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评中岛敏夫整理本《唐诗类苑》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0年到1995年,日本东京汲 古书院陆续刊行了中岛敏夫教授整理的 《唐诗类苑》共七巨册。前六册是明万历 刊《唐诗类苑》二百卷的影印本,第七册 是中岛敏夫所编《〈唐诗类苑〉索引》以及 中岛敏夫的论文《〈唐诗类苑〉研究—— 从〈唐诗类苑〉看唐诗主题的展开》。此书 的整理研究花费了中岛教授多年的精 力,出版以后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关 注。  相似文献   

2.
报刊集粹     
文学居士知多少唐诗人李白——青莲居士唐诗人白居易——香山居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苏轼——东坡居士北宋词人周帮彦——清真居士北宋词人秦观——淮海居士北宋诗人陈师道——后山居士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张孝祥——于湖居士南宋词人张元千——芦川居士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幽栖居士南宋诗人曾几——茶山居士南宋文学家刘克庄——后村居士明代散曲家薛论道——莲溪居士明代文学家李贽——温陵居士明代诗人文征明——衡山居士明代文学家唐寅——六如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22,(4):106-107
<正>唐诗里藏着名山大川。唐代诗人为什么喜欢旅行?他们中的“登山冠军”是谁?哪座名山在唐诗中的“出镜率”最高?边塞军人白天煮饭的锅,晚上用它做什么?你知道藏在唐诗里的山都是什么山吗?李白、杜甫、高適三人曾在哪座山下“结义”?……《唐诗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懂经典名篇·三·山川篇》中藏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唐,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朝代,一个强大而富庶的朝代。在它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中留下了众多难以磨灭的产品:精美的三色彩陶、佛造像、乐舞,而更为伟大而悠久的就是诗歌。 唐诗,早已深入中国民间,很早就有这样的说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不夸张地说,不会一两首唐诗的中国人实在是少数,在他们还没有学会识字的孩提时代,唐朝的诗歌就成了他们最初的文化启蒙。于是我们就经由唐诗熟知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名字: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他们像唐朝这块巨大而华贵的幕布上的理库星辰,穿越了历史和时空,依然…  相似文献   

5.
庞倩  杨雯 《新闻世界》2014,(8):427-428
本文主要从唐代邮驿活动出发,探究邮驿制度与唐诗的交互作用,并运用传播学理论进一步论证唐诗和邮驿的关系。邮驿制度为唐诗的传播和写作提供了基础,唐诗为邮驿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不论是邮驿中的唐诗,还是唐诗中的邮驿,都为唐代的历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是我国古代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6.
唐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智能知识服务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立足于当前大数据环境下的唐诗知识服务需求,以大规模唐诗数据为基础构建唐诗知识图谱并提供智能知识服务,推动人工智能环境下唐诗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方式的创新。[方法/过程]本文在对领域知识服务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设计领域知识服务驱动的唐诗本体模型,然后利用从Web上爬取的多源异构数据,采用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知识推理等技术自动构建唐诗知识图谱,统一表示和组织唐诗领域数据,实现对大规模唐诗数据的语义化处理。[结果/结论]本文设计基于唐诗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服务平台KnowPoetry,提供唐诗领域的知识探索、时空轨迹、语义查询等智能化知识服务,推动人工智能环境下唐诗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7.
前人在整理唐诗时,对异文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清编《全唐诗》亦复如是,基本上保留了所见的异文。一些有名的唐诗注家对异文也多取"述而不作"的态度,不定其是非,更不擅自删削。这为我们研究唐诗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近年来,随着唐诗整理工作的深入,对异文的考订颇为学界所重视。在唐诗异文中,既存在讹字,也存在讹句,这无疑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唐诗中的问题。能够将异文的错讹甄辨出来,还唐诗以本来的面目,对唐诗的进一步研究肯定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唐诗,是涵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浩瀚海洋。一千多年来,历代唐诗研究者和爱好者编出了数以百计的唐诗选本。较著名的,唐代有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宋代有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明代有高棅的《唐诗品汇》,清代有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唐诗选本里,恐怕还没有哪一部书的名声比《唐  相似文献   

