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无论伦理道德的理论阐释还是实践,必须处理身/心、灵/肉、精神/物质、欲望/理性、自我/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安置身体,引领欲求,进而建制社会组织与秩序。其间,身体是伦理道德话语编织的结,是德性得以展现的实践模式及虚存个体困境产生的根源,也是教育再生产社会主流文化、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孔子《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但“身”也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孔子的身体观包括在三个方面:以血亲为基础的家庭村社文化,以仁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以修身为基础的家国天下思想。孔子的身体观强调的是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对当代物欲横飞的消费时代起着警醒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少人认为,美育即情感教育,与心育中的智育、德育相并列,独立于体育、劳育之外.这种试图摆脱劳动实践、身体需求的物质利害和美质标准、乃至理性智慧、伦理道德、及其社会功能、审美价值和创美目的的教育观点,是一种缺乏现实基础和心理根基的唯心主义教育观.  相似文献   

4.
教育技术新定义中的伦理道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对伦理道德的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AECT05定义中就明确提出了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问题。分析了AECT05定义提出伦理道德实践的原因,并初步探讨了在今天如何才能做到符合伦理道德实践规范。  相似文献   

5.
不少人认为,美育即情感教育,与心育中的智育、德育相并列,独立于体育、劳育之外。这种试图摆脱劳动实践、身体需求的物质利害和美质标准、乃至理性智慧、伦理道德、及其社会功能、审美价值和创美目的的教育观点,是一种缺乏现实基础和心理根基的唯心主义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尤其在"隐喻思维"①介入之后,许多带有隐喻性身体行为背后的深意都被挖掘出来.身体不仅是承载灵魂的器官,也是可以独立言说的部分.通过清洗以保持身体洁净是很平常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却往往隐含了社会风尚、道德禁忌等诸多因素.身体洁净的隐喻暗示了身体与灵魂的复杂关系,社会群体对个体的认同以及身体与灵魂在伦理道德中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应该遵守三个基本要求,即注重主体性、立足实践性、坚持系统性;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校园生态文化的渗透、社会实践的体验等途径来对新时期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艾伟的《爱人有罪》中,作者将罪与赎罪、身体与灵魂以及爱与罪等矛盾困惑置于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中,传达出了艾伟对人在伦理道德面前的困惑矛盾的深切思考。本文拟对这些矛盾困惑做深入分析并试图探讨这些伦理矛盾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实践表明,伦理道德对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起着一种导向、推动和制约的作用。为了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对社会各领域的调控和激励作用,新时期的伦理道德必须创新。这可从伦理道德生成的历史逻辑、伦理道德的“经济”基础及个体道德主体性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创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教师的伦理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决定了新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本文根据当前教师的伦理道德现状,反思导致教师道德失衡主要原因,并对如何重新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伦理道德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身体是尼采生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地为身体疾呼,肯定肉体生命,及对生命本能的张扬。而作为生命本能的欲望,其不仅开启了人们对于身体的关注,更开启了审视艺术与美的新通道。而此三者,身体、欲望、艺术的共舞又将人类的生命意志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尼采力图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开始,性主题的创作最初乃是为突破"文革"以来意识形态对人性本能的不正当压抑。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女性作家秉承西方女性主义者用"躯体写作"去寻找"性别自我"的初衷,严肃刻画在女性躯体欲望的表面展现之下的深层冲突。流风所播,后来者则发展为几乎完全回避躯体文化的内在冲突,为颠覆而颠覆、为欲望而欲望,造成"躯体写作"的形而上建构意图淹没在躯体欲望的张扬之中。颠覆过度,建构阙如,最终如巴赫金所说的单纯"性"的躯体将丧失完整的躯体存在,沦于"欲望躯体"的行列。  相似文献   

13.
乱之由即为治之要,关闭乱之门,也便实现了不治之治,这是无为思想的逻辑基础,也是其要义所在。而"上志"为天下纷乱之门,因此,上欲治则须自治其志,因此,老子立"道"以为德旨,提出了"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无为主张。守"道恒无名"即守道性本恒的空无状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由"有名"而"无名",使内境空无,无分别心(名),无是非观(名),乃至无志(名),纯任百姓自然。"无志"即无为之旨的实质,体现的是"法自然"思想。"名"非"名称"义(否"名称说"),当是事物自命之名——"性","无名"即性之空无。如此,"道恒无名"与人性之情志观念相对立,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性之空无存在,以其无我身、无我识而能纯任万物自然,成为人德性回归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夸美纽斯的学习观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在学习目的上,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在学习态度上,有求知愿望、充满自信,并具有坚强意志;在学习原则上,要了解自我、遵循规律、抓住时机、循序渐进;在学习策略上,要打好基础、注重理解、抓住重点、亲身实践等。夸美纽斯的学习观不仅符合教育规律,而且对于勉励当代学子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学习型的公民,进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告中的女性身体是男权欲望的表征,是男权确立的审美标准的物化,是资本和政治权力的有力工具,是被书写、被观察、被异化的客体。广告中女性身体的在场,恰恰是女性灵魂的缺席,真正在场的是权力话语系统,是权力意志的在场。广告中女性身体表现是各种权力交织的产物,权力纷纷在女性身体上留下痕迹,通过女性身体完成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这些“权力”包括男权、资本和政治权力。广告对女性身体的过度表现强化了女性身体的被动地位,强化了导致女性主体性缺失的社会权力结构。广告中的女性身体作为历史文本真实而又详细地记录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6.
审美与欲望关系的构成焦点在于审美主体。审美主体首先是知、情、意、欲统一的身体性存在。这一前提决定了欲望在审美当中存在的合法性。对创作主体来讲,欲望必须被对象化才能获得成功的表现;对接受主体来讲,被欣赏的欲望和审美体验中的身体性确证表现出审美活动中存在着欲望。欲望的滑动本性通过文化中介使美和艺术的边界流动起来,从而打破了精英式审美的垄断。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女性诗歌文本中的躯体意象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诗歌以躯体写作作为话语建构的支点和逻辑起点。躯体作为她们最后的领地,既是对抗大工业社会和陈腐理念双重挤压的手段,又是抵抗男权秩序、成为充分意义上的女人的基点。女性诗歌本中的躯体意象主要有四种:欲望主体型、欲望客体型、主客体交融型和自恋神话型。通过对女性诗歌本中躯体意象的考察,发现她们的私设话语既体现了女性的自我觉醒,同时又规避了人精神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艺术,服饰表明为文化的一种样式.服饰艺术这一符码及其审美关切于人的身体,身体的显隐与人的欲望相互生成.在此,身体既不是自在的存在者,也不是固定的自然物,而是服饰艺术话语建构的产物,并由此显示出服饰艺术与身体美学的关联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日常生活世界对人的奴役与自由发展的关系成为一个二难撞击的重大问题。一种理论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自发秩序形成的感性世界,最好的政策是对日常生活世界放任自由。另一种理论则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个完全可以由人们的自觉理性来控制的理性化世界。但是,个人感性欲望的极度膨胀就会造成物的统治;而控制越多,日常生活世界就越不自由。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情势下,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要扩大日常生活自我实现的自由空间,使之成为个人自由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平台,其次是在有利于个人自由个性形成和发展前提下进行理性的适度调控。  相似文献   

20.
刘良华 《教育科学》2007,23(2):8-11
人性主要显示为三种本能以及与之相关的三种"欲望".一是占有欲,一般称之为"自私",二是爱欲,一般称之为"性欲",三是探究欲,一般称之为"好奇心".符合人性的教育是尽可能维护并促进人的本能发展,非人性化的教育是破坏人的本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