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石  脱慧洁 《青年记者》2013,(20):18-19
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喇嘛。1697年14岁的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1705年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染病去世,时年23岁。作为宗教领袖的仓央嘉措,创作了众多描写情爱的诗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当我们认真诵读这首沁人肺腑的诗歌时,思绪中涌现出的都是对仓央嘉措的留恋。"浑然天成"的误会造就了《你见,或者不见》的稔熟流传,同时也成就了仓央嘉措的诗与情。翻开历史的书页,走进文学史的长河中,写尽了世人最向往、最纯净情感的仓央嘉措带着流芳百世的诗,将他传奇的一生和谜一样的身世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刚刚上市的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最好  相似文献   

3.
对仓央嘉措的误读源于将他的作品审美娱乐过分夸大,从而忽视了其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人们阅读仓央嘉措,或是被那些或真实与误传的诗句所打动,或是站在文本与文化之间追问真相,透露出的是人们对当下世界的焦虑与困惑。  相似文献   

4.
因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的热映,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为人们所熟知,很多人将这首诗认作是仓央嘉措所著。但作者谈笑靖将出版相关书籍的珠海出版社告上法庭。10月19日,北京东  相似文献   

5.
仓央嘉措为人所知,不是因为他在佛法上的造诣,而是由于他洒脱不羁的个性,他字字惊艳、句句惊心的情诗。关于他迷失菩提的美丽传说和风流韵事,在西藏流传甚广,现在正日益风行于网络和大街小巷。  相似文献   

6.
2010年,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的热播,一首名为《见与不见》的小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 1年3月,此诗的原著作者谈笑靖发现,她于2007年5月创作且首发于自己微博的《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又名《见与不见》)出现在了2010年9月珠海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上,而且此书中注明该诗为仓央嘉措所著.原告谈笑靖以被告珠海出版社未经许可出版其作品、侵犯其署名权、复制权和发行权,被告王府井书店侵犯其发行权为由,诉请判令二被告停止侵权,并赔礼道歉.201 1年1 1月,东城法院做出一审判决,珠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停止出版发行含有《见与不见》内容的图书《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北京市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停止销售含有《见与不见》内容的图书《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相似文献   

7.
她写信落款写“莲子”,打电话自报家门说“我是莲子”,人们也都叫她“莲子”;她钟爱“莲子”这个名字,因为莲子是一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玉藕,是一朵淡淡留香、深深留情的小荷,是她生命的全部。其实她的真名叫徐春莲,只有在《家庭》杂志的版权页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本刊开设“我的书”专栏,请名人名家自述“我的处女作”和“我的成名作”,目的是为了匡正以往的“莫衷一是混乱现象“,”“为今后提供准确可釜底抽薪资料”引言《中国图书评论》要求我写《我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当然,我并不是不知道处女作好写,因为它只限于自己Z成名作不好写,因为它不能不牵涉到别人。不过,我又想,我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应当立即依照事实写下去,不要考虑那么多。一、我的处女作《易通》是我的处女作。我写《易通》以前,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所以《易通》是我货真价实的处女…  相似文献   

9.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
由于平日与文字打交道的机会较多,我逐渐爱上了文学。四年前开始学习写作,先是写小说,未果。其中一篇我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小说稿先后投给八家文学期刊,均被退回。我想大约自己不是写小说的材料,便转而改写杂文。还好,头一篇寄出去一个月便在《陕西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之后,我便以写杂文为主,间或写点散文、科学小品之类的“报屁股”文章。日积月累,如今竟也发表了近二百篇、三十万字的东西了,只是对写小说一直视为畏途。去年,《西安晚报》增辟《终南》文学作品专版,我偶然心血来潮,尝试着将三年前屡投屡退的小说稿《极限等于零》寄往该报。一个月后收到退稿,当时我实在没有勇气拆开信封,便随手扔在抽屉里,继续写我的“报屁股”文章。几天后,妻子整理抽  相似文献   

11.
点歌的故事     
9月20日晚,泌阳县电视台“点歌”节目一开始,荧光屏幕上就打出这样一行字:“感谢我的老师——《新闻爱好者》栽培之恩”,落款是“学生张成春”,接着是韦唯唱的《爱的奉献》.  相似文献   

