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叶丛书与张静庐 20世纪30年代,张静庐办的上海杂志公司以发行定期刊物为特色,如《中流》、《作家》、《译文》等,多进步文艺刊物。1935年秋起,又兼营出版事业,推出了多卷本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参加丛书校订工作的有阿英、施蛰存等,题跋或题签者还有沈尹默、郁达夫、周作人等。丛书计划第1辑共50种,打出“丛书杂志化,珍本大众化”的口号,每周出  相似文献   

2.
雷雨 《出版参考》2009,(22):27-27
在断断续续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的时候,报纸上零零星星的有关于赵家璧百年诞辰的纪念文章。大家普遍认为赵家璧先生的主要功绩在于他当年主编、策划、出版过《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一角丛书》、《晨光文学丛书》等,其中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良友文学丛书》出版了鲁迅、茅盾、老合、巴金、丁玲等人的作品。据说,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郑振铎、阿英等人也都与赵家璧有过合作。  相似文献   

3.
1936年阿英刊发于《大晚报·火炬通俗文学》周刊的《一九三六年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一文,系统地总结了该年通俗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概况,对研究中国俗文学、通俗文学的学术史沿革,提供了比较翔实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学家族里最年轻的一个成员,报告文学是在1930年前后传人中国的。在短短的七八十年的历史中,它所产生的灿烂辉煌和重大影响,已经足以比肩历史久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中国的报告文学有两个兴盛时期: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当时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作:阿英编辑的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编的《中国的一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相似文献   

5.
阿英与书     
阿滢 《出版史料》2009,(2):63-64,65
阿英原名钱德富,安徽芜湖人。阿英不但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而且是我国现代著名藏书家。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80周年。南京图书馆藏《中国苏维埃》伪装本《民权初步》,实为革命历史文献中的珍稀上品,因作介绍,以供研究者参考。一、《中国苏维埃》伪装本《民权初步》版本及收藏情况《中国苏维埃》及其伪装本《民权初步》,曾为一些书籍所提到。张静庐辑注的《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北京:中  相似文献   

7.
出版界同人对张静庐的七卷八册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是非常熟悉的。由于仅仅收录近现代,读者更感不能满足。编纂一部丰富些的通史性质的《中国出版史料》,是我国出版界许多同志期待很久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张静庐是近现代出版史上一名杰出的出版家,具有作为创新型出版名家的众多优秀素养.从其回忆录《在出版界二十年》可以看出,对出版业浓厚的兴趣、高远的出版理念、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坚韧不拔的毅力、精明的出版生意经、深入的理论研究,是张静庐能够成为一代出版名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前言研究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需要经常查考一些史实,核对一些年代。解放前出版的余戾林的《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和解放后出版的张静庐的《近代出版大事年表》(见《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附录),部分地满足了这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两部大事记都极为简略,有的地方袭用旧说,还有一些舛误。编写这部《史事编年》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0.
《“书与人”漫抄二则》是读书随笔,谈的是张静庐的《在出版界二十年》和汪原放的《回忆亚东图书馆》。虽为书评,又不止于评书,论人及事,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了这两位在近代出版事业上成就蜚然的编辑大家。  相似文献   

11.
张静庐(1898~1969)是浙江镇海(今宁波)人,早年曾任天津《公民日报》、北平《公民日报》、上海泰东书局和上海《商报》编辑。1925年以后,曾在上海创办光华书局、联合书店、现代书局、上海杂志公司,曾任经理。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上海出版业联营书店总经理、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计划处副处长、私  相似文献   

12.
阿英,原名钱杏村。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和藏书家。阿英在几十年的笔墨生涯里,在广泛的文艺活动和学术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文学家,他以宏富的文学论著素负盛名;作为戏剧家,他以我国第一流多产剧作家而著称;作为藏书家,他“座拥书城十万”,偕西谛先生(郑振铎)遐迩海内。不唯如此,阿英在目录学的领域里也有过辛勤的开拓,同样作出了卓越的成绩。笔者作了粗  相似文献   

