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体育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学界对“安史之乱”的历史坐标已有定位,认为它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更是“中国社会史中的一次重大转折”①。历史赋予了“安史之乱”深层次的历史属性──历史转折性。本文通过对“安史之乱”前后主体认知变化的考察,欲从思想层面对它的历史转折性再作一番深究,以充实历史研究的内涵。 “历史转折”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出现了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演化创新的变更趋势。②因此,对于“历史转折性”的考察,应包括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变更趋势的揭示。三者…  相似文献   
2.
3.
施虐者的“受害人情结”?这一表述听上去似乎充满了悖论,然而历史往往就是如此。不少施虐者总觉得自己才是受害人,或是命运不公,或是他人陷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不就是因为这种心理而让极端民族主义大行其道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人也时常以唯一的原子弹受害人的身份自居,德国近来也有人提出纪念因边界变动而引发的德国难民潮。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面临重组的机遇.工会联盟的构建正是社会重组中的重要环节,这一进程既受到历史记忆与各种构想的影响,又受制干盟军政治的规制.最终德国工会联盟并未统一工会运动,但实现了相对统一性、意识形态淡化、决策民主化和利益集团化的目标,从而为劳资关系的变革奠定了组织基础,并成为推动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化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1991年 3月14日,中国社科院在北京举行“纪念巴黎公社120周年学术座谈会”。3月25-27日,中国学者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列宁与二十世纪”国际学术圆桌讨论会。4与4-7日,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在苏州举行学术讨论会,主题是当前非洲国家政治体制典型剖析。6月21-25日,中国苏东史研究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了俄国史学术讨论会。7月5-6日,中国拉美学会在北京召开“世界新格局与拉丁美洲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7.
“历史意识”是德国历史教育的核心概念。它包括时间意识、真实性意识、变迁意识、认同意识、政治意识、经济意识和道德意识7个组成部分。德国的历史教育学家认为,这一概念有助:于深化学习者对于历史的认识。不过,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塑造学生们的“历史意识”,则是一个更具实践性的话题。以下,  相似文献   
8.
1933年1月30日晚,柏林。威廉大街灯火通明,游行人群宛若长龙。总理府窗台上,希特勒的身影时隐时现,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科隆。广播电台正反复播送由纳粹宣传家写就的一则短文:“消息就像熊熊火焰传遍了全国,阿道夫·希特勒成了帝国总理!千万颗心在燃烧,欢乐和感激之情喷发而出。”此刻,为失业、饥饿、贫穷困扰的德国民众,对这场将改变德国命运的“褐色革命”寄予厚望。殊不知,它仅仅是一场噩梦的开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纳粹的阴霾下,一切体制、组织、运动均被“一体化”,从中孕育出第三帝国的“新秩序”。本文论述的德国体育运…  相似文献   
9.
1978年 1月,中国社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办《国外社会科学》(双月刊)。 12月,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世界历史》(双月刊)创刊。 同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创办《阿拉伯世界》,后更名为《阿拉伯世界研究》(双月刊)。  相似文献   
10.
<正>采访时间:2021年9月采访地点:线上网络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任小奇问:孟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此次访谈!您是德国史研究的专家,请问您是如何走上德国史研究之路的呢?可以先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吗?答:好的。很早我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那时并没有想到会读历史学专业。当我获得保送华东师范大学的资格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