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析 由“甲 乙→丙 H2O”知,甲、乙中必有一种物质为酸,另一种物质为碱,丙则为盐.由“乙 丁→丙 H2O CO2↑”知,丁为碳酸盐,乙为酸.综上可断定甲为NaOH,乙为H2SO4,丙为Na2SO4,丁为Na2CO3。  相似文献   

2.
一、“以纯代杂”转换例1、把95毫克含有某种氯化物杂质的MgCl_2粉末溶于水后,与足量的AgNO_3溶液反应,生成AgCl沉淀300毫克,则该氯化物中的杂质可能是( ) A、CaCl_2 B、KCl C、AlCl_3 D、NaCl 解析:由题意直接求出杂质是何种物质是很困难的,不妨设95毫克氯化物全部为MgCl_2。由MgCl_2→2AgCl可得AGCl287毫克,而原题中AgCl沉淀为300毫克,这说明杂质的含氯量大于MgCl_2的含氯量。AlCl_3含氯量最大选(C)。二、“放缩归一”转换例2、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15克,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_211.2升(标况),则下列各组金属中,肯定不能组成上述混合物的是( )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释李白赠王判官诗所用“中年”一词,辩证诗人自出蜀后至娶安陆许氏夫人之前,似有两次东游.这首赠诗所忆“中年”游吴越之事,则当在开元十六年而非天宝六裁.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释李白赠王判官诗所用“中年”一词,辩证诗人自出蜀后至娶安陆许氏夫人之前,似有两次东游.这首赠诗所忆“中年”游吴越之事,则当在开元十六年而非天宝六载.  相似文献   

5.
“密度”是物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各种物质均有一定的密度.什么是密度呢?通过下面的“探究”就可导出“密度”这一重要概念.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体)有一定质量就必然占有体积.如水,质量1000g则占体积1L(即1000mL=1000cm~3);煤油,质量800g则占体积1L同一物质(体)如木材(干  相似文献   

6.
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正确认识溶液概念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分散”不是反应。溶质是“分散”到溶剂中去的,溶质和溶剂之间不发生反应,否则就得不到该物质的溶液。如CO2溶于水,由于部分CO2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H入O。,得到的是含有H。CO;的溶液,这里“分散”不能用“溶解”、“混合”等词代替。2.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它的特征是均一、稳定的。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部分成份和性质完全相同;所谓“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其…  相似文献   

7.
初三课本P.196指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有的教师在讲课时再三强调一定要是可溶性盐溶液,并举Fe AgCl不能反应是因为AgCl不溶于水来说明。我认为这个例子不恰当。大家知道,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是不同的,物质只有溶解难易之分,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AgCl的溶解度小于0.01克,是难溶物质,如是反应产物则用↓表示。Fe到底能不能与AgCl溶液反应呢?我做了以下实验:取白色AgCl沉淀  相似文献   

8.
王帆 《考试周刊》2009,(28):47-49
中国社会称品格高尚的人为“君子”.而英语国家则用“Gentleman”一词来进行褒赞.“君子”与“Gentleman”之间似乎毋庸置疑的对译,其实,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本文从“君子”与“Gentleman”的语言差异揭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合成词和动词短语这两个语言单位中,由两个单音节的语素构成的支配式合成词与由两个单音节的词组成的动宾短语很相似,怎样来鉴别它们呢? 首先从构成二者的语言单位上鉴别。支配式合成词是由语素构成的,动宾短语则是由词组成的,二者构成的语言单位不同。如“战士”,“开心”分别由“战”,“士”和“开”、“心”两个语素构成的。“打洞”、“提水”则分别由“打”、“洞”和“提”、“水”两个语组成的。(分析词的组成和分析短语的组成时,切入的角度不同,前  相似文献   

