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一位教师讲的是"爱情"这一主题.授课过程中,她先让学生表演了以"早恋"为话题的心理剧,然后在活动结束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高中生可以谈恋爱吗?也许是因为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显得有些着急,一再鼓励学生举手.终于,一个男生慢慢举起了手,教师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走向他,急切地期待这个男生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全县教学大比武在我校举行,我们和县教研员李成斌老师坐在一男生旁边听课。该男生也许看到李老师是教育局来的,课堂表现很活跃,老师每次要求学生举手发言,话音一落他就举起了手,然而每次老师都没有叫他。随着老师提问的延续,他的举手越来越缓慢,到了课堂后期老师再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时他不仅不再举手,反而用笔在纸上写了"看轻人"三个字。可能是由于我们在关注这位男生,这次老师反而点名要他回答问题,他  相似文献   

3.
教师A在一次试卷评讲中,围绕试题向学生有感发问:"世界上最公正无私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一位学生应声道。"大散文家朱自清的哪篇文章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叫人们要倍加珍惜时间’这样的中心主题?"教师A顺势问道。"是《匆匆》"另一位同学自信十足地举手回答道。话音刚落,最后排的一位男生B惊奇诧异地怪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5.
倪敏 《西藏教育》2013,(8):18-19
经常听观摩课,发现有一种现象:老师课堂教学语言说得快、教学环节过渡快、预设生成进行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如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后马上就让学生举手回答,有时甚至根本不等学生举手就指名回答。笔者  相似文献   

6.
王忠喜 《湖南教育》2004,(15):13-13
在一次数学考试评卷分析后,我要求学生对批阅过的试卷提出疑问。一位平时胆小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的男生举手发问:“有个地方老师少给分了。”我感到惊奇,仔细查看了他的试卷,发现有个小数点是后来加上去的,因为墨迹的颜色深浅不同,而且我记得很清楚,这道题全班只有二个学生做对。  相似文献   

7.
某地一位中学教师A在一次月考试卷评讲过程中,围绕评讲试题向学生发问:“世界上最公正无私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一位学生应声回答道。教师A又继续问:“那大散文家朱自清的哪篇文章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奉劝人们要备加珍惜时间?”“是《匆匆》!”另一位同学举手回答道。话音刚落,最后排的一位男生B惊奇诧异地怪声叫道:“是匆匆儿呀哟!”(他班上有位女生绰号叫匆匆儿)顿时,教师A情绪急转,义正词严地喝斥道:“给我站起来…到前面来。”男生B来到讲台刚站好,教师A狠狠地扇了他一耳光,B禁不住眼泪漱漱而下,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或学生有疑问、有想法都可以通过举手进行。"举手"这一种学习形式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可是,从小学高年级起,或者说进入初中以后,我们的学生举手的越来越少。往往是老师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室里一片沉寂。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指导观察,让学生会看1.看课题,定目标。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时,教师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看,然后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此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趁势归纳出  相似文献   

10.
“常规”这是在过去放学或教学研究活动中常用到的字眼,一节课如果没有常规方面的训练.就不能称其为一节成功的课。有疑问或回答教师的提问,须先举手,经教师允许后,方可起立发言。至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举哪只手合适.甚至举手的高度都有一致的要求。另外,坐姿、站姿都有明确的规定,所谓“坐如钟,站如松”一点也不夸张。学生在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中度过了一课又一课,生怕有一点不合常规。这些方面确实束缚了学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曾经以小学教师的身份昕过一节重点高中的数学课,感觉不太舒服。原因在于教师每次提问后举手的学生竞寥寥无几,与平常看惯了小学课堂中学生举手如云的现象迥然不同,这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年级越高学生举手越少”。课后,我纳闷地问了执教教师一个问题:学生不举手,那你如何知道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把握学生的思维进度呢?教师回答了很多,归纳起来就是“察言观色”,看学生的表情、看学生的言行。  相似文献   

12.
王玉斌 《中国教师》2013,(14):36-37
提到"安全"课堂,不少教师可能想到的是令学生享有人身安全的课堂,而我说的"安全"课堂是指学生享有心理安全的课堂。在缺乏心理安全的课堂上,学生紧张、焦虑、孤独、自卑和恐惧,不敢如实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敢或不愿举手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例如在一堂物理课上,一位青年教师向一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问,结果这个学生答非所问,不知所  相似文献   

13.
一、现象点击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唉,这节课上得真吃力,学生一点也不配合,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思维一点也跟不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提问的总是那几个"好"学生,师生之间一唱一和,一节课在顺畅流利中"默契"完成,其他学生成了"沉默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年级的升高听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或提问的次数减少.那么,是什么影响了听障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 第一,笔者认为是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所造成的影响.(1)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听障学生的特殊性,忽视了学生的"看"问题,从而造成学生回答问题的障碍;因手势汉语会造成大量的有效语言信息的流失,使听障学生有时无法完全看懂或了解教师所表达的内容,在没有看清楚教师(手语)"问题"的情况下,听障学生怎能会举手回答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去外婆家     
有一次片级公开课,我开课后不久,就针对课文提了几个思考题,请学生思考后回答。片刻,我请思考好的学生举手,结果无一人举手。我想:好几个问题,思考确实需要时间,加上许多老师听课,难免不敢举手。所以,我又鼓励道:想好了就可以举手,不要怕回答,说错了也没关系。可是过了一会儿,仍无同学举手,就连平时爱回答的学生也不举手。就这样,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我只好点名,而回答中也多有吞吐、错误。原本设计好的一些构思,也只好由我孤家寡人演戏,一堂公开课就这样在沉闷中结束。我不禁想问,他们为什么都不愿举手呢?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XX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学生回答错了是常有的事,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少教师怕耽误教学时间,往往会直接换其他学生来回答。我认为面对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地换人回答。一、尊重学生,要从心开始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低年级时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到了高年级以后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就少了。调查原因,不少学生都说怕答不好被其他同学笑话。之所以会这样,  相似文献   

18.
朱丽华 《广西教育》2013,(37):8-8,16
在听课或上课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低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把小手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到了高年级,他们却不爱举手了。出现这种变化,除了学生年龄增长带来的害羞心理因素外,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笔者对此展开了调查,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你平时爱举手发言吗?如果不爱,原因是什么?在怎样的情况下你会举手?从反馈的情况看,高年级学生把举手当成一种负担的主要原因不是他们不会,而是因为害怕。  相似文献   

19.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XX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