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威的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仍然发挥着持续深刻的影响,但是既有的诠释框架却存在着保守性与片面性,并导致对杜威思想的种种误解与误读。只有在“大历史”的视域中,杜威思想的时代意义才能向我们敞亮。具体来说,杜威的思想适应了现代社会从静态转向动态、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深刻变革,其民主主义的教育立场和生成取向的思维方式仍是今后中国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中共中央确立了“国防教育”的方针政策,陕甘宁边区的师范学校将历史教育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举措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又是师范学校所独有的使命和担当,具有政治性强、切合实际、富有灵活性、符合教育规律等特点。通过历史教育,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而且为现代师范学校历史课程教育的开展积累了经验,在全面抗战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非常重视历史,视历史为“宝贵财富”和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强调总结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实和“开辟未来”;认为当今时代“历史教育”不可或缺。邓小平的历史价值观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体系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4.
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十九世纪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是近代数学教育的萌牙时期;十九世纪后期到十十世纪中期,各国开始这教育改革,这个历史时期的数学教育研究叫做“数学教学理论的研究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认识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关系。进入“数学教育学的时代”,出现数学教育学这门科学。  相似文献   

5.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功能的理性呼唤,是教育由社会功能向本体功能转变的历史必然。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必须由一元走向多元,教育的发展必然从“社会本位”走向“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又是其实践发展的时代必然要求,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成为“两个先锋队”的历史缘由;“两个先锋队”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现实价值在于它的提出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习历史?我当然会了!不就是背嘛!恐怕一提起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多同学会这么说。没错,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相互联系密切,而且还有诸多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枯燥至极!“背”是大多数同学对付历史的制胜法宝。也许“背”能解决燃眉之急,应付考试,但对于知识的积累和连贯却很不利,而且费时费力,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难道就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学习历史变得更加简单有趣吗?这不,《中国学生历史学习百科》就适时出现了!【内容简介】《中国学生历史学习百科》按照世界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总体内容分为6大章,即6个主体时间段,各章均以独特的视角切入…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对“安史之乱”的历史坐标已有定位,认为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更是“中国社会史中的一次重大转折”①。历史赋予了“安史之乱”深层次的历史属性──历史转折性。本文通过对“安史之乱”前后主体认知变化的考察,欲从思想层面对它的历史转折性再作一番深究,以充实历史研究的内涵。 “历史转折”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出现了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演化创新的变更趋势。②因此,对于“历史转折性”的考察,应包括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变更趋势的揭示。三者…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在国民党抗战问题上,提出“国民党抗战功劳最大,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国民党是积极抗战,不是消极抗战”,“正面战场是战略退却”等一系列美化国民党的言论,在实质上贬低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史论结合,以理服入,反驳错误言论,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是抗战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创办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把日本从中国赶出去,把学生培养成抗日救国的小战士。他组织“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以及出游欧羡二十八国都是在宣传抗日救国。他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抗战教育”上就是战时教育理论,即“过抗战的生活,受抗战的教育”,“民族解放大学校”,“抗战教学做”三个方面,并使这三个方面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政治任务——抗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新历史主义最终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2.
大教育的兴起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生活扩大化、综合化的发展,教育领域则出现了“大教育”的趋势。纵观国际社会,大教育观的出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对大教育的论及则是近十年来的事。 所谓大教育,不仅是指它的规模大,与大经济、大生产、大科学紧密相联,而且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是以大经济为基础、以大科学为内容、以大生产为  相似文献   

13.
如同世界教育一样,中国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主导了整个20世纪,在其具体形态上,它表现为由“教育救国”向“科教兴国”的转变,它以文化民族向政治民族的转型及生产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剖析了“‘教育救国”论的主观妄及“科教兴国”论的客观合理,宏观地展示了这一嬗变的进程,从理论上对这一嬗变给予了必要的论证。  相似文献   

14.
由历史之势与历史之理结合而形成的历史过程在王船山那里被表述为“天”,它既是一种秩序,也是一种视域。“天”与“人”相对,它意味着非人为性,也就是说,历史秩序具有非人为设计、非计划的特征,它是一个自生自发性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它也不是某种先验的“应当”的实施或具体化,也不是超验的绝对本源的展开过程,道德化与形而上学化的历史书写应该被拒绝。另一方面,天又超出了人的预知能力,因而,历史秩序是未决定性的,不可测度的,它显示的是历史理性本身的“机巧”。王船山的历史哲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以流动性、未决性、自生自发性、非人为计划性为特征的秩序观。自发性的历史秩序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历史的大视域,它超越了以个人或现在为中心的“小视域”,换言之,历史过程一方面把主体与他人关联起来,另一方面,又在过去、未来与现在之间建立联系。个人的活动只有与这种大视域结合起来,才真正具有历史的意义,主体也只有与它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存在的历史深度。因此,参与历史、走向历史性的生存,关键是把主体与历史大视域的“天”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史学研究专门机构,它成功地开创了多学科联合的集团式合作研究模式,引介并运用了新的方法于史学研究,成绩斐然。史主所学多接受了现代史学方法的训练,名家辈出,尤以重史料、考据而自成一派。、九一八”事挛一,国运日蹙,史语所学出入于学术与现实之间,在我国的社会科学界揭起了一面抗战大旋,即“抗战史学”。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应实现两大转变,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教学的“研究者”;教材不仅是“知识”,更是“范例”;教室不是单纯的“讲课室”,而是“实验室”。其次,转变行为方式: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老师应创个人教学风格,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悲剧概念从柏拉图最先涉及,亚里斯多德系统阐述到近代,一直是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演变发展也是源远流长的.而在中国则不同,除了近代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到悲剧概念以外,中国一直没有出现“悲剧”的概念,而中国诗学关于悲剧观念的历史演变,正如中国古代其它文论一样,是散见在各种伦理、文学、史学的著作中的.孔子最先提出“怨”的审美范畴,继之有“愤”、“不平则鸣”、“想而必怒”等说法,虽没有明确的“悲剧”概念,但其内涵的发展则是一脉相承的.通过考察中西方悲剧观念的历史流变,我们是否会对各…  相似文献   

18.
齐红深主持的“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历史研究”以历史的本真言说表现出殖民教育亲历者历史记忆和感性叙述的力量,在加害国日本产生多层面的影响。原因在于它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是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口述历史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亲历者的个案叙述、注重亲历者的感性叙述、注重亲历者口述史的意义再生。近年来,口述历史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史学研究从以往的宏大叙事、间接描述和意义阐释向个案叙事、感性回忆和意义生成的转变。口述历史应当注意设置言说的环境,言说的角度只能是作为历史体验者的“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之基本类型,是由道德和德治思想的阐发以及二者的历史实践所体现的,2001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归,而是对历史的超越,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它与“依法治国”相提并施,既关涉到“中国人”这一道德群体,也关涉到“中国人”中的每一个道德个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意识”是德国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它包括时间意识、真实性意识、变迁意识、认同意识、政治意识、经济意识和道德意识7个组成部分。德国的历史教育学家认为,这一概念有助:于深化学习者对于历史的认识。不过,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塑造学生们的“历史意识”,则是一个更具实践性的话题。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