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这种说法使读者偏离而非接近对《阿Q正传》的本质的赏析和审美。本文从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谈起,以求对《阿Q正传》真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自1922年发表至今,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究其原因,主要人物阿Q形象的鲜活性应是重要因素。作者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鲁迅先生真的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  相似文献   

3.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对德国诗人拜伦的评价 ,他说拜伦“重独立而爱自由 ,苟奴隶立其前 ,必哀其悲而疾视 ,哀悲所以哀其不幸 ,疾视所以怒其不争……”意思是说 ,拜伦珍视独立 ,热爱自由 ,假使有奴隶站在他面前 ,他总是心中悲伤而又怒目而视。这本是拜伦对奴隶的态度 ,有人便将此说法移植到鲁迅对阿Q的头上。对于“不幸” ,大家没有争议 ,但对阿Q的“不争” ,尽管大多数学者都持赞同态度 ,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譬如 ,阿Q被抓进大牢 ,别人问其进来的原因 ,阿Q爽利地答道 :“因为我想造反 !”这是阿Q的肺腑之…  相似文献   

4.
教了许多年高中语文,《阿Q正传》是印象最深的篇目,也听过不少同行的《阿Q正传》公开课,很有些上得精彩的。总觉得阿Q不仅是个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鲁迅先生所揭示的也不仅是招牌式的阿Q精神,还有一种“阿Q心理”呢。虽然只是沉醉在想当然的革命成功的幻境中,但反映出来其人的另一面是应该“恨其不肖”。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曾塑造了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诸如收入中学课本的《孔乙已》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等,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这些小人物是病态社会中艰难挣扎着的不幸者,他们愚昧、麻木,在他们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亮点。而收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小人物——保姆阿长,  相似文献   

6.
又一次读《阿Q正传》,又一次被鲁迅先生感动和震惊。他深邃的目光,犀利的语言,直指人心的思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穿过阴霾的黑夜,飘荡在世纪的上空,撞击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早已成为国民的一面镜子,“是中国人品行的结晶”(周作人语)。阿Q欺弱怕强、欺软怕硬、既凶恶残忍又懦弱卑怯,既自高自大又自卑自贱,既圆滑诡辩又笨拙讷口,既精神胜利又现实失败。在阅读中,笔者特别注意阿Q的语言。在《阿Q正传》中,阿Q说的话很少,约40余处。其中断续的、即兴的、应酬式的就有25处,剩下的16处中,属于被迫式的有“打虫…  相似文献   

7.
阿Q诞生记     
《阿Q正传》(见高中《语》教材第五册)是鲁迅先生最名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夏志清语)。无人不晓的主人公阿Q是鲁迅以惊人的艺术才华塑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是《现代汉语词典》唯一收入的小说人物词条。在世界各国出版的百科全书和辞书中.都可以查到《阿Q正传》的条目和有关阿Q的评语。阿Q是说不尽、谈不完的典型人物。关于阿Q的诞生,说来还挺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8.
“双面”阿Q     
现行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名作《阿Q正传》的第二章“优胜略记”和第三章“续优胜略记”。在谈到这两章中的阿Q主要思想性格时,无论是教材还是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9.
朱永芳 《教书育人》2004,(12):60-6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名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夏志清语)。关于阿Q的诞生,说来还挺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曾塑造了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诸如收入中学课本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等,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这些小人物是病态社会中艰难挣扎着的不幸者,他们愚昧、麻木,在他们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亮点。而  相似文献   

11.
(接上期) 第五,观察要深入 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写到阿Q赌钱的时候写不下去了,因为他不会赌钱。于是,他请了一个叫王鹤照的人来表演。  相似文献   

12.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对他的解读和研究始终不衰,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在不断地思考和破解着鲁迅创造阿Q的秘密。包括粤教版在内的好几个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也收入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各种教参对阿Q形象也进行着不同的解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阿Q的脚语来观照阿Q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亍,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  相似文献   

14.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15.
方相成 《学语文》2004,(2):5-16
评议鲁迅先生对待笔下的人物的态度,论者通常要用这样的断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概括用在诸如阿Q、孔乙己、华老栓等人物形象,自然是恰如其分的。用在《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身上则有失公允。祥林嫂是一个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妇女传统美德的典型代表,她善良、质朴、勤劳、坚韧、顽强,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和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8.
高宁 《现代语文》2010,(6):156-15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活,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  相似文献   

19.
王冶秋先生“煮”《阿Q正传》的体会,最是精妙不过。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相似文献   

20.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