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风波》     
《风波》写于一九二○年八月,是鲁迅农民题材小说的第一篇,也是现代小说史上农民题材小说的第一篇。 和鲁迅其他小说一样,《风波》也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谈谈对《风波》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凌河 《云南教育》2013,(19):27-27
今天再来说鲁迅的“退出”,似乎已经不新鲜了——新学年开学之际,因为一篇《风筝》的“退出”教材,“鲁迅风波”再掀轩然。但是一个鲁迅,其实从未“退出”我们的生活,“鲁迅问题”,每隔几年就要热门一次。十年之前,关于“老石头”、“老顽固”甚至“偏执狂”的骂声,我们还没有忘记;五年之前,关于内山完造、关于“卢布”,上世纪30年代文化特工制造的流言又卷土重来,甚至关于八道湾羽太信子的蜚短流长,那些早已破产的老调,竞也一再地重弹。  相似文献   

3.
一、填空题1.鲁迅小说中现代知识分子形象有《在酒楼上》的,《孤独者》中的,还有《伤逝》中的和。2.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中国现代文坛。3.、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4.“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这是出自鲁迅小说。5.1936年,鲁迅出版了历史题材的小说集。6.如果说《呐喊》、《彷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故事新编》则主要表现为。7.废名小说创作始于年,终于年,几乎与现代文…  相似文献   

4.
论《风波》     
《风波》作于一九二○年八月,是鲁迅最早的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这小说向来似乎并不很受人重视,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鲁迅在里面第一次反映了辛亥革命同农民阶级的关系,并且初次就这方面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以后他的一系列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在总结历史经验方面大抵沿《风波》而来,只是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真实更深广,思想也更深邃了。其次,鲁迅在这小说里第一次显示了他描写农村生活风习和通过农民日常的悲喜剧揭示重大历史问题的卓越的艺术才能。在鲁迅所有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中,《风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在小说里所描绘的辛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八卷一号发生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日益在其中激荡。鲁迅的《风波》就出现在这个著名杂志发生变动“风波”的此时此地。小说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干预和叙述角度的调整,突显普通民众的精神状态,从一方面展示了中国社会“共和”危机所在,隐含地表达了鲁迅对《新青年》“政治”的价值取向的呼应。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故乡》写于一九二一年一月,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九卷一号上,距今整六十年。这是作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集中描写农民苦难的第一篇小说。写《故乡》之前,鲁迅写到农村生活的小说不是没有。《孔乙己》中就写到了农民的生活情况,但那是作为一种陪衬来描写的;《风波》中也写到水乡农村的生活,那是从“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来反映复辟事件在农村的影响和风波,揭示封建保守势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2000年《收获》杂志第2期“走近鲁迅”专栏引起的文坛风波进行了全面述评,强调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其中包括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思想家的影响和日本思想界的影响,同时也有其植根的现实土壤,《阿Q正传》等剖析国民性弱点的作品,是一种文学审丑行为,其目的是通过民族的自我反省,实现民族的自我拯救,决非受西方人东方观的蒙蔽,遮盖了殖民者的“西方中心主义”;反对根据个人政治理念改变鲁迅历史原貌的“重塑”行为,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选择的趋利避害原则。  相似文献   

8.
王梅艳同志在其《数字的借代)(见《语文知识》1995年第2期)中列举了数字借代的几种类型,其中说道“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中的‘七斤’、‘九斤’都代具体的人”,并以此作为数字“与量词结合代本体”的一个例证。对此我不敢苟同。原因如下:首先,“七斤”、“九斤”都是人名。《风波》中分明写道:“这村庄  相似文献   

