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3.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以《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等经典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陈染小说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强烈的女性意识是陈染文本最大的特色。陈染站在女性的立场角度,把传统的男性与女性形象进行颠覆性的书写,表现出女性明显的自恋倾向;无以名状的心灵孤独是陈染笔下女主人公的一种生存体验,而逃离意识更多的是指灵魂的逃离。陈染文本对女性生命体验的书写揭示了女性乃至人性的本质及生命内涵,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  相似文献   

4.
“荒诞”是法国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哲学美学思想表现的主题之一。加缪认为“荒诞”是人自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冲突与抗衡,更是人对存在本身意义的一种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反思。《局外人》小说的内核旨要正是对人类生存遭际中“荒诞”感的刻画与呈现,诠释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涵着种种深刻的生命意识哲理,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深刻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5.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个体与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师陀的小说创作也显示了他的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建筑。可以说,死亡的悲剧是师陀小说悲剧意识的最终指向,他以不同形式的死亡来向我们展示悲剧的终极状态,而其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死亡都体现出了滑稽与荒谬性,将我们引向生命的纵深与终极的否定。本文试图通过对师陀小说死亡悲剧意识的分析探讨来进一步认识其小说的深层意蕴和内涵,体味师陀对生命的终极思索。  相似文献   

6.
儿童视角书写是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渐获得重视的,它所产生的特殊魅力使今天的作家仍然把它当作重要叙事角度.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最终肯定.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和《等了一整天》,选择了儿童视角作为叙事切入点,探讨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从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分析海明威小说的死亡意识,试图提供解读海明威小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当下的文学潮流以及思想潮流,张炜明显表现了某种程度的"退却",他表现出的是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对古典的热情,与此同时又带有一种深深的焦虑。这体现着张炜一种自省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张炜步步后退,步步隐忧,其结果是张炜在近年的创作中日益凸显出其生命意识,而他的生命意识往往又仅止于生命的狂欢,显出精神哲学的弱化。  相似文献   

8.
哈代的小说中浸透着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息。透过这层浓郁的悲剧氛围,我们可以感知哈代的生命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哈代所处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他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密切联系。本文拟从人类的欲望、叔本华的生命悲观哲学、宿命论等角度来解析哈代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代表作《爱玛》被认为是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该小说描述了17世纪英国普通家庭的琐事,集美丽热情、聪明睿智、勇敢独立于一身的女性形象——爱玛。而"女性主义意识"是解读女性作品的钥匙,传递着女性深层的心灵意韵。本文主要从女性独有的视角解析小说《爱玛》中流露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唤醒广大女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中的代表作。在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背景下,时人对人生无常、生命易逝有较深刻的感受。干宝钩稽史料,记述故事,在《搜神记》中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主题、生存意识和生命价值的关注。这种生命意识的体现不仅映射出魏晋时人对生命的追求态度,而且还展现了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相处的界限问题以及对生命升级模式的幻想。诸此观念充分体现了当时浓重的“贵生”意识和文学所具有的修德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