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媒体竞争催生“新闻报料人”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和媒体息息相关的特殊人群——“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活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他们有的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专职新闻报料人,也有的是兴趣所及,渴望表达意愿的兼职新闻报料人。对新闻报料人的争夺,甚至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新闻线索报料活动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报料人”.在某些地区甚至发展成报料公司。职业报料人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中击着新闻传播领域的规范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日益升温的职业报料”热”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料人即新闻线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不是记者,却向媒体提供许多新闻线索;是记者,但大都不具备新闻专业常识.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报料人出现的原因、新闻报料人的分类、参与新闻传播的意义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隐忧,探析新闻报料人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4.
"曹汉现象"意指报人不以办报或从事新闻事业为终极目标,而将政治目的或个人政治地位等其他目标作为其新闻活动的最终归宿,直接与职业报人的理念相对.这种现象无论在中国或西方近代报业都曾短期或长期存在,但两相对比,其成因、发展、现实表现以及在新闻事业中所占据的地位都大相径庭.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入手,就中西方报人"曹汉现象"产生的背景、发生状态及对近代报业的影响作一比较分析,并以此管窥整个近代报业的报人活动.  相似文献   

5.
对新闻报料人的规范和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料人分类新闻报料人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1.职业新闻报料人这一类人数不是很多,目的就是为了赚报料费。他们一般学历不高,但社会经历丰富,具有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个别人还发展“下线“,通过付费互  相似文献   

6.
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着的新闻事业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它的本质、特性、功能及其运作规律是什么?这是新闻理论研究必须明确回答的根本性问题。那么,新闻事业运作的规律是什么呢? 一、新闻事业运作规律的含义 通过阐述新闻事业的本质、特性及其社会功能,可以大致看出新闻事业运行和操作的客观规律。新闻事业的运作规律可以这样来表述:新闻机构在其所有者的操作和控制下,运用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沟通社会各个层面,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并通过企业化管理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保证。 新闻事业运作规律内含如下基本点:(1)新闻事业运…  相似文献   

7.
徐健 《新闻传播》2010,(1):133-13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在新闻传播领域,在我国各城市都出现了一类被称作"新闻报料人"的媒体信息提供者。这些新闻报料人为传媒竞争注入了活力,因此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近两年,国内有一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新闻报料人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料”成为如今红火发展中的电视民生新闻新闻线索重要的来源,而提供这些线索的“报料人”更是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报料人的产生以及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分析,以探讨电视民生新闻中“报料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方面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新闻宣传新思维,为新闻事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将沿着中国新闻观念、新闻事业历史发展的轨迹,分析"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念所走过的一条从背离到回归再到最终确立的道路,在历史与现实的时间维度中探寻"以人为本"新闻观念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喉舌论"引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喉舌论"的由来和发展 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断的人当属梁启超,他最早把报纸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正是他明确提出了政党报纸的概念.可以说,"喉舌论"最初的提出便早已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强调了新闻传媒的政治宣传功能.在这之后,政党报纸的理论在孙中山那里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的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新闻学说为核心的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终于,胡耀帮同志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传媒性质的界定成为我们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媒体竞争催生“新闻报料人”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和媒体息息相关的特殊人群——“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活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新闻报料人,是指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素材的人,如果其所提供的线索或素材被媒体采用,即可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新闻  相似文献   

12.
孙伶俐 《现代传播》2007,(6):146-148
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观念的革新.随着通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新闻事业的深化改革,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从单纯的主持人播报新闻到主持人电话连线记者现场播报,从新闻录播到直播,甚至将新闻的定义改写,从大家熟知的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即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变成"新闻即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新闻事业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事业。我们办报纸、办电台、办电视,是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可以说新闻事业与社会息息相关。它立足社会,反映社会,为社会服务. 在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同志提出了“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的口号,并且作出各种努力,使新闻更加广泛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电视的发展、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使报纸、广播、电视广泛介入社会生活,这是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4.
刘建勋 《新闻知识》2004,(10):30-31
新闻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社会新闻的提法是新闻内容分类的一种。然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使得新闻实践的追赶步伐越来越快,理论的研究往往难以跟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新闻,早已和传统新闻事业中的社会新闻在其性质、特点、采写编排方法、导向和效果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足以引起新闻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充分关注。如媚俗猎奇,追求感官刺激:性别歧视,造成心理伤害;虚假失实,可信程度不足等等等等。我们对社会新闻热做冷思考,不是要让  相似文献   

15.
沈勇 《当代传播》2007,(5):115-116
"新闻线人",又称"报料人",现在通常的定义是"不隶属于新闻机构却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从新闻传媒获取报酬的人".实际上,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市场化运作的肇始和深化,零散的报料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出现,其出现地点都是媒体云集、新闻竞争激烈的大中型城市.  相似文献   

16.
新闻学将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开栏的话: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随着新闻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广泛介入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侵权现象也成为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新闻侵权不仅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给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对新闻侵权及其法律责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规范我国的新闻事业,使新闻事业沿着法制的轨道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更好地减少乃至…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世界的新闻事业,主要可以分为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这样两大类。在全面探讨了新闻和新闻事业的共性以后,我们再重点研究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它对新闻工作提出的基本原则。本讲先讨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始只有报刊和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工具,主要是在无产阶级党报和革命报刊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此外还没收了反动新闻机构的生产资料,用以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并将一部分资产阶级的新闻机构,改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不同,决定了两种新闻事业所维护的阶级利益、所宣传的思想体系、所遵循的思想路线、所依靠的力量,以及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从性质上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运用新闻手段反映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主义舆论工具。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基本特  相似文献   

19.
周明顺 《青年记者》2012,(35):17-18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新闻事业自建国以来发展得最好最快的时期——新媒体不断涌现,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新闻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伴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媒体和记者的形象堪忧。"无冕之王"是记者的代名词,表现出社会公众对记者的厚爱与尊重。然  相似文献   

20.
"你们这些记者简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一位记者在追问一新闻当事人时得到的回答.如今这样的现象在新闻采访中并不鲜见,经历了"无冕之王"的辉煌后,社会上对于记者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恭敬配合,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激进言辞,究其原因,是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和"宣传"的概念清晰起来,新闻特质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