13.
张静庐著有一本《在出版界二十年》,副题是“张静庐自传”。这部他40岁时的作品从书名便可明了,讲述的是他在出版界的若干经历。一位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同行朋友对我说,这部书不好读,意思是说它的可读性不强。我倒也赞同这位朋友的意见。不过这样的书倒真是凤毛麟角,对于出版业研究来说,还是世不多见的一手资料。这书是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的,那是抗战兴起,上海杂志公司内迁到汉口时的出版物。上海杂志公司不过是此前几年才由张静庐一手创办的,时在1934年5月间。这大概可以说是1933—1934年的所谓“杂志年”催生的一家书店。在中国读者购买力低的情况下,杂志比图书较为便宜,这便有了生长点。张静庐在合作者不敢冒险的情形下,抓住机遇,以举鼎的雄心独力创办了据认为是我国近代  相似文献   

14.
世纪作家冰心以“爱的哲学”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近百年以来.冰心“爱的哲学”主题——母爱、儿童之爱、大海(自然)之爱,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批评家、作家、学者、读者诠释冰心的思维定势。阿英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冰心“爱的哲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A母亲的爱、B伟大的海、C童年的刚忆”。^①后来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写到:冰心“知道苦难的现实里只有泪珠.但她不愿意做这样不情的文学家:她要讴歌理想——超现实的,于是就逃避和沉醉到她所常写的那些概念中了。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研读我国现代文学史,收集大量有关的史料。经过一番爬罗剔抉和钩校,发现了老舍、丰子恺、阿英等文学名家的佚文,使这些尘封几十年的文海“遗珠”重又问世。 丰子恺的佚文佚画 一次偶尔机会,经友人介绍,我与旅美台湾老作家风人(沈达夫)相识。他相赠近作《台湾风情》。此书序云:风人于1948年著有《西湖古  相似文献   

16.
沈松泉(1904~1990),原名沈涛,别名沈浩川,江苏吴县人.1921 年初,年仅十七岁的沈松泉在友人的介绍下,背了铺盖,来到上海马霍路(现名黄陂北路)德福里内一幢两楼两底的石库门房屋里.这是泰东图书局编辑部所在地.安排他住房,交待他工作的人,就是后来与他一起创业、创办光华书局的张静庐.[1]张静庐大沈松泉6岁,此时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由于气质上的相投和对文学的共同爱好,两人一直保持着"友爱无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创建于1951年的《中国文学》杂志是新中国第一份外译官方刊物,承担着向西方译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塑造正面中国形象的任务。50年间,《中国文学》在帮助西方了解中国、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先驱与向导。文章以《中国文学》杂志的出版与传播为例,阐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办刊经验,剖析其停刊原因,以期为当下出版社“走出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8.
厚积薄发鞭辟入里──《中国文学概论》评介张志强曾有学生请我推荐有关介绍中国文学特点的著作。搜集再三,仅记起日本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概说》和美国刘若愚的《中国文学艺术精华》。可惜前者将中国文学解为文字和文学。且较多介绍了中国文学形式上的特点;后者也只是...  相似文献   

19.
张静庐(1989-1969),原名张继良,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后绪乡龙山城(今属宁波)。早年有报刊采编经验。1920年任泰东图书局编辑,之后相继创办光华书局、现代书局、上海联合书店、上海杂志公司。解放前出版了大量进步书刊。著有自传《在出版界二十年》、《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汇编》八册等。张静庐对于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探讨出版家张静庐如何立于历史洪流中,结合自己的事业,推动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11,(16):28
本刊讯(记者韩阳)5月27日,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书博会举行了《中国动物文学大系》首发式及《全球动物文学典藏书系》启动仪式。《中国动物文学大系》是对中国原创动物文学发展历史的回顾、梳理与总结,包括动物小说、动物散文等动物文学的主要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