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繆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贯穿了“反抗”的主题思想,从小说《局外人》到《鼠疫》,加缪展现出主人公面对“荒诞”处境时如何在虚无的世界中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即“反抗”。加繆的“反抗”思想主要体现为面对生存的荒诞处境的“反抗”,是一种融合了“肯定”与“否定”因素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2.
加缪从巴斯喀哲理中发现了人生的荒谬,人并不幸福,都被判处了死刑,但是他与以往的哲学家逃遁荒诞不同,他认为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正视荒诞,反抗荒诞,而这种反抗就是人的自救方式,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这种积极向上的反抗精神始终贯穿在他的文学创作里。以哲学著作《西西弗神话》《反抗者》,小说《局外人》《鼠疫》等这几部作品为例,来分析加缪的反抗自救意识以及他关切现实的精神,能更深地理解加缪的荒诞哲学思想及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加缪通过西西弗这个形象展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存在意识与存在方式,表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而这种哲学意识也深刻地渗透在王安忆的《长恨歌》中,透过对上海百年历史的世俗化描写,折射出王安忆对人类生存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4.
在形式上,《恶心》与《局外人》都是主人公的自述,文学与哲学融为一体;在内容上,二者都以"世界是荒诞的"为前提和底色,都塑造了一位严肃、阴郁、痛苦的思想者形象,洛根丁和莫尔索思想的前提和出发点都是"上帝死了".但是萨特主张自由选择,加缪相信人无可选择,每一种人生都是空虚,改变不了最终的虚无,二人同途而殊归.  相似文献   

5.
"英雄"是西方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在其流变过程中,理想化的传统式悲情英雄成为了一种经典的形态.在传统式英雄大行其道之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却通过对平凡人物勇于对抗荒诞现实的描写,传递了一种脚踏实地的质朴英雄观.面对灾难,《鼠疫》中的西西弗式"英雄"们一直在以坚定的信念和踏实的行动勇敢对抗现实的荒诞,用永不言弃的精神诠释着"英雄"二字.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在这一认识前提下派生出的顺从自然、恬淡修身的生命理论,包括:“贵身”、“惜身”的生命意识观;“名与利”、“得与亡”,、“荣与辱”对立统一的生命价值观;“上善若水”内外兼修的养生境界观以及“守中”的合理健身观。老子的生命观对现代学校健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参与健身养生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荒诞这一近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的来源与审美特点进行讨论,认为荒诞作为一个成熟完整的审美范畴,不仅是基于现实中的科技文明高度发展与世界大战对人带来的冲击,也是基于思想层面上的科学与人文主义裂变产生的虚空所致。以此产生审美特点包括"不确定性"与"无意义性",最后这两种特点会交替结合使人产生荒诞感。  相似文献   

8.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与偏重于社会政治领域的忧患意识不尽相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相关联。悲秋意识的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颖悟,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忧恐、悲叹、把握和思考。质言之,悲秋意识即包含了深刻的时间观念的生命意识,在它的背后,深隐着中国古代文人亲和自然、肯定自我、重视生命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9.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中的代表作。在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背景下,时人对人生无常、生命易逝有较深刻的感受。干宝钩稽史料,记述故事,在《搜神记》中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主题、生存意识和生命价值的关注。这种生命意识的体现不仅映射出魏晋时人对生命的追求态度,而且还展现了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相处的界限问题以及对生命升级模式的幻想。诸此观念充分体现了当时浓重的“贵生”意识和文学所具有的修德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虚无”和“荒谬”作为萨特和加缪哲学的关键术语,集结了他们对生存最人性化的思考。通过对这两个术语的分析得出萨特和加缪在同一个时代课题下对生存乐观思考的共通性:一方面,“虚无”和“荒谬”都表明了人的生存处境,而且这种处境中充满了挥之不去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虚无”和“荒谬”又体现人了生存的希望,它让我们在生活中勇敢地“带着病痛活下去,”从而穷尽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天安门自焚事件”表明 ,“法轮功”等邪教鄙薄人类、轻贱生命 ,否认作为生命个体的个人对社会和其他人的责任与贡献。正确的生死观首先在于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讲的 ,要将人视为宇宙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把人的生命看作人世间的“宝”中之宝的“贵生”思想 ,以及因而要“养生”、“安死”的这样一种善待生命和平静地看待死亡的思想。其次 ,正确的生死观的实质性内容则表现为对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看待上 ,不仅包括了“三不朽”的原则与标准 ,也可集中概括为“生死以义”的精彩表述。再次 ,正确的生死观是最终被中国共产党人升华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生死观 ,即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是反映在为人民利益的原则和标准上的 ,是“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相似文献   

