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悲愤中倾吐的伟大情怀──读鲁迅《写在〈坟〉后面》张永泉古人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①《写在〈坟〉后面》就是这样一篇“不得其平则鸣”之作。我们读这篇杂文,常常感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凄切幽...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一生,在致力古文实践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在古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虽然他没有理论专著,但是从他给朋友、弟子的书信及其它赠序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韩愈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关乎对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中诸因素关系作用的探讨和描述,是值得我们"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学解》)的。本文所论及的"不平则鸣"观点就是其中之一。"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见之于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此文开篇就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一言以蔽之,不平则鸣,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写作倾吐心理管窥及教学导引安徽省蚌埠一中陈新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里所说的“鸣”即倾吐,韩愈分明地告诉人们:倾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写文章尤其如...  相似文献   

4.
既是古文家、又是诗人的韩愈、欧阳修,一方面强调“文以明道”,另一方面又把“道”与世人接近而易知的“实事”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重视作家思想品质的修养与提高,另一方面又提醒他们千万不可百事不问,脱离实际。两人在不少文章中阐述了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唐宋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直至今天,仍有其一定的借鉴意义。一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从“物不平则鸣”的自然现象,推导出言语、文章是“人不平则鸣”的产物;再从“不平则鸣”引申、扩大,提出“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观点,对时代、现实生活,作家经历与创作的关  相似文献   

5.
“物不得其平则鸣”。曾巩与韩愈一样,具有针对现实鸣不平的精神。不同的是:曾巩鸣不平,往往坦然直言,无所疑惧,矛头直指当朝黑暗的官府;韩愈则多“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文字婉转。仕途坎坷的曾巩多数为他人鸣不平,自鸣不平者较少;而才高数黜的韩愈,怨愤郁积于胸,自鸣不平屡见于文字间。从曾巩的许多诗文来看,其针对现实的不平之鸣,在深度和力度上要超过韩愈。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曾巩“很少有韩愈那种针对现实鸣其不平的精神”、“缺乏现实内容”、“缺乏新鲜感或现实感”,这不免离开了曾巩作品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中学文言文中的叹词,在教学中许多人常用“唉”字来解释它,似乎文言文中的叹词可以同“唉”划等号。这样认识未免简单化。应当承认,古代汉语中的叹词绝大部分可在字面上译为现代汉语的“唉”,但教学时,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清这个“唉”所表达的意义。 《马氏文通》对叹词有精辟的论述:“叹字者,所以记心中之鸣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心至平也,有感而应,心斯波矣,波斯不平矣。其感之轻者,心有主焉,于是因所感而成意,此诸字(指叹词之外的其它词)之所记也。感之猛也,心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说的是人的情感、思维受外界因素的触动而作出反应,或抒发情感,或表述见解,人的思维在“鸣”的过程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不断地“鸣”,藉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这个意义来看,学生不善于抒发情感、不敢于发表见解则是一种平庸无创新的表现,可以称之为“不鸣则平”。笔者认  相似文献   

8.
解读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评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时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是以做官为最大目的,所谓‘学而优则仕'是也."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贬谪的危险.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发现,许多做了官的知识分子都有遭遇"贬谪"的经历,有些人一生中遭受贬谪的次数多达三四次.从战国时代的屈原,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再到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等,这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哪一个没有经历"贬谪"的遭遇昵?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贬谪"文学史也不过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文章来自现实生活对作家的触动而造成的作家思想感情的郁积.我们不妨就把与"贬谪"相关的文学创作称之为"贬谪文学".  相似文献   

10.
【我解读】 韩愈曾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马说》便是其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之一。全文短小精悍,寥寥三段,通过对“千里马”与“伯乐”、“食马者”和“执策者”关系的分析,写透了当时社会为什么出不了“千里马”。又为什么没有“伯乐”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解读了《马说》的第一个理解层面。  相似文献   

11.
《墨子闲话》中记载着墨子与学生的一段精彩对话。子禽问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不答之以可否,而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蛙“日夜而鸣,舌干燥,然而不中听”;而鸡则“时夜而鸣”却能“天下振动”,而后下结论:“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时也。”   墨子这个“鸡鸣”与“蛙噪”的比喻可谓寓意深刻、精辟至极。教师们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课上内容当讲则讲,且须精讲,则事因之而得其理;不当讲时,即使磨烂三寸不烂之舌也于事无补。适时、适地言之,方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在授课时,一味追求“细则利于学生消化”,不管…  相似文献   

12.
师范究竟何许人?有言“赵州(今凤仪)”者,①有言赵州之弥渡者,属何族系?有言白族者,②也有不置可否者。在师范纂集的《滇系》中,有一篇姚鼐为师范之父写的“知县衔管长芦石碑盐场大使事师君墓志铭”,文中写道:“师氏本居山西洪洞,明初从黔宁王定  相似文献   

13.
日语「若者言葉」缩略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的「若者言葉」有大量的缩略语。新改订的『W辞苑』(第6版)显示,「若者言葉」缩略语的不少词条有逐步固定成为正式日语词条的趋势。本文在归纳总结「若者言葉」缩略语的造语规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流行的语言内因与社会外因并提出对「若者言葉」缩略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说“下笔”     
大凡佳作,下笔常成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匹夫而为天下师.  相似文献   

15.
啊摇篮     
1987年的岁末,雪花纷纷扬扬地洒下。在汤原县农民中专牧医教研室里,我看到了如飞雪一般飘来的毕业学员来信。随意翻了翻,心弦不禁为之一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有学生对老师的繾绻之情,拳拳之爱;有他们初试锋芒的感受。我好象看见一群小鸟,一路欢歌、一路鸣唱着飞向那幽幽的大森林……  相似文献   

16.
善学者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②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③,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相似文献   

17.
【文题】《孟子·离娄下》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句中的"大人"指有德行的君子,"赤子"指初生的  相似文献   

18.
无可奈何乎?     
有父酗酒,杀人获罪。父有二子,其一从也,其一背也。从者也罪,重蹈覆辙,背者也名,巨商大贾。然皆言曰:有父若此,子奈何之?有谷瘦土,日浅水稀。谷有二木,其一顺也,其一争也。顺者弱而亡,争者韧而直。然皆言曰:有谷若此,木奈何之?有山深崖,绝(山献)连峰。山有二鸟,其一上也,其一下也。上者为鹰,下者为雀。然皆言曰:有山若此,鸟奈何之?有父若此,子无可奈何,或自弃,或自强;有  相似文献   

19.
圣贤的交友标准 关于交朋友,先贤们都很有话说.荀子说"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他们都在强调,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品.当然,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大概还得是孔老夫子,毕竟《论语》开篇便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20.
心境的词典意义就是指“心情(的好坏)”,而在心理学上则是指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但它不象情绪那样强烈,也不会在短时间里平复或消逝,通常是一种比较微弱平稳而持续的情绪,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心境对于人的学习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面对中学生的写作尤为明显。就人的个体心理而言,中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结构组织能力远胜于小学生,但中学生却普遍怕上作文课,有的学生甚至到一听要写作就头皮发麻、心内发虚的程度。结果,小学生的作文往往能达到如期的教学目标,而到了中学则进展甚慢。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就有不良的写作心境在作怪。 心境就性质而言,有消极、积极之分。但心理学上的消极不良心境,并不能与写作上的消极不良心境等同起来。外国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普希金就认为“越是悲哀,他的诗就越工整”。中国唐代的韩愈说得更为透彻,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司马迁则在《报任安书》中举出大量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盖文主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