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楠 《中国广播》2005,(7):59-61
播音,从广义上讲,是指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一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活动。本文所指的“播音”,是播音员和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在媒体中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且主要侧重于对其有声语言本体(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吐字、发声、播读表达技巧等)及其外部听感印象上的考量。  相似文献   

2.
谢珺 《新闻窗》2012,(4):105-105
电视艺术,又被称为“声画艺术”。在我们充分肯定画面语言是电视艺术的本体语言时,切不可忽视有声语言在电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而这种有声语言,则主要体现为电视艺术作品的解说词。  相似文献   

3.
广播剧艺术区别于其他戏剧艺术的根本之点是有声无形。有声无形是广播剧的局限所在,也是它的优势所在。总之,是它的特征所在。取消了这一特征,也就没有广播剧这一艺术品种了。在广播剧的创作中,场景建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而建构场景的唯一物质材料和手段是声音(包括有声语言、音乐和音响),舍此再没有别的物质材料和手段了。然而,多年来,对它的理论研究却甚少。本文拟结合我们创作《三国演义》广播连续剧的实践,对广播剧场景建构的美学特征,作一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电视专题片解说,作为一门有声语言再创造的艺术,在形、声、情、文的交织融汇中,在语气、重音、停连、节奏的表达上,都渗透着分寸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专题片解说的艺术,就是分寸感的艺术。电视专题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它调  相似文献   

5.
广播剧属于有声语言艺术,有声语言运用成功与否,决定一部广播剧的成败。我认为作为艺术品的广播剧在这方面的欠缺,根本原因不在技术,而是语言揭示心灵之声的情感表达问题。不论什么单本剧、连续剧、纪实剧,还是报道剧,都是这个问题。在人类社会中,语言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有声语言,二是无声语言。在  相似文献   

6.
纯声音的艺术为广播剧作了界定。 声音即涵盖了有声世界里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确切地讲作为纯声音艺术的广播剧而言,则需按听觉艺术的规律--音响语汇来创作剧本、制作节目。简言之,它应该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完全以广播传播媒介来展现听党魁力的一门艺术。 作为音响编辑,就近几年来参与的立体声广播剧的制作,我发现这些剧本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为声音空间创造了无限的可塑性,由此使音响设计在听觉艺术中发挥了它的特殊效应。 例如,广播剧《世纪之声》在音响设计上,突出了写意性、抒情性、寓意性、象征性和特写的审美价值。用不…  相似文献   

7.
让我们"诗意地栖居"--《朗读美学》的哲学维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辉 《现代传播》2002,(4):114-116
这是一本讲朗读美的书 ,这是一本需要朗读才会体味其中真味的书 ,这是一本会使你不由自主地就要朗朗出口的书。透过“话语狂欢”的“众声喧哗” ,我们听到的是一缕清新之音 ,余音袅袅 ,心旷神怡。在如下的背景下 ,她的诞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有声语言是如此重要 ,迫切地希望提高能力 ,领略它的无尽魅力 ;另一方面 ,却仍然有人认为有声语言只不过是“思想直接流露而已” ,语言功力是“不学而能”的 ,只要“自然地说”就可以了。而《朗读美学》使人们看到 :在有声语言的王国内 ,不仅有笔直的公路、整齐的田畴 ,…  相似文献   

8.
播音创作按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划分为广播电台的广播播音和电视台的电视播音。广播播音和电视播音是同出一辙的语言艺术,都是将文字稿件变为有声语言。但是,作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广播播音和电视播音又存在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 这里所说的广播语言系指广播播音有声语言,电视语言系指电视片解说词播音有声语言,电视口播语言因涉及屏幕形象塑造等因素不在本文论述之  相似文献   

9.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广泛进入家庭之后,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逐渐从报纸、刊物和广播扩展到电视,也就是从以文字语言和有声语言扩展到了有声语言和人体语言相结合的双渠道传播方式。人体语言,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或强化情感,增加传播效果。人体语言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可以推定,人类最早的信息交流中  相似文献   

