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性化是一种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在双性化视域下对幼儿实施性别教育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幼儿双性化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实施过程中也应注意把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采用BSRI和16PF工具,对319名三年级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性别特质进行的研究发现,在男女大学生中存在着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这样四种不同的性别特质类型,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与自尊,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相似文献   

3.
双性化人格是指个体同时具有女性和男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双性化人格被誉为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基于此,首先对双性化人格理论按时间线索进行简单介绍;而后着重论证双性化人格在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和创造力方面的优势表现,以此来说明双性化人格被誉为理想的人格模式是名副其实的;最后从双性化人格对人的影响、双性化人格的影响因素以及双性化人格的培养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双性化指个体同时具有男女两性心理特征,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已有的研究大多证明双性化在很多方面是积极的,是心理健康的一种理想模式。文章对双性化的理论、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年龄特征、测量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双性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初中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分布状况,以及各种性别角色类型在依恋风格上的差异,了解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依恋风格的相互影响。方法对401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被试中未分化特质者最多,其次为双性化特质者(X2=44.197,P<0.000);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初中生的依恋风格差异显著(X2=44.197,P<0.000);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初中生的亲和性显著高于另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初中生(F=7.411,P<0.000)。  相似文献   

6.
以双性化、未分化性别角色大学生为个案,考察主观锻炼体验、锻炼承诺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利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CSRI-50),在954名有效被试中甄别出346名双性化、358名未分化被试,采用修订版主观锻炼体验量表、锻炼承诺分量表、锻炼坚持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大学生虽具中高程度的积极幸福感和锻炼承诺、低度的心理困扰和疲劳感,但其锻炼坚持性却不甚理想;主观锻炼体验、锻炼承诺和锻炼坚持性在性别角色类型上存在差异,其中,双性化者的积极幸福感、锻炼承诺和锻炼坚持性显著高于未分化者,并且,疲劳感在观察上低于未分化者;而未分化者的心理困扰显著高于双性化者。②除疲劳感外,积极幸福感对锻炼坚持性正向影响、心理困扰对锻炼坚持性负向影响皆显著;锻炼承诺对锻炼坚持性的正向影响显著;在积极幸福感或心理困扰影响锻炼坚持性时,锻炼承诺具备部分中介效应;在积极幸福感或锻炼承诺影响锻炼坚持性时,以双性化、未分化为个案的性别角色类型具备调节效应。结论:转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丰富正性的锻炼体验,激发认知决策能力,可能是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性的一个有效策略。研究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理念提供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0-14岁是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阶段,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当下家庭在性别角色教育中存在着误区,诸如性别角色刻板化、重男轻女等,文章针对这些误区提出了有效对策,从而引导家庭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8.
男女具有不同的成功与失败归因模式,男性归因模式是积极的,女性归因模式是消极的。女性归因模式受“重要他人”的消极反馈、任务的“性别”和人格的性度所影响。消极的归因模式不利于女性的成功与发展,进行归因再培训,消除性别刻板观念,培养双性化人格等都是促进女性形成积极归因的重要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9.
性别差异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主要包括单一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理论,双性化理论和性别刻板印象,每一种理论都代表了不同的分析水平.通过探讨性别差异理论,启发我们在实施现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方面需强调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才是认识性副差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及思维模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社会适应都有重要影响。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在四种角色类型中人数分布居于第二位,说明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形成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类型的形成上起重要作用,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应注重培养科学的家庭教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父亲作为家庭中最主要的成员之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进程也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文章将探讨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父爱缺失的环境下,儿童在性别角色化过程受到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和心理品质障碍,因此对孤残儿童生理代偿、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人格发育等方面,是需要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1].本文以阳江市福利院为例,以舞蹈为治疗媒介,探索一种适合福利院的舞蹈治疗模式,修补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儿童性别角色差异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性和女性是构成社会的两大群体 ,关于两性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长期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并依据他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 ,因而极大的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在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研究中 ,心理学又发现了他的两个重要特点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存在非常普遍 ;男女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上一致认为男性气质比女性气质优越。这种刻板印象影响到了人们对男女作业行为的评价和成败的归因 ,对女性的自我概念危害极大 ,并且往往成为对女性不公正的依据。因此我们提出对儿童进行两性化教育的设想 ,希望藉此帮助儿童消除这种刻板印象 ,让他们在平等的条件下塑造个体的自我概念 ,不带任何偏见的去认识两性间的差异 ,互相学习和借鉴 ,更好地进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缺失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将是终生性的,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前四个阶段为蓝本,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摘要:探讨社会支持对女大学生余暇锻炼的影响,考察性别角色冲突的中介效应。采用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性别角色冲突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56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较高的社会支持,在余暇锻炼中能够感受到中等偏低的性别角色冲突,但其余暇锻炼的状况却不甚理想;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余暇锻炼在性别角色冲突水平上存在差异;社会支持和性别角色冲突是余暇锻炼的两个前因变量,对女大学生余暇锻炼的影响皆显著;在性别角色冲突的基础上,社会支持对女大学生余暇锻炼的影响显著,即:性别角色冲突是社会支持影响女大学生余暇锻炼时的一个中介变量,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10%。结论:给予更多社会支持与认同,并通过改变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来缓解性别角色冲突,可能是培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余暇锻炼自主性的一个关键环节。研究结论为制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决策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艾森克个性问卷》(EPO)(儿童版)为测量工具,探讨了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对聋童和正常儿童人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聋童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聋童父母亲的职业更单一,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聋童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聋童人格的影响小于正常儿童父母亲对正常儿童人格的影响,聋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17.
中庸思想是我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内核之一。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中庸曾被人们误解为庸俗的中间路线和骑墙主义,其实这样理解恰恰陷入了伪中庸的误区。作为我国中庸思想核心特征的过犹不及、天赋本性、至诚慎独以及天人合一,对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中比较流行的人格双性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人格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倾向性,其形成与发展既有来自遗传的因素,也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按照人格的特质分类研究,王登峰等人得出了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并编制了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人格研究中国化应当成为我国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健康人格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和社会环境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和谐的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培养"'人格健康'的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童年期是人格的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生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成因,探索农村小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构成完整人格的一种素质教育。在儿童美术教育中重视情感的体验和表现,可以促进儿童审美感受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美术教学应强调学科特点,关注儿童特定“生命阶段”的心理机能成长的需要,因材施教,重在过程,使儿童的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