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树林植物资源是陆地生物向海洋生物过渡的重要群落,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场所,对于研究世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红树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但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导致红树林资源锐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红树林植物资源现状的介绍,重点阐述红树林植物资源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或许你对红树林并不熟悉,不过2003年8月6日全国湿地调查试点工作在海南省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启动,再次唤起了人们对红树林的关注。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在我国,在南方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和香港的沿海地区有所分布,而在这其中,海南岛的红树林面积就占了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82%。那么,拥有“红树林”这样一个美丽名字的景观是不是和它的名字一样美丽呢?美丽的海南红树林景观在海南省,有两处著名的红树林景观。其一是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东北部的东寨港,绵延50公里,面积4000多公顷,是我国建…  相似文献   

3.
林鹏(1931.12.18-)湿地生态学、红树林专家。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原籍福建省龙岩县。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曾任厦门大学教授、国际红树林生态系统学会理事会理事。现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率先对中国六省区(包括台湾省)红树林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科学调查和生态系统研究,是中国红树林生物量、生产力、物流能流等生态系统研究的 生产力、物流能流等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专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填补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学科的空白,为中国红树林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  相似文献   

4.
走近红树林     
有幸到南方旅游,于是专程去看红树林.红树林位于海南琼山东北部的东寨港,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绵延50多公里,面积为3800余公顷.……  相似文献   

5.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值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红树林是我国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已使我国红树林面积剧减,其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逐渐变弱。本文应用能值理论,对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值货币价值作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值货币价值每年12.6×108元,每hm2价值9.24×104元,其中,凋落物的价值0.28×108元、木材价值0.12×108元、栖息地价值6.39×108元、抗风消浪价值1.05×108元、污染物处理价值4.76×108元、科学研究价值0.0206×108元。另外,根据能值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时间尺度,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流量价值和存量价值的概念,并应用于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计算。这方面的量化研究,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同学们都知道,小狗、小猫等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这是共识。那么,问题来了,植物也有胎生的吗?可别太惊讶,答案是肯定的。今天,同学们就随着小编一起去植物馆看看神奇的胎生植物——红树林吧!红树林不红首先,要和同学们明确一点,红树林并非树名,而是陆地过渡到海洋的一种特殊的小型生态系统。左图的红树林是最典型的代表——红树科红树属的红海榄,它有着像三脚架一样的支柱根,将身体稳稳地扎在水中。树上挂着一条条状如铅笔似的东西,远远望去,满目绿意。一棵棵植株也就一两米高,矮胖矮胖的。是不是和你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呢?而且,这明明是绿色的,为什么叫红树林?  相似文献   

7.
李飞 《资源科学》1985,7(1):74-79
森林群落的生物生产力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数量特征为人们所重视。它以有机物的重量或能量为指标,研究生物各个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固定、消耗、分配与转化的规律,并探讨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生产力的研究是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相互转换研究的基础,并为合理保护、管理和利用生物资源,创造高产、稳产的人工群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因其面积小,生态系统的生态健康比较脆弱,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动态监测。本文是在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合理的假设,充分考虑到生物因素、噪声、大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建立起一体化生态系统动态分析模型,通过综合指数和可持续性发展指标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估并进行预警。同时通过查找相关的数据,发现水质污染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最大,对水质污染治理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9.
红树林旅游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旅游场所,而且有利于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提出北海山口红树林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促进山口红树林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海南红树林土壤真菌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红树林土壤层中真菌的分布特征。方法对采集自红树林土壤中的真菌菌株进行分离及纯化培养,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rDNA ITS序列的测定及同源性分析,通过BLAST比对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种属分类地位。结果从海南红树林土壤中共分离出325株真菌,共14个属,其中青霉属97株(29.84%)、木霉属73株(22.46%)、曲霉属65株(20.00%)、拟青霉菌属(6.46%)、枝孢属(4.31%)。结论海南红树林土壤中真菌资源丰富,优势真菌种群为青霉属、木霉属和曲霉属。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工智能赋能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进入“双拐点”时期,正在从要素构成、功能边界、生态互动等多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新挑战。本文集成自然生态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基于“核心驱动层-样态变革层”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双重转型的理论框架,并以无人驾驶为例,深入剖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双重转型的运行逻辑和实践变革。研究发现结论如下:一是创新主体生态功能延展催生多宿主体和次生群落的出现,使得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新型生态互动关系逐渐形成,成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由“旧四螺旋创新”向“新四螺旋创新”演进的核心动源;二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核心驱动与样态变革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强,多宿主体和次生群落不断推动产业样态快速变革,使得产业样态呈现出价值分配重构、智能制造升级、商业模式转变、组织决策变革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富有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腾挪空间。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演化视角出发考察群落结构变化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2010—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合作申请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建模方法与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面临知识源冲击风险时,中国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韧性有差异化表现;群落演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韧性呈现倒U型关系,即随着群落内紧外松的结构特征深化,韧性先上升后下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创新水平高、知识喷泉型区域的群落结构对韧性的影响边际效应更强;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多样性是影响群落演化与韧性关系的中介因素。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创新主体与政策制定者要重视保障群落边界开放性、增强区域技术多样性,避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脆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红树林是处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生态位,属于过渡类型的特殊沼泽群落,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海岸资源,我国为数不多,海南省东北部  相似文献   

