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信件的说明 下面是陈原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内容是如何评价张元济。我给陈原的信写于1988年8月4日,与信一起奉寄拙作《志在报国,德泽千秋——论张元济的思想和事业》一文油印稿。他回信作于同年8月9日,为接信不久就写。我与陈原并不相识,以后也从未谋面,所以是素不相识两人间关于张元济的一次通信。张元济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跟汪家熔先生通了数年的信,却一直未谋面。前年第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我在北京连打数个电话,他均不在家。去年他到南京来,我却到太原去出差了。这回去北京,早早地通了电话,怕再失去一次机会。汪老住在颐和园后的青龙桥六一幼儿园内。我从北大换了一次车,边走边问,刚走到六一幼儿园门口,正问“汪家熔住在何处”,传达室的人指着正走过来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寒暄过后,我怎么也没想到,电话里那个声音朗朗、面前这个步履矫健、须发还基本是黑的人竟有70高龄了。在出版史的研究圈里,汪家熔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退休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曾经搜集、整理、辑集了一批有关商务创办人之一的张元济的图书,如《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张元济诗文》、《张元济书札》等著作,为国内张元济研究的开展作了大量  相似文献   

3.
在我组稿责编的图书中,书稿已经出版而作者与责编未曾谋面的,迄今为止,只有《智民之师·张元济》。还在1997年春天,我到古城南京为我社《名人照相簿》丛书组稿,《书与人》编辑部的宋吉述先生建议将张元济收入该丛书。他认为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出版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化巨人,适合入选《名人照相簿》丛书。张元济是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属文化名流,我过去见过他与一些  相似文献   

4.
王绍曾与商务印书馆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1930年,王绍曾进入商务印书馆校史处协助张元济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馆中工作也使其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绍曾开始正式研究张元济其人其学,研究重心偏向张元济的古籍整理与校勘成就,同时发起并向中华书局讨回《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又组织团队进行整理并最终将...  相似文献   

5.
电话里道弘同志说厚枢同志给他一份1938年7月2日张元济给郑振铎信的笔迹影印件,他在《张元济书札》中没有找见,又问《张元济书札》封底因何有书号而没印定价。所说此信已收入《张元济书札增订本》。至于为什么没有定价和有增订本,就说来话长了。  相似文献   

6.
张元济是我国近代很有影响的出版家、目录版本学家和校勘学家。他在编辑出版历史文化典籍,弘扬传播民族文明成果方面所做出的不朽贡献,已经为世人所屡屡称道。而其在收集、整理与编辑出版地方文献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虽曾有人涉及,但却很少专门的论述。本文据《张元济书札》、《张元济诗文》、《张元济日  相似文献   

7.
张园 《兰台世界》2012,(4):12-13
张元济先生字筱斋,号菊生.他出生于1867年10月25日,于1959年8月14日去世.张元济原籍浙江海盐,在1892年考上进士,并担任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在戊戌变法时曾经被光绪皇帝破格召见,但在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在1898年,张元济入南洋公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后来又担任过公学总理.1901年,张元济出资创办商务印书馆.1926年,张元济担任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直到去世.张元济的许多关于近代图书馆的思想都非常有见地,并创建了多家近代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国功 《出版科学》2013,(1):108-112
在搜集整理《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之后,1985年,汪家熔写出了《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之一,以下简称《建设者》一书)。2012年,年过八旬的汪家熔将其大幅修订更名为《张元济》,被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家列  相似文献   

9.
张元济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有才能的先驱者、实干家,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说:“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这充分肯定了张元济在文化出版事业上的功绩,也是对他一生的高度评价。 (一) 张元济生于1867年,逝于1959年。浙江海盐人。光绪己丑(1889年)举人,与梁启超同年。壬辰(189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他是翰林中几个富有民主思想的人物之一。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当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新发现的《中西日报》1910年关于张元济的多篇报道的判辨,对张元济到达美国的日期,在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萨克拉门托等地的行程,以及其回国的日期做了较为深入和翔实的分析,指出《张元济年谱长编》中对张元济1910年美国行程的记述存在的模糊和不确之处,以供张元济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周采刻本张元济跋傅增湘校跋并录黄丕烈题识又录张元济校"。四周双栏,九行十七字,黑口,单鱼尾。卷末有张元济、傅增湘手跋。兹录二人《跋》语如下: 张元济《跋》:  相似文献   

12.
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  相似文献   

13.
张元济先生(1867—1959),号菊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编辑家、出版家。在60年的出版生涯中,他兢兢业业,努力实干,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和传播思想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先生生于清朝末年,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学者,曾供职清廷。他从事出版活动,一方面有着政治上失意,受到处分的偶然性,同时又与具有爱国、民主思想,以及一生追求进步有着必然的联系。张元济先生曾经历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不寻常时期,目睹清政府的昏庸腐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他和当时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人士一样,陷入了焦虑和苦闷中,他们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道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4月25日,《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浙江海盐召开。本次活动为期3天,包括张元济纪念馆开馆和思想研讨会两项内容,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据了解,张元济故居海盐县投资4300多万元,启动了"张元济图书馆新馆扩建"工程和"张元济纪念馆"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出版机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推商务印书馆,沈雁冰曾评价为:“维新大业,数出版先驱,堪称巨擘”。《略论张元济的人才观》,介绍了早期主持商务编辑大政、历任商务经理和编译所所长的著名出版家张元济。他主持商务发展壮大的诀窍,对我们今天进行出版事业的改革,仍可为殷鉴。  相似文献   

16.
《张元济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从1981年出版以来,受到各界多层次人士的欢迎,这是并不偶然的。 1.《日记》虽然只有从1912年到1922年各年,但因张元济交游广泛,如与康有为,梁启超、蒋百里、黄克强、朱启钤、胡适、丁文江等当时一批社会名流、学者都有接触,有的甚至是挚友,因而记录虽然简略,有时三言两语,却是秉笔而来的信史。茅盾在他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上)中记载了他进商务印书馆的经过,我们在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4月25日-27日,为庆祝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同时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5周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张元济先生的故里浙江海盐召开"《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两岸三地商务人共同赴会缅怀前辈。张元济是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8.
1992年4月24日至26日,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的故乡浙江海盐县主办了“第二届张元济学术思想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安徽、山东以及香港、美国的70余位专家、学者,就张元济的出版思想、编辑思想、经营管理思想、教育思想、人才思想、伦理思想、社会政治思想、翻译思想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会者认为,张元济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创造者。他主持下的“商务”,在引进现代印刷技术方面,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300年的行程。他用自己的文化实践,促进了中国现代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编辑家、出版家。在60年的出版生涯中,他兢兢业业,努力实干,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和传播思想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仅就张元济的编辑思想进行一些探讨,也以此作为对近现代优秀出版传统的回顾。  相似文献   

20.
随双亲两次游西湖 少年时代,我先后两次随双亲游西湖。一次十岁一次十二岁。虽至今时隔七十余年,许多往事仍然印象很深,特别是父亲在旅游活动中的言行,更难忘怀。现择要略述一二。 这两次杭州之行,《张元济日记》中都有记录。第一次是民国五年四月“二日至杭州,九日回”;第二次民国七年四月十六日“请假赴杭州,”廿六日称“昨日午车自杭州返”。可惜在杭州的活动没有留下片言只字。其实那些日子是父亲难得摆脱繁杂公事,与家人同享天伦之时,也是我印象中父亲特别高兴的几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