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4,(10):45-4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快快:妈妈,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他兄弟的,也就是他的哥哥、弟弟。  相似文献   

2.
《断章》是一首精简的短诗名作,由于这首诗的精炼和含蓄,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这首诗的释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意义着重表现在后两行诗中的“装饰”词上,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1]。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对《旧元夜遐思》一诗情境(A爱B,B爱A)的拓展,甚至是反拔,B爱C,而A爱B;B想念C,而A想念B。诗人也许想说:诚然我很爱她,可是,如果她爱的是别人呢?这就把诗人在爱情上持‘矜持‘态度的原因,无意识地透露出来了。[2]还有人认为“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的‘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这是被称为“诗佛”的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虽用语平凡,却体现了手足情深。千百年来,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子旅客,每逢佳节,往往脱口而诵此篇,寄托怀乡思亲之情。本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身处异地的诗人思念家乡的兄弟,第二层写家乡的兄弟想念身处异地的诗人。诗中,诗人把近  相似文献   

4.
曲阜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几千年来,这块古老的圣土上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在清代就出现了数位善诗,颜光敏兄弟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颜光敏与兄光猷、弟光数系同胞三兄弟,世称“曲阜三颜”。三人先后都中了进士。而且给后代留下很多诗,曲阜至今流传着颜氏“一母三进士”的佳话。  相似文献   

5.
荣家兄弟     
荣家兄弟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张謇有诗题为《江霄纬为无锡荣氏并蒂莲征诗赋寄二绝》,诗曰:梅花早说梅园最,今见庭莲并蒂开。自为荣家兄弟好,佛天分送妙华来。净根本是瑶台种,移植何年到绮窗。难得江郎才不退,名花健笔也成双。诗中所称「荣家兄弟」是指荣宗敬、...  相似文献   

6.
塞下曲     
芦纶 《红领巾》2006,(7):82-82
释义: 这首诗讲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诗》中富含名物,《诗》作为经学典籍,其价值观念的构建是以实实在在的名物为基础的。后世对《诗》中名物的不断阐释,构成《诗经》名物学,成为《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诗》学演进与价值构建中,对于名物的释义有着清晰的发展线索与明确的内容表达。两汉经学今古文交错发展,《诗经》名物释义以“随文释义”为基本方式,释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魏晋南北朝经学衰微,以王郑之争、南北之争为背景,《诗经》名物释义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出现以《陆疏》为代表的摆脱经学束缚而“独立阐释”的发展模式,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此基本路径下,汉魏《诗经》名物释义整体上体现着以“伦理政治表达”“语言文字训诂”“名物本体疏解”为主的表达内容。这些内容对唐代《毛诗正义》的成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我们所见训诂典籍和训诂学专著,大都不涉猎“互足”这一术语和释义方法。我第一次接触“互足”这一概念,初步领会它的涵义,还是五九年秋在大学里听黄焯先生讲授《诗经研究》。八一年秋,我又读到黄老的专著《诗说》,从其“总论(下)”之“诗义重章互足说”这篇短论里,进一步领会了它的内涵,更明确地理解了这一训释诗之章句意义的方法.周大瑛先生主编的《训诂学初稿》第四章《训诂条例·释义的方法·观境为训——据境索义的方法》的一段文字里,从修辞的角度正式肯定了“互足”这一释义的方法。但叙述简略,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今笔者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80年代,周氏兄弟以花山岩画为原始素材的油画作品引起广西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寻根热”,使花山岩画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得到再次解读和释义。周氏兄弟用现代的艺术观念去激活古老的文化精神,为中国艺术精神融入当代世界艺术提供了通道。从周氏兄弟的绘画作品切入,探究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路径,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作品“走出去”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中引《诗》书证词义与篆释义关系作为考察对象,在定量分析引《诗》书证中,其中多数是与词义有关的。《说文》篆释义与引《诗》书证词义是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种关系。这充分证明:《说文》所收小篆单字,引《诗》书证中的字义在绝大多书情况下与前面的篆释义是一致的,且着眼于字的本义,而引《诗》中的引申义与假借字义只占少数。此研究有利于在辞书编纂时补充例证,并有利于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强 《现代语文》2004,(2):44-44
在现代汉语里,“舅”,指母之兄弟;“姑”.指父之姊(zi)妹。“舅”和“姑”的这一释义,在古代汉语里也存在。但在古代,“舅”和“姑”还有其他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者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读两遍课题。(学生读) 师:过去,我们总结过学习古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它来帮助我们自学这首古诗。做到理解诗的内涵,想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寓于诗中的感情。请同学们打开预习笔记本。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传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叙述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相似文献   

14.
注疏发源于经部,而注疏自其创始之日起就不局限于解释单纯的字词,在<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将单纯的字词解释称作"释文",将以疏通句义、抉发文旨为目的的训释称作"释义".同样,当将仇兆鳌<杜诗详注>中的追溯语源,寻绎典出定义为"释文",而将此外所引经史诗赋,以证诗意定义为"释义",就不难发现仇氏注释具有明显的"释义"倾向,仇氏之援引典故正为点明诗旨、申明杜义.  相似文献   

1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寓居长安之作。  相似文献   

16.
《琵琶行并序》是我国文学史、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这首诗不仅是高等教育古典文学类教材的必选篇目,也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名篇。今就释义未确或当注而未注的几个词语提出疑议,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豳风·七月》是一首典型的农事叙事诗,从各个方面客观的描述了当时贵族对农夫的役使及其农夫们的艰苦劳作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生活习俗和礼仪。因此,在解读《豳风·七月》这首诗时,不仅要弄清楚诗中词句的含义,而且还要清楚明白诗词中的习俗和礼仪。个人认为在其释义时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学说,力求释义解读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茱萸为何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表达了对亲人、朋友间真挚而深厚的思念之情而被千古吟咏的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杰作。诗中描述了中国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灾的风俗。那么茱萸为何物呢?  相似文献   

19.
章通过对嵇康嵇喜兄弟赠答诗的分析,认为两人在诗中表现出抗俗避世和顺俗适俗的不同玄学人生观,并结合玄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探讨了两种人生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