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猫》     
一、课文悟读文学革命初期,郑振铎就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反对将文艺当游戏或消遣。此后,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提出“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与被践踏者的血和泪”。郑振铎一生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小说本来就是立体性的,它对生活的表现自然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对《猫》主题的理解,向来也有分歧。但对小说主旨的理解,首先应当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思想和创作主张。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点。郑振铎写作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时,正是他提出创作“带着血和泪…  相似文献   

2.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原名叫沈德鸿 ,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他早年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 ,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1 92 1年茅盾与叶绍钧、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大力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当时 ,他主要从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从 1 92 7年起 ,才以茅盾为笔名开始文学创作 ,他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子夜》是他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创作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中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郑振铎的文学统一观是在“世界文学”观的影响下提出来。郑振铎用来研究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学统一观倡导了一种鸟瞰整体、重联系比较的开放式的学术思维,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根据“俗文学”的概念,“话本”、“变文”等被纳入于一个共同的谱系。然而郑振铎未加说明的是,作为概念,“俗文学”与“话本”、“变文”、“诸宫调”等具有不同的起源。“俗文学”如同“文学”一样在相当程度上是“现代”的发明,而郑振铎规避了这一真正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郑振铎(1898~1958)是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一员巨匠,他活跃在当时文坛的各个领域里。单就身份来讲,他集作家、翻译家、理论批评家、学者于一身。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其他的作家一样,郑振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上茁壮成长的同时,也没忘记学习和钻研外国文化、外国文学。综观郑振铎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对印度文学、印度文化有着浓烈的兴趣:他积极评介印度两大史诗、译介印度童话和寓言;他对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极其推崇;他注重印度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进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他出访印度,并写出纪行散文  相似文献   

6.
《春蚕》是我国三十年代艺术画廓中的一件珍品,它的作者茅盾则是我国老一辈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一九二八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茅盾早在“五四”前夕就开始了文学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即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倡导者。一九二一年他和叶圣陶、郑振铎等人组织了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时还主持了《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工作,使它成为“五四”  相似文献   

7.
我读黄永林的《郑振铎与民间文艺》,觉得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该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化背景上凸现出郑振铎在民间文艺领域的贡献,将文学史的发展与民间文艺的论述结合起来进行构思和展开论述,显示出作者有较鲜明的史识观念。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承和发扬新文学传统的有着多种建树和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他是学者、作家,又是文学活动家,他在文艺批评、文艺翻译、文学创作、文学编辑和文化考古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他在民间文  相似文献   

8.
随着“泛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他者”文化关怀的人类学对文学研究的介入,无疑具有开创性的导向意义。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如何富有建设性地解答其当代命题,将成为人类学与文学进一步契合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是中国新诗的拓荒者之一,是“小诗”的助产士,对新诗有着筚路蓝缕之功。他的诗论丰富、深刻而富开创.是新诗史上重要的文论。他的诗歌创作即兴、即抒、即发,现实主义特征突出,且蕴音乐性,是其“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诗论的实践,是对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捍卫,是对民主、自由的执着追求,也是他一生浩然正气的人格写照。  相似文献   

10.
1941年的一天,郑振铎正在上海一家古籍书店里浏览,忽然几个日本特务直扑进来逼问店老板,“郑振铎来过没有?”幸好这是一家进步书店,老板忙不迭地回答:“郑先生已经很久没来过了。” 郑振铎这次虽然侥幸躲过敌特的搜捕,但他心里却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不久前日寇曾派一名文化汉奸找到他,交给他一张巨额支票,声称要收购他所有珍盛的古籍图书,若他肯合作日方还会付给更多的酬劳。郑振铎当场撕碎了那张支票,把那个汉奸骂跑了。  相似文献   

11.
郑振铎是现代文学史上多有建树的文学理论家和作家。二十年代由他牵头组织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新文学社团──文研会,他注重文学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是文学研会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的历史小说艺术风格多样,倾吐了他爱国热情。郑振铎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史家,他对中国文学极为关注,独自撰写了四部史料丰富、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在以茅盾、郑振铎等人为首的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为儿童创作剧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当数1922年创办了《小朋友》杂志的音乐家黎锦晖(1891-1968)。五四运动时期,这位音乐家受他大哥黎锦熙以及《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的影响,确立了献身新文化运动的志向。他不但倡导平民音乐,而且以《小朋友》为契机,通过发表儿童戏剧从而带动其“新音乐运动”。  相似文献   

13.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舍是“京派”文学的经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记忆,而且是他热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从对人的态度、满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底蕴;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阐释确立了“京味”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以此见出北京文化及其发展对老舍小说及“京味”文学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京派”并不等于“京味”,“京派”有着更为宽厚与深刻的文化意蕴,认识这一点对当今北京文化与文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骨干,他的创作可以说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他的作品始终呈现出“偏离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也就是说,在余华以前,中国作家对人的困境的关注,只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痕文学”)和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层面上寻找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是我国漫画的创始人。1925年,郑振铎通过胡愈之向丰子恺索小画,并给这些“小画”冠以“漫画”的题头发表在由他主编的《文学周报》上,自此中国才有了漫画这一画种和名称。  相似文献   

16.
郑振铎提倡"为人生"文学和"血和泪"文学等文学观,在中国新文学理论建设中颇有建树,影响较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郑振铎抒情散文的真实观理论是非常深刻而丰富的,时时刻刻指导他的抒情散文创作,使其抒情散文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三者高度完美的结合,展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本文探讨郑振铎抒情散文的真实观,为我们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以一人之力编译了诺顿文选系列之《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1911年》。他试图通过互文编排实现文本家族的构建,展示中国文学传统在其漫长历史中体现出的承继性与多样性,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作为一名在西方学术体制中受训的汉学家,宇文所安在选集的编译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学传统之真实面貌。中国学者有必要对《中国文学选集》作出回应和反思,研究作为“他者”的汉学家对中国的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为平等互惠的国际文化交流开辟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洪希希 《英语广场》2023,(33):15-18
作为新文化运动引领者之一,郑振铎深知翻译文学对中国的重要性,他的翻译选材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致力于向读者传播能启迪民智、具有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外国文学作品,然而他一生的翻译事业都离不开“转译行为”。本文将联系当时的历史语境,系统探讨郑振铎的翻译选材倾向及他对转译行为的认识,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呈现郑振铎的翻译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鸟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坛领袖,他当时所推动的文学革新运动,尤其是他所倡导的重道的文风,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这可以引导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去理解文学的作用与价值。文学具有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它所表现的道德情操和艺术精神是不可替代的文化内容,尤其是艺术精神,更是其根本价值之所在。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文化整合的时代,新的文化观念已经产生,文化可以分为人文主义文化和理性主义文化。如果说中国文化更多的是体现了人文主义和人文理性的一面,是“使人更加人化”的文化,而文学又于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我们在今天直面现实时,更应该为中国古老的文化感到骄傲,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早就由文学的力量而汇聚起来的那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本身就具有不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