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对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天赋的维度来理解。但此类论证有一致命缺陷,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另一重要范畴“情”受到关注。“情”是中国哲学、先秦儒家重要范畴之一,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性”就必须把“情”作为基点。孟子是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待人之本然,作为人之本然的“情”为善,率“情”而发,扩而充之,则“性”为善。“性善”之“性”由“情”所构,由“情”所生,这正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2.
我国明清两代,商业得到空前发展,描写这种大背景下的商人和商业行为的作品增多。明清小说中的许多作品展示了我国古代商人特有的经商之道,其中所体现出的“诚信是为商之德”、“勤俭是经商之本”、“进取是经商之道”等进步的商业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典文学存在着“从情—忍情”这样一种抒写模式。从情使得文学朝向情感抒写方向突张,而忍情则使奔突的情感得以回旋。文学正是在“从情—忍情”这一结构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托。当这一结构处在平衡状态时,文学既能显示出她所葆有的礼乐醇雅,又能透露出她所苞育的情感芬芳。“从情—忍情”这一结构的拈出,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古典文学情感抒写的复杂历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5.
学作品,既是对人类情感的全方位揭示,又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情与理共同构筑学作品从感性到理性的统一体。学作品要么重情,要么重理,要么情理并重,但它都处于由情与理所构成的正常区域之内。非正常的学作品都因为对情或理的拒绝,而游离于情与理所构成的区域之外。  相似文献   

6.
情立世界     
汤显祖将“情”、“势”、“理”三者并列,确立三者为“乘天下之吉凶,决万物之成毁”的不可或缺的先在元素,这极大地提高了情感作为感性自然世界本根、始基的本体地位。情立世界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为以审美情感生灭万物,以自然灵气幻化万物,以意趣神色通变破格。  相似文献   

7.
学欣赏是在阅读学作品时所产生的披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包括对作品形象技巧、语言以及表达的情感、体会和认识,另一方面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评价、探寻、开拓。要更好地欣赏古代诗词,就要把握学的本质,顺应学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中国市民学中,“言情学”一直倍受市民青睐,“鸳鸯蝴蝶派”长盛不衰。20世纪的“言情学”构建了许多爱情童话,这些作品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学中爱情童话表达的爱情至上的思想情感倾向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但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20世纪“言情学”还构建了许多的爱情传奇,言情学家们把一个“情”字做尽了章,做得婉转曲折,波澜起伏,错综复杂,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余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以其情教论在晚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冯梦龙建立了“N表”的本体论,但他在以情反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根本否定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建立更牢固的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情教说和晚明情学思潮都未能超越儒家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不赞同将“缘情”从先秦时代提出的“诗言志”说中分割出来并与之对立的意见。通过对诗、骚作品所体现的诗学思想的考察,证明先秦时代即已有“缘情”作诗的自觉,“诗言志”纲领中既有与“政治、教化”联系的要求。亦有“吟咏情性”的内涵。诗歌中有“政治、教化”内容,并不一定构成对诗歌审美的损害,那种反对与“政治、教化”相联系的“纯诗”主张,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偏颇和不科学的。“中和”之美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相对和谐关系的反映,表现着哀乐之情抒发的一种常态。而在大喜、大悲境况下,诗歌的情感表现就难以选择“不淫”、“不伤”的“中和”,而总要发为敢笑、敢怒的“激切”——它正表现着人们在非常境地中的人性之“真”。从情感表现看,诗、骚作品兼有温婉有节的“中和”与“发愤”无羁的“激切”之不同取向,显示了“诗、骚”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已涵容了审美的丰富多样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受中国传统诗学发愤著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历史剧时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抒发作者科场蹭蹬、知己难遇、去位巷处的忧愤之情。情感支配创作心态,进而表现为历史剧创作中题材选择的现实写照性与主旨表达的自喻性、补偿性。文人创作的历史剧不仅展示了历史剧作品所描写的既往历史,也反映了文人剧作者身处其中的当代史以及文人剧作者个人的命运史。  相似文献   

12.
亲情、爱情、友情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家歌颂的永恒主题。然而,这种颂“情”传统在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却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金瓶梅》刻意表现的是“亲情”之淡、“友情”之伪、“爱情”之假。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对作品的创作意图给予了诠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为数颇多的情感观,这些情感观在真、善、美三个价值向素的作用下,有合乎逻辑的演进过程。对情感的每一次善性规范,都是对情感本真状态中冲动的约束和压抑,而对情感本真状态的追求,又是对情感冲动的维护,于是出现了“求善”与“求真”的矛盾对立,这一矛盾对立推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无论是经道德理性规范约束的情感,还是无拘无束的情感,都可作为审美的对象,不管“求善”“求真”矛盾对立中谁为主导,对情感的审美从未间断,审美观也没有间断生成,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感审美观随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而同步演进。  相似文献   

14.
白福伟 《广西教育》2007,(7B):20-21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思想感情缺失问题 (一)从“诗缘情而绮靡”想到教学中的思想感情缺失 陆机的《文赋》中有“诗缘情而绮靡”之说。古人所讲的“诗”多指全部的文学作品,作品的妙处就在其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现在我们再学习古文(多数是文言文),也要从感情上做文章。我所说的“情”指的是,作者之情、教授者之情(教师对鉴赏作品的专业的感情理解)、学习者之情(学生对鉴赏作品的个人的感情理解)三种感情的结合。文言文教学,容易出现过分强调“诗”而忽视“情”的倾向,我把这种倾向称为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感情缺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因此,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真切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16.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文中一个普遍的表现手法。诗文中的景是一种带有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诗文中的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诗文鉴赏中应该注重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隋”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中的“情”。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下,中职学生一般被视为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有待改进的学生,“混”的普遍存在使学生管理成为难题。采用扎根理论探究中职学生情感的发生机制,发现中职学生的“混”是源于对教师的不接纳,而接纳需要持续地被尊重和有效的情感交互,基于此情感才得以累积并达到亲其师、信其道。道应是有效的具体行为规则,规则可导情、生情和驭情,长期处于情规治理下的学生由量变走向质变,其“情”也得以升华。这个过程体现了情感治理的两条路径:一是以积累的情感为基础,在恩与报的作用机制下让“规”得以有效实施,使学生从“混”走向学;二是对“规”的长期坚持是在情感与理性的作用机制下实现自愿学习,学生从他治走向自治。情感治理路径的演变具有普适性,而治理方式具有特殊性,“情”与“规”需有效合一。  相似文献   

18.
王者之风     
自人类生命起源始,风,这一自然界的无形之物,就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惹动着人们心灵上或喜或悲的情感。风,自然成了人们深情吟诵的对象。中国的咏风诗独具风情,临风而歌,寓情抒志,自是别有一番风雅。在这一片“风言风语”当中,中国的帝王们独以其特有的“风趣”,在其中独领风骚。其所咏之作,细细品来,确也别有风味。和煦之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组合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 ,情与景是诗歌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以此为基础 ,他们对情与景以怎样的比例、方式组合提出了不同看法 ,认为情景交融与情景各半是最好的组合方式与比例。中国古代的诗歌情景组合理论不仅是一种诗歌理论 ,而且也是一种诗歌批评标准。中国古代的诗歌情景组合理论在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主要表现在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上。同时 ,中国古代的诗歌情景组合理论有时也失之呆板。  相似文献   

20.
“悲秋”和“伤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两种情结。以上两种情结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落叶、落花的现象。本文考察由先秦截至宋有关落花的诗句,阐述了通过落花这个媒介所吟咏出来的伤春之情,是何时产生并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