12.
《红高粱》是当代电影史上的一个“事件”.对《红高粱》的讨论,无疑比对新时期其它任何一部影片来得广泛、热烈而深刻:它是全国性的、全民性的、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展开的.换一种说法,人们普遍思索了一个问题:影片到底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那种认为《红高粱》“集中国人愚昧、贫困、落后、性心理变态之大成”、展览中国人的丑、丢中国人的脸的说法,被普遍唾弃.与之截然相反,有人提出,该影片的“总立意是在寻找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思考”,“《红高粱》画出了民族之魂,奏响了一曲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颂歌”,认为《红高粱》表现的“无遮无拦,随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所倡行的“师爱”是一种理智的人道之爱,这种爱建立在对学生的人性和个性的深刻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这种爱,教师需要成为一个心灵与理智和谐的人,一个善于观察了解学生世界的人,一个自身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人。他的“师爱”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体育在其中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纵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内涵,人的发展不是片面、畸形与单一的,而是体力与智力、能力与需要、个性与自由的多维度的全面发展,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在“人对人的依赖”中,体育是对奴役的反抗;在“人对物的依赖”中,体育是对异化的拯救;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体育是与生命和谐统一的重要元素,使人获得“完整的人”的人性品格。生命的内驱引发人类本性的体育需要;生命赋予寻求自由个性的体育能力;生命的呈现倡导社会关系的体育实践;生命的彰显实现完整品格的体育价值。“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发挥人所特有的存在本质,体育是实现“完整的人”的生命创建与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15.
莫言《生死疲劳》通过蓝千岁、蓝解放、“莫言”三个叙述者的第一人称讲述填补宏大叙事中语焉不详的普通个体生存状态等历史空隙,重构有别于主流正史的“个性化历史”。蓝千岁和蓝解放的“交谈性叙述”讲述蓝脸的单干故事,蕴含荒诞历史对个体自由的剥夺;蓝千岁“叙述自我”裂变成几个“经验自我”追忆西门闹六道轮回的悲剧命运,蕴含荒诞历史对个体生命的摧残;“莫言”作为叙述者,其“介绍性叙述”质疑历史的无情和人性的扭曲。三个叙述者的讲述凸显“个性化历史”中的人性因素,藉历史的荒诞造成普通个体的悲剧来反思荒诞历史进程中扭曲的人性。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当下的文学潮流以及思想潮流,张炜明显表现了某种程度的“退却”,他表现出的是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对古典的热情,与此同时又带有一种深深的焦虑。这体现着张炜一种自省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张炜步步后退,步步隐忧,其结果是张炜在近年的创作中日益凸显出其生命意识,而他的生命意识往往又仅止于生命的狂欢,显出精神哲学的弱化。  相似文献   

17.
《萨特究研》(法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是我国当前一本对萨特以至整个外国文学研究有一定影响的书,甚至对现代外国哲学的研究也有关连。《编选者序》(以下简称《序》)认为,萨特的哲学思想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自由的选择和创造,充实了“人类存在的积极意义,不失为人生道路上一种可取的动力”。然后,以这种“自由选择”为主导,分析了萨特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萨特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其一,萨特对世界荒诞的认识,反映了“哲学家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满”。其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观念是“对资本主义现实中丑恶的人与人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生命过程的反映,是人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它具有超现实性、非逻辑性和超功利性,所指向的是意义深远的超凡之物。法律的偏私性使其注定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法律信仰只是法律人的自塑。  相似文献   

19.
教师生命意义的遮蔽与彰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命意义表现出一种对已有存在状态不断否定和对新的存在状态不断创造的超越性.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审视教师的生命意义对于教育实践来说极为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教师生命意义在不自觉中被遮蔽、被边缘化了,具体表现为教师工具化、教师教学"表演"化以及教师生活世界殖民化.教师的生命意义必须彰显.彰显教师的生命意义可通过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关注教师的个人化实践知识、实现教师合理化交往行为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