14.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能力的集中体现, 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类型之一, 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本文以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黑花苔草(Carex melantha)、鬼见愁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 3种典型的群落类型,开展了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黑花苔草群落盖度最大, 为100%, 物种数最低,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8种~11种。鬼见愁锦鸡儿群落盖度次之, 为86.14%, 物种组成丰富,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12种~15种。线叶嵩草群落盖度最低, 55.7%,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13种~16种;②各群落内部的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关系, 而群落间表现出负相关, 差异极显著;③黑花苔草群落的地下生物量最大, 线叶嵩草群落次之, 鬼见愁锦鸡儿群落最低, 分别为13 608.8g/m2、6 097.8g/m2和2 554.74g/m2;④3种群落的地下生物量呈现出“T”形分布的模式, 且集中分布在0cm~10cm的土层中;⑤3种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地下生物量受相对湿度影响较大,二者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任何一种生物都不是孤立生活的,它会与其他生物及生存的环境发生联系。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所有生物形成群落,群落与生存的环境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学生记得很清楚,但在不同情境下判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时,又经常有学生出错,究其原因:未理解各成分的本质特征、未厘清各成分的联系与区别。根据各成分的本质特征、各组成成分间的联系与区别去判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显得很必要。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生物,相互之间有多种关系。捕食,如羊吃草;竞争,如农作物与杂草;  相似文献   

16.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物群落,幽秘神奇、倚海而生,随潮涨而隐、潮退而现。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包括木本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其组成的树种除木榄外,还包括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海桑、水椰等。  相似文献   

17.
区域低碳产业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系统演化特性,耦合了产业群落、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而形成复杂系统,该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运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驱动机制、导向机制和反馈机制。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可以分析区域低碳产业生态系统内传统产业群落和低碳产业群落间的三种竞争演化进程,区域低碳产业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可分为局部简单的低碳产业群落自由繁殖、全局复杂的产业群落竞争和系统稳定的产业群落协同共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作为重要的海岸湿地资源和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的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湛江市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理念、设计目标和规划布局结构的分析,探寻红树林湿地公园恢复保护和挖掘其旅游科普资源的途径,为实现红树林湿地公园在生态、社会、经济和景观等多方面效益上的可持续性作出实践。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沿海防护林的第一道屏障,素有“海岸卫士”之美誉。红树林有独特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固岸护堤、发展近海渔业、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全球红树林总面积正以每年超过0.7%的速率减少,如何保护红树林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各地相继采取减缓红树林退化的措施,在美洲、大洋洲、亚洲等地区进行了造林恢复。然而由于造林地及造林树种选择不当等原因,多数以失败告终。造林成活率低下是制约红树林恢复重建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还有造林树种单一、林带宽度过窄等。近二十年来,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滩涂不断扩散并造成危害,红树林生态系统亦遭受严重威胁。如何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侵占的滩涂有效控制互花米草并尽快恢复红树林,成为一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范航清 《资源科学》1990,12(4):55-58
红树林(mangroues)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潮间带上的乔木森林。全世界红树植物种类有24科30属83种,我国计有16科20属31种,自然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台湾五省(区)沿海,面积总计约4万ha由于红树林只生长于狭长的海岸带,跟广袤的陆地森林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