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反智主义的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又称作反智论,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本文作者通过对反智主义在我国种种表象的深刻剖析,尤其是对后一种反智主义的泛滥抬头,更加值得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2.
因为美国特殊的人口结构,反智主义思想在美国根深蒂固。纳撒尼尔·霍桑身处的19世纪更是美国历史上反智主义风行的时代。当时,不少美国人认为"知识越多越有害",对把持知识的"只动脑不动手"的知识精英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著名作家霍桑正是其中的一名代表。从霍桑在生活及其代表作《红字》中表现出来的对知识和知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具有很明显的反智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反智主义"是一种怀疑、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社会思潮.当代"反智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传统的专制主义是滋生"反智主义"的政治根源;现代革命的民粹主义思潮也具有鲜明的"反智"色彩;"文革"更是"反智主义"登峰造极的混乱时期.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1980年代知识分子物质生活水平的贫困、1990年代全社会世俗化思潮的高涨以及"后现代""反文化"思潮的逐渐流行,都使得"反智主义"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分子阵营中的"反智主义"与社会上"无知者无畏"心态的交汇对于知识异化、知识分子庸俗化的激烈批判显然具有警世意义.在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年代里,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异化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70年代,余英时先生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文中提出法家是反智论者,“反智论”在法家的系统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三十年后,周炽成先生于本世纪初撰文《略论法家的智性传统——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法家不仅不反智,而且“扬智、崇智,开启了智性传统”。而实际上,法家确如余英时先生所言,反智而非崇智。周先生之所以得出法家崇智之结论,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全面地解读法家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5.
教育中的“反智主义”为一种对待知识、理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理智培养的反驳、否弃、怀疑、嘲弄和改造。教育中的“反智主义”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不同。“反智主义”主要源于知识与政治、文化的斗争关系,其既有来自外部因素对知识、理智的挤压,又有来自知识、理智对自身的反思。就中国语境而言,反智主义是一种长久的思想传统和教育实践。它有着和西方语境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质和作用,常常会成为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理性精神的桎梏。重塑知识的理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智力)、锻炼理性批判力和养成思维的乐趣等,显然更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范晓峰 《教育》2022,(2):9-11
于漪老师在新世纪提出了"德智融合"的教育思想,明确指出:"教师肩负的千钧重担须聚焦在对学生滴灌生命之魂.德行和智性是生命之魂.教其德行,懂得做人道理、报效国家之理;教其智性,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生存、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人的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7.
我们首先考察质疑所有人类知识的怀疑主义,怀疑主义甚至怀疑人拥有获得真正名副其实的知识的能力。对怀疑主义者来说,所有所谓的人类知识至少都是可疑的,并且总的来说,我们的知识能够向我们揭示我们试图知道的东西少而又少,甚至不能揭示任何东西。如果我们刨根问底的  相似文献   

8.
反智主义是一种反对或怀疑理智、知识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态度或倾向。在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它主要表现为“泛工具化”、“泛兴趣化”、“泛情感化”等形式。其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作为“专业社会”面临着知识权威的失落、作为“市场社会”导致了对实利的过分崇拜、作为“政治社会”呈现出对知识价值的贬抑。要超越反智主义的限制,就需要回归教育本身,以理智自主为根本目的,促使个体真正从自身出发获得对有价值事物内在利益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智性"是运用自身智慧科学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性",把握"悟点"至关重要。教学中应以"智"利导,以"智"讲授,以"智"启迪,以"智"练习,从而化旧为新,化静为动,化缺为圆,化零为整,达到知识与智慧共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智”就是智慧,也就是知识和技术.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知识浅薄和技术水平不高的人可能跟不上时代步伐,甚至难以生存和发展.但要达到知识渊博、技术精湛也是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情性”和“智性”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情性”是诗歌原初时的一种本然状态,“智性”则是人类理智成熟后诗歌发展的产物.诗歌的本性在于“情”而不在于“智”,“智”是“情”的一种衍生物,“智”本身并不是自明的,它需要依靠“情”才能变得疏明.  相似文献   

12.
模态逻辑中的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态逻辑中的本质主义者克里普克和反本质主义者刘易斯和奎因就可能个体的同一性及存在性问题有着直接的争论。斯塔尔纳克的理论却图协调量化模态逻辑和反本质主义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学校在窗外》这本书,解答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7.曾经因为对于教授“套装知识”的厌恶,更因为痛心于一些孩子在课堂中迷惘空洞的眼神,怀疑甚至否定过学校教育。作为教师或一个有情感体验的人,我只有两个选择:或自欺欺人,装作自己依旧是所谓“灵魂工程师”;或麻木地得过且过。然而,内心对于自己工作价值的渴望,也只有在那段时间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4.
在倡导和谐教育的今天,我们更要追问教育的本质及其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本质而言,教育乃为成人之教。但当下教育明显存在重智轻德的“实用”偏向,且即便在智性教育中也存有重教轻思、忽略美育的倾向,这些都不利于教育的正常进行。和谐教育应该是以审美为纽带的德性、智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谐教育也应该是终生教育。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从高楼大厦的落地窗往外面看,能看见很多建筑。好的建筑能让人记住它,很多年也忘不了是谁盖的。比如说,长城是谁创意建造的?秦始皇。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一次,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留下像长城、鸟巢一样的建筑,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让我们名垂千古?  相似文献   

16.
表面上崇尚读书与知识的中国文化,在其内核中却有深厚的“反智”的一面。过分强调道德而忽略知识本身价值的知识分子,在这种反智文化的氛围中,很容易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原罪意识,从而使包括“文革”在内的政治运动的顺利发动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7.
<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皇帝,其拥护者众多,贬斥者也不少。但不管是拥护者还是贬斥者,都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了共识——秦始皇的确做过"焚书坑儒"之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一次活埋了400多位儒生。这些儒生都是信奉儒家经典、知识渊博的精英。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误解,更是一种因秦始皇暴戾而产生的偏见。  相似文献   

18.
每当论及《红楼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皇权的思想倾向时,常见有人提出“不可能”论予以否定。他们的观点是,曹雪芹的思想“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对于贾府的衰败,“作者也不可能看到是封建制度的问题”。至于为什么“不可能”除了“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这样的理由之外似乎并未见到拿出更多可资佐证的论据。《红楼梦》究竟有无反专制制度、反皇权的思想倾向,自当别论;然而,对这种缺乏充足论据的“不可能”论,笔者首先就表示怀疑。这,便是本文写作的缘起。  相似文献   

19.
论反讽主义     
所谓反讽主义,是一种怀疑运用现有的“终级语汇”、可以穿透表象、达到事物的本质的后现代主义观点。反讽主义者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家是对立的,但并不一定反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历史散文沿袭并开拓了散文的智性传统。在南帆等人的散文作品中,“历史”不仅意味着一种叙述策略、一种主题,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性的向度,孕育着散文发展的某种新趋势。南帆在历史叙事、人文思考、人格塑造、现实关切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散文所体现出的“冷峻”态度,转而从关系的层面来理解和表达智性,主要表现为历史与人物、抒情与审智、人格与命运等,实现了由文化智性向历史智性的跨越与突破,彰显出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的创新活力。南帆历史散文丰富了当代智性散文的版图,其有关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理论阐述亦为当代历史散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