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纳教育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教育词汇,它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要平等地接纳所有的学生,不排斥任何人,积极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英国全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发展较快,为了将全纳教育理念应用于学校的实践中,英国全纳教育研究中心编写出版了《全纳教育指南———促进学校中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全纳教育的理念和指南之目的该指南是由坎伯雷大学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派出的教授组成的全纳教育小组编写的,先后出版了三个版本。该指南的最大特色就是关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学校所有学生的学习与参与。指南将全纳…  相似文献   

2.
全纳教育是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美国学者认为全纳教育可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受教育机会。英国专家提出,全纳教育是对在普通学校满足所有学生学习需要的进一步发展。全纳教育强调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特别是促进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3.
全纳教育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程,但对于什么是全纳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大多数人接受的是英国全纳教育家托尼·不什(Tony Booth)提出的:全纳教育是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这一概念强调“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的被排斥。”突破了以往把全纳教育仅仅理解为是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纳入普通学校以及把全纳教育看作是特殊教育的范畴的狭窄视野,把全纳教育从探讨特殊教育领域的问题转到解决普通教育的问题。从而对普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育观…  相似文献   

4.
曾有医学专家呼吁社会专门为患孤独症的孩子设立特殊的学校。但是近日一位资深的教育界人士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念——“全纳教育”,包括孤独症孩子,也包括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普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所的黄志成教授介绍说,“全纳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主张所有儿童,不管分为什么类型,都有权利就近入学,学校要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减少学生被排斥的现象。黄志成说,推行“全纳教育”,首先面临着一个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是学生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学生过去我们强调前者,而现在…  相似文献   

5.
课题名称:《全纳性学校管理与教学模式实验》课题类别:北京市重点学科分类:教育管理课题承担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赵英汉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1号100034立足于我国教育实际,提出全纳性学校应是指愿意接纳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且有能力提供满足其教育需要的学校。通过教育实验对适合我国城市地区全纳性小学的管理与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构建了全纳性学校的管理模式:全纳的教育思想加兼容的办学机制。1.全纳的教育思想指平等、参与、和谐。即:(1)学校应认识到所有儿童、少年依法享…  相似文献   

6.
唐如前  黄春春 《文教资料》2010,(13):116-118
全纳教育是一种强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合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新兴的教育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在全纳教育视域下,教师应具备全纳的教育观念、全纳的教育理论和全纳的智能等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全纳教育、全纳学校、全纳社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全纳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 ,也是国际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全纳教育的理念需要全纳学校来实践 ,因而全纳学校是不同于以往的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也不同于后来的一体化学校 ,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社会、经济方面均具有极大意义。全纳教育理念和全纳学校实践的目的是要促进形成一种追求社会公正、机会平等和民主参与的全纳社会。为此 ,在现存社会中对阻碍这种追求的任何障碍都应该加以确认、质疑和消除。全纳教育的理念指导我们实施全纳学校 ,全纳学校的实践促使我们走向全纳社会。  相似文献   

8.
全纳教育的具体落实:全纳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4年“全纳教育”理念提出以来,本着实现全民教育、形成全纳社会的目的,不少国家都进行了全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学校参与全纳教育计划是发展全纳教育、具体落实全纳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选择实验学校、引导和帮助学校实现全纳的转变,是全纳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化以及全民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全纳教育的理念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全纳教育主张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和减少学生的被排斥。工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由于其特殊性,工读学生遭到社会的误解和排斥。文章从全纳教育的角度。对我国工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旨在将全纳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工读教育中,促进我国工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宽容是全纳教育真正实现的重要保证,缺乏宽容的全纳教育只能徒具形式.同时全纳教育也为学生形成宽容的价值品质提供着契机。要想使宽容贯通全纳教育我们需要营造一种宽容的全纳学校氛围,提升全纳教师的宽容意识和宽容教育意识,通过行动传递宽容,将全纳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对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商学院2006级200名体重超重学生进行学校体育活动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重超重学生对减肥的认识较好,但参与较少;学校对其健身减肥指导不够,且扶持措施落实不到位;体重超重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类型单一.同时,在全纳教育的精神指导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旨在将全纳教育的精神灌输到高校体重超重学生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实践当中,促进高校学校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2.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这一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教育词汇,不仅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的新课题,而且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要平等地接纳所有的学生,不排斥任何人,积极地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全纳教育的这一思想已为各国所接受并己落实到行动。  相似文献   

13.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起来。全纳教育要求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的全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学校的课程、文化活动及社区的各种学习活动。本文对以全纳教育理念所讲授的课程进行剖析与探讨,认为教师必须以重视学生的语言风格和典型活动场景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学生也应主动积极参与其间,这将有效地改善和健全学生的多种活动风格,发展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从而有效提高"学"与"教"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纳教育”以来,英国教育界对于全纳教育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持“全纳”观点的学者认为,特殊教育不应该只在特殊学校实施,这违反了人权;而持“特殊”观点的学者认为,全纳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家长的真正选择.英国教育界虽然对于“全纳”还是“特殊”的形式存在争议,但是他们对于全纳教育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成功过渡到成年作准备.  相似文献   

15.
“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要平等地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拉曼卡召开的“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将这一教育理念运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上,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人人都有参与的权利,人人都有权利参与,让课堂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堂。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班额偏大、教材内容单一、学生程度差参不齐、智力状况也有很大差别的状况。针对这一实际,如何运用“全纳教育”理念进行施教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创设氛围,师生积极互动学校要平等地促进…  相似文献   

16.
全纳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反对排斥与歧视,倡导接受全体学生,人人参与的教学。本文主要从全纳教育理念入手,探讨了全纳教育与学校英语教学实践的融合,进一步探讨新时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英国全纳学校的发展特点及变革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全纳教育实践较早,较成功的国家.全纳学校是实施全纳教育的固定机构,全纳教育的所有特性都在全纳学校中具体体现.近年来,英国全纳学校特殊儿童数量越来越多、类别越来越泛化、对全纳型教师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课程设置越来越个性化,在远程特殊教育服务、特殊教育教师角色拓展、学生评价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等国际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全纳教育的思想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应全面接纳所有有各种需求的学生,学校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特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消除歧视,不排斥任何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爱生学校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东亚一些国家开展基础教育合作过程中所推行的试验项目,其特点是:学校教育是全纳的;学习是有效的;学校环境是安全健康和保护学生的;学校教育是社区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性别平等和具有性别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全纳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当前,全纳教育在澳大利亚进一步发展的挑战主要集中于社会对多元性的理念和态度、学校的全纳环境、教师教育的成效、教师角色的定位以及全纳教育参与各方的合作等方面。在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时,改变观念;创设充分的全纳学校环境;提升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成效;明确教师的角色;加强交流,促进合作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