10.
赵俐 《现代传播》2003,(3):80-82
有声语言的声音既包含着生理的天赋及用声方法,同时还承载着表达者的思想和情感。播音的个性创作空间主要存在于创作主体对表达内容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感受以及表达方式。有声语言的声音个性展现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对文字语言的感悟力和声音形象的塑造力。  相似文献   

11.
赵会权 《今传媒》2012,(2):79-80
电视是视听艺术,"声画合一"就是语言与画面完美结合,二者相互映衬。电视语言包括解说词、现场同期声、音响、字幕等因素,电视语言内在的美学内涵可以进一步开拓电视画面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推动电视画面的视觉内涵更深刻地阐发出来。  相似文献   

12.
对话描写,就是运用人物对话刻画,描绘人物。常言道:“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语言是其内心世界,思想和性格的直接体现,而人物语言的表现方式又在于写好对话。广播新闻作品依靠电波传送声音信号,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感官,更应提倡运用“有声语言”,“化声音为形象”。在广播新闻写作中运用对话描写,必需根据广播自身的特点,做到以下几点。一、简短明快,适合演播。鲁迅先生曾说他从来不让自己笔下的人物说上一  相似文献   

13.
谢岩 《视听界》2000,(3):31-31
形体语言,又称人体语言,行为语言,体态语言。电视节目主持人处于节目传播和受众参与的汇交点上,要想高质量地完成传递信息这一任务,保持电视传播直观形象、声画并具的优势,以达到平等交流、情感共鸣的目的,就不仅要靠有声语言的手段,还必须借助形体语言的正确运用,充分发挥形体语言的魅力优势。形体语言的作用和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电声广播是只听其声,不见其人,传递信息只能靠有声语言,身态语言的作用无法发挥。那么,电视广播则是既听其声,又见其人,因此,在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时,必须注意发挥身态语言的作用。身态语言即指人的姿态动作、手势表情,也称行为语言。  相似文献   

15.
芮辉 《今传媒》2016,(6):128-129
电视新闻播音是指电视新闻播音员以有声语言、体态语、服饰语和表情语等为主要创作手段所进行的,通过电视媒介把新闻稿件表达传播出来的播音创作活动。播音首先是语言的艺术,电视新闻播音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创作手段,对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语言)“形之于声”的再创造。因此笔者尝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电视新闻语言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梳理,弄清电视新闻语言的类型与特点,从而为电视新闻播音创作实践提供启示并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说新闻与播新闻相比,具有自然亲切、轻松和舒适的特点。它适应了当代受众追求平等、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说新闻主要用于那些披露不合理和违法乱纪的社会新闻以及传播奇闻轶事的软新闻。主持人与栏目和节目是唇齿相依的互动关系,他(她)在有声语言以及无声语音的运用上要符合相应的美学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作为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听众感觉、认识和判断他的主要依据,仍然是有声语言。节目主持人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丰富的文化知识、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但这些素质和条件,只有通过有声语言这个载体,才能到达广播宣传的另一端——广大的听众,如果这个载体出现问题,素质和条件再好,也没有意义。所以,语音标准和规范化是主持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声音是广播的惟一媒介,广播是声音的广阔舞台。当声音通过电波发散开去,舞蹈着的声音精灵蹁跹起舞。在广播剧节目中合理运用声音元素,可使之更富自然、和谐、立体的美感。声音即涵盖了有声世界里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确切地讲,作为纯声音艺术的广播剧而言,则需按听觉艺术的规律——音响语汇来创作剧本、制作节目。简言之,它应该是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创作主体是播音员、主持人。对于每一个有能力创造艺术美的创作主体来说,都会有一个只属于他的创作条件和手段,这种极具个性的条件和手段的运用贯穿于他长期创作活动的始终,并以相对稳定统一的状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有声语言创作艺术特色。即,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表达形式上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之议。传统意义上的播音是播音员依据文字稿件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二次创作,在完整、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表达形式上更侧重于播读。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