冲到蹬伸阶段达到垂直冲量值最大值的时间长短是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和成绩的另一重要指标,踏跳动作的实质是创造垂直速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跳远踏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采用测力平台和高速摄影机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将数据进行了同步分析。认为跳远踏跳落地垂直速度是影响腾起垂直速度的重要指标。缓冲垂直平均力和缓冲冲量是评定成绩的重要指标。同时,对起蹬角和起跳幅角等参数进行了探讨,并应用力学模型对踏跳各相关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测力平台和高速摄影机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将数据进行了同步分析,认为跳远踏跳落地垂直速度是影响腾起垂直速度的重要指标。缓冲垂直平均力和缓冲冲量是评定成绩的重要指标。同时,对起蹬角和起跳角等参数进行了探讨,并应用力学模型对踏跳各相关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跳远技术参数和跳远踏跳阶段踏跳力一时间曲线,剖析助跑速度损失量、起跳快速支撑和蹬伸在跳远起跳垂直速度的生成机制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原因,对跳远垂直速度生成提出了新的见解,并为创新跳远训练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跳远技术参数和跳远踏跳阶段踏跳力--时间曲线,剖析助跑速度损失量、起跳快速支撑和蹬伸在跳远起跳垂直速度的生成机制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原因,对跳远垂直速度生成提出了新的见解,并为创新跳远训练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邹学芝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1):46-47,53
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学及动力学测试法,对跳深跳远离台动作对落地动作的影响做了生物力学的分析。研究显示:跳深跳远第二高度第三坡度落地有最小的水平制动力和最大的垂直支撑反作用力,适宜进行落地积极缓冲和落地瞬间的退让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一跳起跳的起跳角与第一跳落地水平制动力成负相关,可以通过增大起跳角来减小水平制动力;垂直速度、腾起角与第一跳落地垂直支撑反作用力呈高度显著性负相关,根据训练目的适当增大或减小第一跳起跳的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可以获得相应的落地乖盲支撑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运动学测试法、动力学测试法等研究方法,对加助跑不同高度的跳深跳远的踏跳与三级跳远的跨步跳踏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加助跑跳深跳远的高度在0.42 m时,垂直支撑反作用力最大;水平反作用力与跨步跳踏跳的反作用力最接近。采用这一高度发展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着地腿的退让性工作能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对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踏跳阶段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我院男子跳远运动员踏跳阶段的运动学变化因素,本文通过高速电动摄影机,对我院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佳踏跳阶段的技术进行影片定量解析:(一)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二)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进而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男子跳远成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现代跳远发展趋势、或者说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因素是: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水平速度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有效的踏跳,努力获取最佳的腾起垂直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踏跳技术、特别是踏跳力量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完成踏跳动作过程中,运动员从高速度助跑转换成快速攻板起跳,下肢承受地面给予人体巨大的支撑反作用力,需要相关肌肉群发挥其最大绝对力量,为转入快速蹬伸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AFMS-T型六维测力平台测量与平面定点录像解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冲击阶段、积极缓冲阶段、反射蹬伸阶段、动力蹬伸阶段等,对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踏跳着地技术的优劣表现在以髋关节为轴的大腿积极剪绞速度和幅度;踏跳缓冲技术中,形成以膝、踝关节主动缓冲的积极缓冲阶段和以屈踝缓冲为主的反射蹬伸阶段;踏跳蹬伸技术中,反射蹬伸阶段获得垂直速度,动力蹬伸阶段获得水平速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录像和测力台同步的方法,对5名受试者进行不同蹬地角形式的立定跳远测试,运用录像解析系统和三维测力平台的软件(V5.2)获得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灰理论分析。结果显示:(1)起跳时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随着蹬地角的增大而减小。(2)在LPA下,髋、膝、踝3关节的角度相比其他两种方式(PA、HPA)较小,使得人体蹬离地面向前摆动总体的转动惯量减小,从而增大了向前的转动角速度。(3)无论是蹬伸冲量还是踏跳冲量在立定跳远中都可以评价踏跳效果,由于LPA下蹬伸阶段的平均力值比较小,肌肉收缩速度比较快,机械效率比较高,再加上蹬伸冲量比较大,因此踏跳效果好。(4)影响立定跳远成绩的关联度为蹬伸阶段的平均力值〉蹬伸时间〉蹬地角〉起跳垂直速度〉蹬伸冲量〉起跳水平速度。  相似文献   

12.
跳远运动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优秀跳远运动员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灰色理论分析,以寻求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研究结果表明因素关联度依次为起跳水平速度、助跑速度、起跳速度、速度利用率、起跳垂直速度和起跳角。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中不同时相速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现场定点高速摄影、影片解析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减小,并与垂直速度增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蹬伸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略有回升,垂直速度保持增加的态势,且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都呈现出相对较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展高难跟斗串,提高成套动作的价值,本文以运动学分析方法,揭示了王在成套连接技术上的优势是水平速度保持得好,起跳角适度,因而使本套高难动作顺利完成。研究结果证明充分发挥和利用连接动作所产生的水平速度是有利于垂直速度增长的,也是提高空翻质量必备的能力与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5.
助跑与起跳重心水平速度对三级跳远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两步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呈递减趋势,重心水平速度较小,但在单足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较高,导致了过大的腾起角。  相似文献   

16.
对劳剑峰九运会决赛最佳跳次的技术录像进行解析,结合专项理论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统计数据对比,得出: 1. 适宜增加起跳阶段的水平速度损失率,从而加大腾起角度,使起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匹配更加合理,是改善起跳效果和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2. 改善起跳阶段的技术,减小着地脚和起跳阶段的扇面角,增大离地角是技术改进的方向.3. 加强膝关节快速用力条件下的退让式收缩能力和克制性收缩力量是专项力量训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d pot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ximally cushioned (MAX) shoes and standard cushioned (STND) shoes during countermovement vertical jump (CMVJ) performance. Twenty-one males (23[2] y; 86.5[15.4] kg; 179.8[6.3] cm) completed eight jumps each in MAX and STND shoes while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and kinetic data were collected. Paired-samples t-tests (α = 0.05) and Cohen’s d effect sizes (E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vertical jump displacement, jump time, hip, knee and ankle joint angles at the start of the countermovement, the end of the unloading phase, the end of the eccentric phase, and at takeoff, peak joint power, and the joint contributions to total lower extremity work during the eccentric and concentric phases. The ankle was more dorsiflexed at the end of the countermovement in the MAX shoe (p = 0.002; ES = 0.55) but greater plantarflexion occurred in the STND shoes at takeoff (p = 0.028; ES = 0.56). No other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unique ankle joint angular positioning may be employed when wearing MAX versus STND shoes. Since the unique ankle joint positioning did not alter jump performance, potential MAX footwear users might not need to consider the potential for altered CMVJ performance when determining whether to adopt MAX footwear.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跳远技术方面的文献资料,并采用数理推论法阐述了腾起角在跳远中的作用,主要分析腾起角与速度利用率、垂直速度、下肢起跳工作机群的退让收缩能力的关系,并对最佳腾起角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运用高速摄影及三维测力同步测试法,研究在不同的高台至起点远度的起跳腿啃深跳远练习中,运动员的踏跳动作结构变化及不同的着板技术对人体受力的影响。提出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合理的高台至起跳点远度及其在运用中的变化方法,认为起跳腿跳深跳远练习可作为男子跳远运动员的专门练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