9.
孙涛 《大观周刊》2012,(26):13-14
唐诗,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掀起了译介唐诗的热潮,且译文版本居多。但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英译唐诗历来是一个难点,这主要是由于唐诗独特的创作手法:意象、音韵、节奏、句式等造成的。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英译唐诗中该采用何种技巧。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唐诗自身的特点,探讨不同译者在唐诗英译中采取的策略及各自译本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0.
正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汪曾祺说过:"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够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听闻先生讲唐诗是八十年前的往事,我那时在西南联大就读,闻  相似文献   

1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是很多人愿意或者说很多人觉得应该去亲近的经典,可真要今人能够熟读成诵唐诗即便百首,估计也已是人生难事。经典原著的内容本身已无法改变,但诠释经典之书往往可以更活泼有趣味一些。《蒋勋说唐诗》就是这样一本向读者娓娓述说唐诗之美的书,足以吸引普通读者走近经典唐诗,走近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走近那个辉煌灿烂的年代。  相似文献   

12.
唐诗创作、唐诗学、唐代学术三者之间是种属关系。唐诗学隶属于唐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应该说,经过千百年来唐诗学者的努力,对唐诗本身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段诗歌的研究,已显得很深透了。近年来,从唐诗学的建构上研究唐诗的工作己开展得有声有色,精品迭出;从唐代学术体系上,在更深广宏阔的理论空间中进一步探讨唐诗创作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反观唐诗研究的历史,就会发现:唐诗创作与唐代学术的关系中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意识到要去触及它,更不用说去将其理清了,这包括那些有着直接因果关系的普遍现象和间接因果…  相似文献   

13.
我先后买了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金性尧注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和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有人问:买一种就可以了,何必都买?答复很简单:因为这四种书各有特色,并不全同。 (一)《唐诗三百首》的旧注本很多,以陈婉俊的补注本较为简明。清蘅塘退士孙洙有感于历代人民热爱唐诗,将其中脍炙人口之作编成  相似文献   

14.
蘅塘退士是《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他的《唐诗三百首》编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虽然这是读者层次较低的一种唐诗选本,所面向的主要对象为塾学子弟,但自问世后甚是流行,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名家手编的唐诗选本。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爱读唐涛,一生渎了很多有关唐诗的典籍,其中有一部就是《唐诗三百首》,那是他从小读到老的一部唐人诗集。它也是被传统社会定格为最好的一家唐诗选本。  相似文献   

16.
初国卿先生所著《唐诗赏论》是一部颇具特色的鉴赏和评论唐诗的著作。全书分为作品鉴赏、专题论文、随笔和书评四个部分。这近四十万字的专著是作者多年研读唐诗的精心之作。与同类诗歌鉴赏的著作相比,《唐诗赏论》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作者对唐诗的分析细致入微。作者对作品的美学意蕴和精彩之处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这较普通“鉴赏词  相似文献   

17.
唐臻娜 《兰台世界》2016,(7):143-145
唐诗英译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在美国诗坛取得经典化地位,并且对美国诗歌语言、创作技巧及风格产生影响,甚至唐诗中的儒释道精神影响到一些美国诗歌创作深层结构与思想。唐诗在美国经典化建构的经验对于探索如何深化中西文化交流大有裨益,同时对于启发、调整国内唐诗翻译与研究思路,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诗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历代选读和研究的著作极多。这里选择几种代表性的读物,列为初学和进一步研读的书目,略加介绍,供唐诗爱好者参考。初学书目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选,1978年修订重版。这是唐诗读本中最简明通俗的一种。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六卷(一作八卷)。这是旧时流传最广的选本,所选大多是名篇,繁简也比较适中,但一些反映时代动乱和民生疾苦的重要作品则未曾入选。有多种注本,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较精要。  相似文献   

19.
李玲洁 《今传媒》2020,29(3):52-54
本文从语言资源的视角入手,探讨浙东唐诗之路的唐诗这一语言资源的旅游开发应用。通过对《浙东唐诗之路唐诗总集》中收录的唐诗进行整理和归纳,挖掘诗路唐诗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与物产资源,并分析了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的策略,对进一步打造浙东唐诗之路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助推浙江大湾区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春节前夕,到政协礼堂参加《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举行的茶话会,在聆听张友渔同志讲话时,心头忽然涌出一句唐诗:“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想起了逝世不久的田伯萍同志。1980年5月,我随同石西民同志到重庆搜集《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