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文论中最为复杂的理论之一,其理论理据与翻译实践存在根本的契合。从互文的角度来看翻译实践,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译作与原作具有互文关系,译作是原作的延续与创新,即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任何文本都不能够脱离它以前以及与它同时存在的其它文本的影响。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对翻译实践的研究具有启示性,为翻译实践找到了新的理论理据。  相似文献   

3.
女词人李清照对中外诗词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词作的英译本也颇受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译作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李清照的作品不仅蕴含女性特有的婉约惆怅,同时兼具男性的阳刚坚毅,从双性同体视角对其两部词作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析不同译者对作者双性特点的认识程度及在译作中的体现与否。  相似文献   

4.
英语儿童诗语言清淡却意象突出,音律所占诗意比重高,其“可诵性”使它的欣赏呈“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在有原文可鉴的同时,着力点燃译作的“意象之灯”,寻求原作的诗美诗情在译作的美感氛围内落脚,应是译者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乐铄 《语文知识》2009,(3):26-29
最近20年中国大陆教科书中新出现的五六种比较文学类型如“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跨学科文学研究”等,有些其实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或比较文学的某种别称,有些则由于其无论研究对象还是方法体系皆不出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范畴,实际是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这比较文学两大基本类型的子类型或亚类型。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子类型都是在研究实践中产生的,子类型是基本类型研究路径、程序的延伸、细化与拓展。随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发展,在无论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中,都可能诞生新的子类型。  相似文献   

6.
林纾在译作的序或跋中多次表达译作应忠实于原作的翻译思想。然而,其多数译作存在大量增、删、改原作的现象,与其翻译思想背道而驰。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视角为研究林纾的翻译提供了极佳的视角,通过研究意识形态对林纾翻译策略造成的制约,我们可以认识到翻译并不是对原著的全盘翻译,而是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指引下的有意识的改写行为。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美国作家,其作品文风简约清新,含蓄,意味深长。《大二心河》是他的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尼克钓鱼以寻回逝去感情的故事,意味深长。不同的译者对这篇的小说进行了翻译,译作各有特色。笔者试图运用翻译美学对吴劳与张祥麟两个版本的译作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林纾翻译研究新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纾及其林译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坛的热点话题,但对他的译作持否定态度的人很多。笔者拟用新世纪的新的翻译理念从翻译态度、归化与异化倾向以及他的译文与变体翻译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审视这位翻译界的前驱及其译作。  相似文献   

9.
李倩  王慧娟 《双语学习》2007,(8M):1-1,3
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出现了文学文体学这门新学科,它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杨必译作《名利场》是一部英汉译作的瑰宝,其在词汇句法和修辞方面的选择独具特色,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对其分析将对英汉翻译提供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贝尔康托(Belcanto)意大利语,原意是美丽的歌,通常译作“美声唱法或美声歌唱”,是指17和18世纪之时,注重音色美的一种歌唱方法。此方法特别用于抒情调(咏叹调Aria)或纯粹出于感情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在意大利至十九世纪而臻于极盛。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延长一个人的歌唱生命,究其缘由就是混声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这里从语言史、翻译史、体学以及目标读的角度出发,认为既然原作语言适合其当初目标读的字阅读能力和接受水平,而且原作与其原目标读之间没有语言上的时代隔离现象,那么为了使译作的语言再现原作当初语言的时代特征,译作体的选择就应尽可能地服从我数目标读的语言使用偏好,采用现代语言,才能使译作和原作在体上取得尽可能的一致,共同凸显出作品语言的当代特征,只有这样的体选择,才能使名的重译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后的50年里,《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获得新的巨大发展。表现在翻译方面.不但数量大大超过此前,尤其有以各种版本的《聊斋志异》为底本的译作先后问世。其次是改编的成绩前所未有。不但各种文艺形式都有,而且时日本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对蒲松龄厦其著作(主要是《聊斋志异》)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涌现出一批出色的硕儒新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可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作为译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副文本对于读者如何理解译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副文本的研究能够揭示出原作未完全说明的东西,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理论建设的过程中,翻译批评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借助于翻译理论对译作进行分析的同时,又会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翻译批评即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  相似文献   

15.
章剑和 《宁夏教育》2006,(7):125-125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相信与其他人相比,自己经历的事情更可能是积极的,而消极的事情则基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此现象就称为“乐观倾向”。对于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的青少年来说,虽然他们听说过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途放弃了理想的追求,而有些人的理想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们往往会认为那是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不会或很难发生在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16.
李世琴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3):69-69,68
本文通过译作与原作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上的探索,得出了译作与原作的同源性但却不同一,从而进一步论证了译作使原作的生命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空间上的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17.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18.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乐萍 《考试周刊》2010,(28):27-28
本文探讨和研究在文美惠译作中体现的性别政治目的和两性的权利斗争,以性别为切入点的.从人物对话、外貌描写等文学要素对文美惠老师译作具体到字、词、句的研究。通过对译文与原文的比较分析.结合译者的性别身份.探明其译作中隐含的译者对两性关系的定位.以及她在译作中彰显其性别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20.
《书博鸡者事》中,有很多“为”字较费解,现根据不同类型分述如下: 一、作动词,译作“作为”或“作” 1.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2.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 3.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二、作动词,译作“做”或“干”。 1.府吏快其所为。 2.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三、作动词,译作“发生”或“生起”。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