12.
面对现成材料,常常苦于找不到主题。不久前,我和小丁写了一篇通讯,题目叫《种子的魅力》(另题:《良种》),先后被《博尔塔拉报》和《新疆科技报》采用。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从拿到材料到写出稿件,经历了半年之久。今年元月份,我镇赵山同志给上级写了一份近二十页的工作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他近二十年来的工作成绩。我看到内容很好,很想就此写一篇文章。可又找不到主题,放在抽屉里几个月,一拉开就看到它,总也下不了手。5月底的一天,我从《新疆科技报》上读到一则“在科技田野上耕耘”。  相似文献   

13.
一、“皇甫平”文章应运而生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1991年春节前夕,我觉得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最新思想。因此。在小年夜我找来了评论部负责人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处长共同商议,决心合作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开放实践,阐述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思想的评论文章。开篇就是2月15日(辛未羊年正月初一)发表在《解放日报》头版、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相似文献   

14.
最近收到刘崇善先生寄来他主编的“100名作家教你写作文”丛书,四大本:(100名作家教你写作文秘诀》、《100名作家童年怎样写作文》、《100名作家为范文点评》、《100名作家教你这样写作文》。粗粗一翻,我便为其精美的装帧、活泼的版式和鲜艳的色彩所吸引;细细品读,我更为其新颖的设计和十分帖近作文教学实际的内容而叹服。青年评论家谭旭东博士认为这套书是2005年少儿读物出版的九大亮点之一.我深以为然.我还要说,这是一套令我感动的书。  相似文献   

15.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16.
我搞业余写作只有二年多时间。1989年,我去河南日报记者处刘传钦那里探友,他送给我一些《新闻爱好者》月刊,并说:“看看这刊物,业余想写点东西很有好处。”从比读《新闻爱好者》成为我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这有力地增强了我学写新闻报道的念头。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我在学习写作上  相似文献   

17.
冒了一次名     
几年来,每当看到《刊中报》时,我总是暗自脸红,因为我曾冒了一次名:拿别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大作。 初入军营的我,在训练执勤之余,经常写点小文章,虽也算是“笔耕不辍”,战果却只是驻地日报的几篇“豆腐块”。那年年底,我无意中看到第10期《新闻与成才》的《刊中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稿费》的小小说。我眼睛一亮:作者是陆卫东,与我只有一字之差。我想,反正是文学作品,又没标明单位,谁能肯定不是我写的?于是,我壮着胆拿杂志给指导员刘富强看,还振振有辞地介绍:“名字被印错了一个字。”由于中队历史上从未在中央级报刊“…  相似文献   

18.
我前写《<四库全书总目>究有子目几何?》一文,已发表在《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3期。同期读到央卒的《也谈<四库>子目》(顺便指出,《也谈》中也有一错,即说“67子目说”出现在“科技文献检索”科目中,实为179页,是“目录学概论”科目中),觉得我的前文太略,意犹未尽,现进一步对《四库》子目的歧异原因,承前文考之如下: 第一,有些书籍或文章的作者数错了或抄错了,因此就出现了与原文不一致的说法。我以为“64子目”、“67子目”的说法大概就是这样造成的。因为《提要》的类目表相当复杂,稍不注意就会出差错,缺一项或多出一、二项都是可能的。如樊长新编著的《图书分类,(广西人民出版社83年3月版)一书中讲到“四库分类法”时说,《提要》分为经、史、  相似文献   

19.
前些年.准确地说是2000年.“美男作家”葛红兵为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写了两篇悼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写一份悼词》。“昔者巴枯宁有言.‘历史唯一的用处是警戒人不要再那么样’.我则反其曰‘历史唯一的用处是告诉人又要这么样了!’”(《周作人散文钞.废名序》)因此,我很想给中国的档案学研究写一篇悼词。当然有人不乐意了.中国的档案学研究正是高潮一波连一波.你现在就写悼词.不是自找霉头,公然与大家为敌么?不写也罢。还是留着以后给别人写吧。  相似文献   

20.
近日,收到《新闻界》编辑部寄来的《新闻界》,那份喜悦甭提有多爽了。局望同志争相传阅,末了都说:《新闻界》是行家里手的精言妙论,对写稿子大有益处。原来,大家根本不知道还有个《新离界》,“笔杆子”们如凿壁借光。《新闻界》是我为《巴中日报》“我与巴中日报”征文写稿获奖所得的赠品。我细细品味,足然我们与《新闻界》编辑部远隔重山,但这本杂志却启导我们习文悟性,帮助我们走近新闻。得到《新闻界界》就等于觅到一位博学多识的老帅。以前,写搞也得过一些馈赠,此类馈赠还是头一遭,我想对业余作者进行这样的“输血”,恐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