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顿悟是詹姆斯·乔伊斯小说的核心。乔伊斯在其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否认了西方神本主义的顿悟观,认为精神顿悟不是神的瞬间显灵,而是在完整、和谐和光彩的美学维度中被随时建构的、保持变化的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乔伊斯的精神顿悟观与中国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人们虽然就乔伊斯的创作技巧和小说艺术讨论了很多,而对他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与系统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见。分析乔伊斯的小说结构,探讨乔伊斯小说结构变化的过程,并揭示出在其小说结构变化发展背后的美学思想,应是文化价值追求的应然。  相似文献   

3.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以他的流亡和流亡美学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乔伊斯一家的家庭生活与其说是爱尔兰式的,不如说是吉普赛式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原因多半是乔伊斯的父亲把安居乐业的钱都用来买酒了。乔伊斯不但继承了父亲越穷越纵酒的生活习惯,而且从小就学会了如何躲避债主、逃避债务。同时乔伊斯对母亲的依赖,也是明显的,不但影响了乔伊斯一生的走向,而且也对乔伊斯性格、气质、爱好等方面的形成和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乔伊斯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发表专门的文论,但是可以从他的书信、日记和作品中管窥其美学思想,其内核就是"真"和"美"。国内外学者对乔伊斯美学思想的研究注重提炼他的美学观点并将其用于文本分析,而追溯他的美学思想形成过程也具有深刻意义,可以让读者更好地认知其美学思想。乔伊斯美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的社会时代、他的哲学思想以及同时代作家的创作艺术思想的影响。因此要从社会现实、哲学思想和同时代作家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乔伊斯的艺术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钱睿含 《海外英语》2012,(14):184-185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对自己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在经过漫长又焦急的等待之后,最终爱情之梦以破灭作结。乔伊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采用"精神顿悟"去阐述他的美学艺术,并且他运用自己独特的"微妙写实"手法,展现出《阿拉比》中的作品客观性及主人公的精神顿悟,从而生动的表达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带给人们淡淡的忧郁气息,以此证明了乔伊斯"于微妙中见真实"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6.
从家庭和学校教育背景、爱尔兰历史文化背景、巴黎的艺术环境和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四个方面探讨乔伊斯作品艺术特色的根源,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他的小说艺术既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又代表了现代英语小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在拉康的思想谱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拉康对乔伊斯的解读是其研究重心转移的重要标志,促使其超越了以往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剖析拉康对乔伊斯的解读对于理解拉康后期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解读乔伊斯在拉康思想谱系中的地位和乔伊斯与拉康"症状"概念的关系,揭示出乔伊斯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互文关系,以及乔伊斯在理论谱系和思想渊源上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就乔伊斯自传性长篇小说《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卷首语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深入探析,论证了该卷首语多方面的美学价值。该卷首语是乔伊斯发出的“一声叛逆的呐喊”的第一个强音,暗示了乔伊斯要用崭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叛逆”、“创新”、“流亡”和为艺术“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乔伊斯对每一位年轻人在成长中最容易犯的错误——“骄傲”的危害性发出的警告,因而,它是对人生的一种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流露,是一种生活评判趣味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葛瑞峰 《海外英语》2011,(11):236-237
该文从形象和心理两个方面将詹姆斯.乔伊斯本人与他的小说《死者》中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做了对比,指出乔伊斯在极大程度上是以自我复制的方式塑造了加布里埃尔这个人物。乔伊斯不仅是将自己的相貌和人生经历移植在加布里埃尔身上;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在通过小说主人公来深刻剖析着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祖国和故乡的爱与痛,以及对生与死的深思。  相似文献   

10.
《都柏林人》和《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现代主义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两部作品。从主题上看,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现代世界都柏林的瘫痪状况和都柏林人的精神空虚;从创作手法和美学艺术成就上看,《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体现了对于《都柏林人》的一种飞跃,逃离激发动态情感的不恰当艺术,走向引起静态情感的恰当艺术。两部作品中对于肉体语言(Bodily Language)的运用,充分展现了乔伊斯这种美学观点的发展与演变。而这种改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乔伊斯本人个人经历和人生观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两部作品中"性"所展现的功能不同。  相似文献   

11.
借鉴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从创作背景出发,分析了乔伊斯作品中的新女性,总结了乔伊斯笔下新女性独立、自由、勇于反抗的性别特征,揭示乔伊斯支持和欣赏独立女性的一面,从而加深对乔伊斯女性观和女性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导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革命的小说艺术大师乔伊斯主张的“作者藏匿”论极富见地体现着作者对小说主体关系的审美把握。换言之,主张“作者藏匿”实际是乔伊斯从美学高度追求革故鼎新传统小说艺术的必然反映,是主张作者与人物之间采取平等对话姿态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爱尔兰文学巨匠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是对爱尔兰昏昏噩噩的群体精神文化现状的真实写照。乔伊斯在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剖析了爱尔兰国民文化的劣根性,同时也对自己的精神和心理进行了解构与分析。《憾事一桩》中的主人公达菲先生就是乔伊斯无意识的化身,是乔伊斯力求拯救的业已陷入精神沦陷危机边缘的那部分自我。文章从分析心理学角度分析达菲先生的精神并建构达菲先生的心理原型,力求呈现乔伊斯在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中的动态的心理图景。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诗学研究方面,自戴从文的《乔伊斯与爱尔兰民问诙谐文化》发表后,国内学术界开始了乔伊斯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戴从文在文中考察了乔伊斯中后期作品中的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因素,指出“爱尔兰的民间诙谐文化除了改变了乔伊斯作品的价值取向,使他从早期的超人价值转向后期的群体价值外,随着作品重心的转变,乔伊斯后...  相似文献   

15.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小说表征了乔伊斯的哲学观。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充分体现了乔伊斯对心理时间和心理时间意识的思考与探索,极好地映射出柏格森的绵延观。而柏格森的绵延理论也恰好解释了斯蒂芬的时空错位症。  相似文献   

16.
乔伊斯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带有或多或少的自传色彩,短篇故事集《都柏林人》是乔伊斯为爱尔兰写的一部精神道德史,书中15篇故事,几乎都能找到作者自己的影子,尤其是“伊夫林”“Eveline”。在这个故事中,读者很容易感觉到其实伊夫林很多时候就是作者本人。本文详细分析了故事“伊夫林”中乔伊斯和伊夫林角色的重叠。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庞杂,千头万绪。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这是李泽厚最常用的治学方法。李泽厚美学并非个人原创学说。他接受且运用了众多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美学思想,但这些思想又不是原模原样地被他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是经历了有如李泽厚所言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转换器"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此即李泽厚美学理论的"移花接木效应"。在接受外来美学的过程中,李泽厚巧妙利用"误读"来满足建构自己理论的需要。借用外国美学时髦的名词术语,"克隆"出自己的美学体系,实现了外来美学理论的中国化,这应该是李泽厚美学的特色。李泽厚美学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独领风骚,与其理论的可读性、新颖性、前瞻性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生命美学理论是在对实践美学进行超越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的,但是生命美学理论在对实践美学进行批判和超越的同时,却处处显示出对实践美学的误读,这让人首先不得不对生命美学理论的提出基础产生质疑。文章简单从三个方面讨论一下生命美学理论对实践美学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现代主义的诠释,阐述了对乔伊斯现代思想产生影响的艺术环境、作家作品以及理论基础。通过概述《尤利西斯》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乔伊斯独特的创作技巧和多变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深刻的影响力,他开辟了一个与柏拉图美学思想对立的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悲剧理论和一系列美学观点,对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该文试围绕他的悲剧理论来阐述他的美学思想的局限性,以此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