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是1989年由全省人民和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建的一所以招收残障学生为主、中高等教育兼容的职业教育学校,有视障、听障、言语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四类残疾学生和部分健全学生近1500人。学校承担着提高残疾入整体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的重任。多年来。  相似文献   

2.
一、香港融合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实施 (一)学生分类。香港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分类非常清晰明确,如文化及语言差异学生、残疾学生、学习迟缓学生、天才学生、低成就学生、文化和语言多样性学生、其他处境危险的群体、遭受学校失败危险的学生等八类。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分为:读写障碍、过度活跃症、专注力不集中(多动症)、弱能、肢体伤残、智障、资优、沟通障碍、自闭症、视障、听障等九大类。  相似文献   

3.
融合是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基本观点有: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有无残疾或障碍;以人为本,照顾差异;建立全纳的教育和支持体系,通过教育的无歧视和融合,以达到全纳的社区和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培智学校对融合教育的适应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如何使智障学生学以致用,融人社会,是培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融合教育是指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的方式,强调为残疾学生提供正常化的环境和相关特殊教育服务,使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获得正常化的经验,融入社会。融合教育不但要让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中学习,还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随班  相似文献   

5.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江西省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五”期间江西省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至今.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共有54所.比2000年增加了21所,特殊教育在校学生(含随班就读学生)由2000年的12736人增加到19451人.增长了52.72%。全省三类(听力、视力、智力)特殊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由1998年的18.7%提高到现在的58%。  相似文献   

6.
一、特殊教育社区化问题是亟待研究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特殊教育社区化问题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即核心思想是特殊教育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实现社区化办学的教育机制,使学生能够适应社区生活,顺利地过渡到成人生活。此课题之所以值得研究和解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将残疾学生禁锢在专门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并实施以相对封闭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使绝大部分残疾学生离开特殊教育学校以后面临严重的如何进入社区和成人生活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如何使残疾人的教育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如何从特殊教育学校课堂的小天地转变到全社会的大世界;如何使残疾学生受教育的时间从几个40分钟转变为全天候;如何使残疾学生授业教师从两三个转变为社会全员;如何使残疾学生获取的信息从仅仅是书本的有限的一点点转变为全社会的无限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7.
《现代特殊教育》2023,(9):F0003-F0003
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的前身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1947年创办的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是国内第一所对聋人实施正规、系统中等职业教育(1953年开始)的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对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脑瘫等不同类型的残疾学生进行高中阶段教育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8.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概念已经转变为 “特殊需要教育”(Special Needs Education)。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广州市特殊教育的对象也逐渐从三类(视力、听力言语、智力)残疾儿童拓展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1998学年,广州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4所(不含工读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28个,7—15岁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5%。目前,共有6815名特殊儿童在普通中小学、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他们因视力残疾、听力言语残疾、智力残疾、多动症…  相似文献   

9.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时我国特殊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充分发挥特殊学校的骨干作用,以大量的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发展格局。。随班就读”的基本思路是:将适合的残疾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在普通中小学正常班级中接受教育,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因此,它对特殊学生的双向交流,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陷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学段、残疾类型,以及是否属招生范围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最大,但中、西部地区初中阶段规模偏小;普通高中主要面向感官和肢体残疾学生,且规模小于职业高中;学前阶段教育规模有限,非感官残疾学生的相对比重偏高;特殊教育学校以招收"三类"残疾学生为主,但各地"三类"残疾学生比重不同;教育对象呈现多元化,学前教育阶段打破以招收"三类"残疾学生为主的局面;非招生范围内招收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扩大义务教育招生对象范围,保障各类残疾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质量并转变已有职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德国融合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是欧盟融合教育比例最低、特殊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是一次失败的融合教育改革。检视德国融合教育的改革实践,发现德国分流的教育传统、各州之间差异化的融合教育政策、发达的特殊教育体系,以及对融合教育质量的过度重视是导致德国融合教育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考察德国融合教育的改革,引发对融合教育中四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理解残疾的不同模式、科学合理地安置残疾学生的方式、融合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问题、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研究认为融合教育是兼具公平与质量的教育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适宜融合原则,以该原则为指导力求实现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特殊教育起源于1947年,当时有一批志愿组织成立了“特拉法尔加家庭”,专为麻风病儿童提供教育。1951年,有了聋童教育机构,1956年,有了盲人学校,1957年又有了麻风患儿童协会。迄今为止。各种福利组织在政府资助下开办了20多所特殊学校,为6-16岁的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有少部分特殊学校还为残疾婴幼儿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殊教育纵向比较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数量显著增加,残疾学生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日益提升的中国国际地位、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内残疾人日益多样化的特殊需求,中国特殊教育要想健康发展,须完成六大转变:(1)在政策层面由特殊教育条例向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转变;(2)特殊教育由三类残疾儿童教育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转变;(3)特殊教育投入由单纯重视硬件投入向满足残疾儿童需要的转变;(4)教育形式由特殊学校教育逐渐向随班就读学校教育的转变;(5)学校教育建设重心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变;(6)师资培训方式由单一的特殊高校师资培养向普通大学开设特教专业培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殊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盲人学校从只招收单纯视力残疾儿童,发展到了盲兼有重听、盲兼有可生活自理的肢体残疾、盲兼有轻度或中度智力残疾的儿童(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走进了盲校。尽管学校采取了增加助教等措施,但仍不能满足学生们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开放式教育”一词。根据莫利生(G.S.MORRISON)认为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简言之,是一种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的教育方式。它决非许多人误解的“随便”、“放纵”。运用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中.就是以特殊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学校教育看作是一个与内外诸系统相互开放协调的开放性系统,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使学校教育内各系统相互开放协调,形成一个有利于残疾学生和谐发展的开放、丰富的校园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成为社会大家庭中自食其力、有所贡献和自尊、自信的成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办得如何?残疾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何在?这些问题都是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 ,笔者在南昌地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职教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一、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为南昌地区8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盲校1所、聋校5校、培智学校2所)1995~1999年毕业的学生264人 ,有关情况下如下列表格。二、调查分析在市场经济发育的过程中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逐渐形成“竞争上岗 ,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是必然的 ,而残疾人这个特殊的…  相似文献   

17.
一、芬兰特殊教育概况 芬兰在19世纪40年代创办聋哑学校,60年代创办盲校,90年代创办培智学校,迄今为止芬兰特殊教育已走过170多个年头,经历了四个阶段:(1)仅仅为感官残疾学生提供教育,结果大量其他残疾类型的特殊儿童无法接受教育;(2)开始重视对残疾人的养护、医疗保健以及康复,然而特殊儿童却按照残疾类型被隔离开来;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教育部日前印发《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招收5人以上数量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一般应设立资源教室。不足5人的,由所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资源教室的布局,辐射片区所有随班就读学生,实现共享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资源教室是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和家长,  相似文献   

19.
为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和无障碍设施改造,新年伊始,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明确要求普通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等都要根据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特殊需要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为残疾学生创造更加适合其学习、康复、发展的教育环境。这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整体顶层设计迈出的又一步。  相似文献   

20.
<正>苏州市相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办于2015年9月,是一所集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致力于为本区的残疾障碍儿童少年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康复。学校现有5个教学班,42名学生,学生障碍类型多样,程度不等,包括中重度智力障碍、唐氏综合症、自闭症、脑瘫及多重障碍少年儿童,学生年龄跨度从4岁到15岁,其中学前教育13人,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