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诗句,目前一些流行的选本有以下几种解释: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宋代绝句赏析》把“怜”释作“哀”,并且说“这里不应当是园主人‘哀’而是游园者为自己把屐齿印在苍苔之上而感到的‘哀’”。山西人民出版社的《唐宋绝句选注  相似文献   

2.
《游园不值》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首古诗。诗人叶绍翁记叙了自己兴致勃发地去朋友家园子欣赏春景,却因园主人不在而徘徊柴门外的所见所想。诗中既涌动着对春光的无边向往,也抒发着对春天里一切新生事物蓬勃生机的赞叹之情。尤其在三四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极大地发挥了读者想象的余地,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然而,苍苔到底长于何处,怜惜苍苔者到底是谁,却令人生疑。  相似文献   

3.
【源出】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语译】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给我踏上鞋印子吧?轻轻扣打篱笆门,好久也无人来开。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那一枝鲜艳的粉红色的杏花还是伸出墙来。  相似文献   

4.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感觉到浓浓的春意。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在学生理解诗意、读通全诗的基础上激疑品词,使他们感受意境。我抓住“苍苔”、“关”、“出”三词而提问:古人写春,多写春雨、柳色、杏花,这首诗写春雨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以引导学生细读全诗,体会到苍苔定是春雨绵绵所致,也许诗人游园那天就下着蒙蒙细雨呢!接着再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些词体会出来?从“关”、“出”二词体会出什么?再想象吟诵,体验意境,利用…  相似文献   

5.
贵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刊登的《朴实清新春意盎然》一文中把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第一句译为:“多可惜呀,那片苍苔上留下了我的鞋印”。我认为,这样讲不符诗的原意。从全诗看,诗人游园,“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应是主人“怜屐齿”之“印苍苔”,故柴扉“久不开”,而不应是“多可惜呀,那片苍苔上留下了我的鞋印”。从诗的第二句看,第一句的意思应是:主人爱惜花园,怕我在青苔上留下鞋印。  相似文献   

6.
胡秀瑾 《现代语文》2006,(11):29-30
叶绍翁,南宋名诗人,以七绝称。他的《游园不值》一诗古今传诵,备受称道。诗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特别是诗的后两句,可谓家喻户晓,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广为引用的名句。这两句诗并不是叶绍翁的原创,前人咏春色而以红杏出墙亦不少。如与作同时代的另一位“江湖派”诗人张良臣的《偶题》:“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陆游的《马上作》也曾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之句。  相似文献   

7.
<正>[图解古诗]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小记]叶绍翁(生卒年月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祖籍浦城(今属福建)。曾在朝为官。其学出于叶適,与真德秀友善。诗属江湖派,擅长写七言绝句。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相似文献   

8.
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我们知道诗人原是想去游园看花的,却没能入园。园子的主人是谁?也许是诗人的朋友,也许跟诗人并不相识,大概也是位高雅之士吧。人数社《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是因为“主人不在”,但后面解释诗句时却说“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  相似文献   

9.
拜读陆愚同志大作《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稿(载本刊1991年第四期),很受启发,得益不少。据我所知,对“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诗句的争论,一般都集中在“屐齿”是印在园门内的苍苔上,还是印在园门外的苍苔上。陆同志的见解颇有新意,首次提出诗人“穿着笨重的齿屐翻山越岭,艰难地在长满青苔又非常滑的崎岖山  相似文献   

10.
在古诗剑作中,有这么一种特殊而有趣的现象:一首诗往往脱胎于前人所作,但因超越了前人而成为传世佳作。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便是一例。全诗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最后两句互为因果,互相映衬,极其形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色,诗意蕴藉,富有哲理,历来被誉为写景名句,为后人所传诵。其实,这首诗的景色早在唐代诗人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中出现。请看:“一枝红艳出墙头,墙  相似文献   

11.
《游园不值》一诗,从表意来看,诗人似乎说他没有进入园里,没见到要访的人,后人也多是这样理解的,但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全对。一、“十扣柴扉”有“一”开此诗原题《游小园不值》,“小扣”一句原为“十扣柴扉九不开”。诗人若真是“不值”,为什么还要留这“一”开?所以,我认为诗人是在暗示:“门”还是开了。二、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这满园春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冲动,然而园中景色众多,一两句诗岂能渲染尽致。于是,诗人跳出俗套,剪去“满园春色”的主体部分,只选“苍苔”、“小扣柴扉”和出墙的“红杏”做创作素材,这也是诗家常  相似文献   

12.
羽佳 《良师》2003,(12)
语文课本中选录了一些古代诗歌,其中有一些难解的字词。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呢?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句的意思,再联系诗的背景来考虑,这样才能正确地领会诗的意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这里的“坐”,不作动词“坐”讲,应理解为“因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间”字不能译为“中间”,应该读作“jiàn”,理解为“隔开”的意思。“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应”根据诗人去游园时的心理,可理解为“大…  相似文献   

13.
曾岚 《云南教育》2008,(3):28-28
“九义”,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中描写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处,只见园门紧闭,空无一人,地上长满了青苔。也许主人怜爱这地毯一样的青苔,担心青苔留下来客的鞋印。  相似文献   

14.
卓芹 《考试周刊》2009,(52):28-29
《还乡》是英国著名作家、诗人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女主角游苔莎的悲剧成因是研究颇多的一个方面,今天再次细读该作品,本文作者发现造成游苔莎悲剧的原因除了评论界较关注的环境、性格因素外.还存在其他一些方面,在此从达尔文进化论学说和女权主义方面解读游苔莎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5.
一首好的写景诗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优美、华丽的语言 ,而在于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 ,自有名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正是以独特的意境博得历代大家的好评 ,其独特的意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共四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脱胎于唐代吴融的“一枝红杏出墙头 ,墙外行人还独愁”和宋代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 ,一枝红杏出墙头”。然而三首诗相比 ,叶诗为优 ,因为它做到了以少总多 ,含…  相似文献   

16.
送别诗是人与人在离别时所抒发的情感。盛唐诗人发展了六朝以来融情入景的诗歌传统,在抒发离别情感时,融入大量山水自然风景和风俗人情,即渲染了离别之情的表现力度,又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山水送别诗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诗人魏源热爱祖国山河,曾遍游神州名山大川。他在诗歌中,提出了拓荒性的“游山学”理论,指出山川与人有天然联系,自然山水构成自然美并强调要领悟山川之美,就要做到“与山为一”。他认为,人有虚静心境,才能与天地山川合而为一,这些便是“游山学”的哲学基础。诗人创作的大量山水诗,是“游山学”理论的具体化。他的“游山学”,在我国旅游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山水美学的一份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18.
问(北川县片口羌族藏族乡小学杨进国):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课本上对“应”的注释是“大概”.依此注释,全句大意为“大概是主人爱惜苍苔,怕我把脚印留在上面”.如果注释为“应该”,诗句大意为“我应该爱惜苍  相似文献   

19.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首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常建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人常建一生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诗人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之作。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首句“清晨入古寺”,既点明入寺的时间,又着重指出这是一座“古寺”。唯其是“古寺”,才激起诗人“清晨”来游的勃勃兴致,而诗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  相似文献   

20.
《游园不值》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四组中的一首古诗.诗人叶绍翁记叙了自己兴致勃发地去朋友家园子欣赏春景,却因园主人不在而徘徊柴门外的所见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