9.
在历来的对鲁迅小说的评论中,一些文学史和评论文章,都认为鲁迅在《阿Q正传》、《故乡》、《风波》、《祝福》、《离婚》、《社戏》以及《狂人日记》、《药》、《明天》等小说中,提出了农民问题,认为鲁迅“以他自己的形式解决和提出的问题就是人们普遍不能解决或还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并“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的惊人的一致”。笔者对此稍有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至少把红楼读了二三十遍的美学家蒋勋,他看到的是慈悲。他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少年不识愁滋味。初中的我按捺不住对名著的好奇,买了《红楼梦》来读,那时候只是心疼林黛玉贾宝玉无果的爱情,许多情节读过也忘记了,大概记得那几位重要人物的性格,也没有自己的偏好。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品里的平民百姓,大都没有名与姓,《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八公公,《风波》里的九斤老太和八一嫂,《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和王九妈,他们究竟姓甚名谁很难说清,就是“原来也读过书”的孔乙己也只有个孔姓。人的姓名,其实不过是个符号罢了。只是鲁迅笔下的这些符号,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点古怪,有点不可思议。鲁迅先生对此有过诠释:“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风波》)用秤称新生婴儿的风俗至今犹存,用斤数当作小名的事已鲜为人见,可这在清末民初的江浙一带却并不罕…  相似文献   

12.
序《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没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社会历史意义,早有众多的“红学家”论述。鲁迅先生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果不是从政治的角度,而是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红楼梦》,那么,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从中了解本行业的过去,并从各个方  相似文献   

13.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14.
读书杂记     
读书的流弊我是一向佩服鲁迅的,所以也一向比较留意报章杂志上所登载的有关鲁迅的文章。今年四月十四新民晚报上有—篇耳聆同志写的《鲁迅墓前的花木设计》的文章,认为在鲁迅墓前栽种樱花,“不甚相宜”,理由是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看见在樱花底下只知道游乐,不求上进的“清国留学生”,颇为厌恶。当时一看了之,并没有深思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朱献贞 《现代语文》2005,(11):40-41
就像所有的历史现象一样,鲁迅及其思想在被广泛地诉说和祛蔽的同时,或因历史的或因现实的缘故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制造着新的遮蔽,即使是一些虔诚的鲁迅研究者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有人穿越重重的历史积尘,不断地重新走近鲁迅,寻找历史的真实,打捞鲁迅的真思想和真精神。李新宇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人,《鲁迅的选择》(李新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选择》)就是他探寻打捞鲁迅思想精神的文字呈示,也是他自己思想立场和学术方法的一次精彩展现。《选择》一书由“现代知识分子话语”、“人学思想”、“启蒙之路”和“鲁迅与他的论…  相似文献   

16.
一提到鲁迅的小说《社戏》,人们总喜欢把它和鲁迅曾经关注过的中国农民问题或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回乡”主题联系起来。这诚然是不错的,因为鲁迅的确在后来收集在《集外集拾遗》中的《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一文中说过“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这样的话。但是,联系这话的下文,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则又让人觉得,这话似乎并非主要针对《社戏》说的,倒是首先令人联想到《故乡》、《阿Q正传》、《风波》等。那么,以鲁迅母亲的母家—…  相似文献   

17.
读书,是人们运用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的途径。读书的效果,既同读书的方法有关,也同读者的思想品格有关。鲁迅在谈到读《红楼梦》时就说过:“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  相似文献   

18.
今年初在北京的时候,一些同志谈起我四十五年前发表的关于《出关》的评论及有关讨论的情况,遂引起我的回忆。我当年关于《出关》的评论,原刊于一九三六年二月七日天津《大公报·文艺》第89期,是作为“书报简评”刊出的。这段评论不长,不过寥寥三百余字。兹录如下: 在创作上,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鲁迅先生的历史题材小说《出关》。鲁迅在《彷徨》《呐喊》之后一直到现在,我们没有看见过他在小说方面的创作,无数爱护鲁迅的读者群也颇渴望他有新的创作出现。现在他居然写出了这篇《出关》,这自然是极可喜  相似文献   

19.
1907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河南》杂志连续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5篇论文,第一次系统地向世人昭示了他求索“改造国民精神”以“昌大宗邦”之道的致思宗趣.文章认为上述5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趣相融、理致一贯、以人的“个性自由”为精神主脉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构成鲁迅独特的历史文化观和人生价值观,表达了鲁迅对既关乎全民族每一个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也关联着整个民族存亡之道的现实而终极、终极而现实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风波》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是鲁迅第一篇展现农民历史命运的杰作,《风波》告诉我们: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却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农民除了剪去了一条辫子外,一切仍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下。张勋复辟帝制的消息传来,失去辫子的农民陷入了被杀头的恐慌,惶惶不安,可复辟失败后,一切如旧。这里通过对风波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教训,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不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