10.
曾扬明 《云南教育》2007,(6S):23-24
“我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一至四年级“语文园地”中一种训练形式(五、六年级为“交流平台”),人教版教科书编者对这一栏目做了创造性的安排。第一学段的内容由识字,初步了解字、词结构为主,第二学段转向以发现词、句、段、篇等语言规律为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想,我们只有认真解读编写意图,才能用“我的发现”这一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1.
概念多是《溶液卜章的特点之一,其中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本章的4个重要概念。学习时,抓住概念中的重要字、词、句,深入剖析它们的本质,以求更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概念的涵义。一、溶液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准确把握这一概念,必须注意理解以下几点:1.“一种或几种物质”是被溶解的物质,llH溶质;“另一种物质”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因此,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由此得知,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溶液概念中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助词意义最虚,它只能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起到调整结构,表示语气,构成音节等作用。文言文的助词,可分为三类,即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和音节助词。一、结构助词结构助词即附在词或词组上起结构作用的助词,文盲文的结构助问,按其与白话文的对当关系,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今天沿用的结构助词,以“者”,“所”为代表。结构助词“者”的基本作用是组成名词性的结构。如:①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②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③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为开其资源之道也例①是“者”和…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赋闲家居时期创作的词中,多次使用“懒”这一心理一情感意象。以唐宋词中的“懒”意象为参照,唐宋词中的“懒”意象包含三个层面:其一,表现慵懒无聊的美人情态,心理基础在“怨”;其二,表达逍遥闲散的生活姿态,心理基础在“倦”;其三,寄寓壮志难酬的孤愤情怀,心理基础在“愤”。其中前两类在唐宋词中比较普遍,第三类则为稼轩所特有。  相似文献   

14.
趣谈合成词     
郁芳 《今日中学生》2006,(12):32-32
在英语中,合成词是词的构成三种主要方式(合成、转化和派生)之一,它是由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有的用连字符“一”连接,有的直接连写在一起,还有的由分开的两个词构成。这些词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了解和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扩大同学们的词汇量.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平面几何中,有如下命题:过凸ABC的重心G任作一直线,分别交_,_,_。ABAC边AB,AC于产,C’两点,则于带十千三一3.将之推广到空间,我们得到命题过三校锥A-BCD的重心G,任作一平面,分别交三条侧棱AB,AC,AD于。_._,_。ABB‘,C‘,D’,则5==.一”一”—””“AB’证明如图所示,连结AG并延长交底面BCD于H,则H为凸BCD的重心.故由G为三校锥的重心易知三式相加得三角形重心的一个性质在空间的推广@杨波$陕西省城固师范学校!7232001杨波.一道竞赛题的推广.中学数学,1999,6…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现存六首咏梅词,富于“审美张力”是这六首咏梅词共同的审美特色,这一审美特色具体表现于写境抒情、艺术风格和词意结构等三个方面;通过探讨李清照咏梅词的“审美张力”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可以见出无论是李清照早期还是南渡后的咏梅词中,梅花与词人,梅品与人品,梅心与词心,都有惊人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7.
明晰,工作和职业的区别 在本书中会用到“工作”和“职业”这两个词。首先让我们定义它们.一般讲,一份工作是指在个岗位上段出系列活动和完成一系列任务.一种职业则是由一系列的工作所组成的。一种职业比一份工作的内容更加广泛,职业牵涉到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是我们个人全部的生活体验在工作中的反映。一种职业是个性和工作活动的结合,是一个人的身份标志和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8.
“由词见义”和“对比讲解”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词见义”即由词面意思分析其内在含义的教学法。通过对比讲解,可使模糊、易混淆的知识变得清晰.容易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19.
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或句,若其深层次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释义,则出现歧义。常见的有词法歧义和句法歧义。造成词法歧义的主要原因在于词的同音异义和一词多义,而句法歧义则是由形态或结构上的含混而引起的。本文拟就句法中的一些歧义现象进行探析。-,主语中的歧义现象1.当多义词作主语时ThelambIstoocoldtoeat.a.这只小羊冻得吃不下东西。小.这羊肉太原不能吃。(主语:“thelamb”在此兼有“小羊”和“羊肉”两种意思。所以出现了两种释义。)2.当一些同形的非谓语动词作主语时Flyingplanecanbedange…  相似文献   

20.
初中化学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对旧教材中的部分化学概念、定义及习题有所修改。在新教材的使用中笔者认为一些修改内容教学中应予注意。一、关于分子定义的改变原定义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现定义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我们按“一种”改为“最小”;“微粒”改为“粒子”来分别理解、认识分子的定义,出现了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一种”改为“最小”,原子则由原来的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而成为不能保持。用“一种”来定义,有不惟一的含意。在此定义的基础上,教学中形成了“保持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