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超 《东南传播》2021,(7):65-69
出于对结构功能主义、媒介技术决定论以及批判理论等传播学研究方法在分析大众媒介上的不满,雷蒙·威廉斯尝试从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来建构自己的大众媒介观.关于大众媒介的起源,他否定技术决定论,而是强调作为文化科技的大众媒介的诞生离不开复杂社会形构,而在大众媒介效果上,他指出不能仅从科技的"高低"而露出某种文化悲观主义.在此基础上,威廉斯提出改造大众媒介的两条路径:在对电视文本分析中提出了"流程"理论;同时倡导改变大众媒介所有权,建立一种民主的传播体制.  相似文献   

2.
王卓慧 《新闻知识》2012,(10):24-26
雷蒙·威廉斯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电视研究第一本理论专著《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的作者。电视效果研究从发端就是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风靡于学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威廉斯以其犀利的批判精神对实证研究提出质疑与反对,并认为电视效果研究必须将电视放入历史与社会的宏大背景中,才是真正的电视效果研究。按照这样的学术逻辑,威廉斯发现电视产生的效果实质上是出乎电视控制者的预期的。  相似文献   

3.
王卓慧 《新闻通讯》2013,(12):36-38
雷蒙·威廉斯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电视研究第一本理论专著《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的作者。电视与技术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逻辑关系,威廉斯开篇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用大量的电视史实与他雄厚的文化研究实力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技术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既定的社会模式中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开创者之一的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梳理了他有关传播和大众传媒的论述.本文认为,对"文化"的再定义是理解威廉斯传播思想的出发点,而他对"大众"和"传播"等传播学核心概念的与众不同的论述,值得我们重视.威廉斯从当代文化的现实情形入手,讨论了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及其被商业化的扭曲,最后把视野投向了现代传媒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他对美国当代实证学派的批判,同样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5.
看似寻常实奇崛--读威廉姆斯著《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美云 《现代传播》2002,(2):119-121
在众多的有关电视的著作中 ,成书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的雷蒙德·威廉姆斯的《电视 :科技与文化形式》是一部公认的经典性著作。在该书中 ,威廉姆斯把电视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科技 ,以此为基础 ,深入地研究了电视科技、电视制度、电视形式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 ,威廉姆斯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但他反对庸俗的阶级决定论。他提出了贯穿这本书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意向 (社会需求 )。他认为社会意向与科技发展两者共同催生了现今的社会生活面貌。若以此观点作为参照来考察有关电视问题 ,那么 ,我们就会以另一种视角来看待电视传播信息的优…  相似文献   

6.
我国电视文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文化格局和文化性质,也引起广泛的电视文化批判与研究,批判研究、大众文化研究、通俗文化研究、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则是电视文化研究主要理论和方法,而这些电视文化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外来性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电视文化批判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辛楠 《新闻界》2014,(1):17-22
媒介环境学派以研究媒介、文化和社会的关系而闻名,但也饱受技术决定论的质疑。在"媒介意识形态"理论中,波兹曼厘清了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既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深深表达了技术研究中所饱含的人文关怀。本文从媒介的偏向性、媒介的隐蔽性、作为整体生态环境的媒介以及对技术决定论误解的澄清中对该理论进行解读,以期更客观地认识媒介与技术对于当代文化的影响方式,并为我国媒介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 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化的革命>一书中,追溯了从工业革命直至当代"文化"一词的内涵发生的变化,他同意利维斯的意见,即认为文化传统的最精致的部分体现在语言和文学中,但他不同意利维斯所说的全部文化遗产都由语言和文学承载.威廉斯认为利维斯夸大了文学的作用,威廉斯在书中写道:.对于文化这个概念,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不断扩展它的意义,直至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成为同义的."①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0.
雷蒙·威廉斯作为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在传播领域同样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威廉斯传播思想的主要特色,即对经验主义传播模式的借鉴和超越、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的基础作用以及文学批评的根基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文章指出,威廉斯早期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对传播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而使他的传播理论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从电视媒介看布尔迪厄的媒介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发展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本文着重于用布尔迪厄的媒介批判理论解读电视对文化的影响。首先从电视行业内部循环和竞争导致的同质化论证了电视在当代社会的符号暴力特征。更进一步阐述受商业目的驱使的电视对社会文化的重构和导致的娱乐化趋势。运用布尔迪厄的理论批判看待目前电视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并试着提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阿多诺的《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是电视理论研究的渊源之一,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阐述电视的,与其以往批判理论有何不同,本文尝试做一次全新的解读。本文认为阿多诺的这篇文章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第一篇以电视为主题的专论,他继承了阿多诺批判理论的风格,但也尝试用内容分析等实证的手段对电视做一分析。另外,他也引入了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电视如何产生效果,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电视的多层结构对受众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对制作电视的电视人加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13.
张杨 《现代传播》2004,(1):125-127
20世纪的美国传播学界的主流研究思想和社会学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时期的学者从人类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传播现象,探讨传播规律及媒介的属性功能.他们对之前的学者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和批判,并在社会学已有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结合新的文化现象建构新的传播学思想,在美国和英国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文化研究派.霍尔斯·纽康就是这一时期美国文化研究派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美国社会学家保尔·赫斯基的<电视--文化的论坛>这篇文章,在批判传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临界空间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派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以美国电视内容为样本建构了一个电视的文化论坛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电视批评理论的西方思想资源再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统宇 《现代传播》2002,1(4):10-16
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是电视批评理论的两个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前者的社会批判理论是解剖电视的一把利刃 ,对我国思想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后者则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引入电视研究 ,看到了电视传播背后的市场这支“无形的手”的作用 ,从而更深刻地“读”懂了电视。对于电视批评而言 ,这种经济学视角具有特别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 ,电视批评不应当是一种“纯粹理性批判” ,必须考察电视传播、文化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共谋关系。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伯明翰学派 ,包括电视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才是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进步与完善的根本原因。本文提出 ,处于被肯定和被批判这种“双重视域”中的中国电视 ,面临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与紧张等四个悖论。  相似文献   

15.
宋晓蕾 《今传媒》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5,(9):30-37
在中国语境下,"技术赋权"与"社会赋权"是媒介融合时代社会文化领域的最重要后果,"技术赋权"使大众永远期待"形式"的不断更迭与刺激,"社会赋权"使大众走向"内容"上的两端——凌厉批判或软性暖融。作为中国新闻改革的难点,中国电视时政新闻近年来因应这种媒介融合时代的生态,呈现出"小步快跑"的正向变化;特别是央视《新闻联播》在2011年改版之后的历年春节期间,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与"内容"的创新。通过对这些创新的梳理和总结,以考察传统主流媒体因应媒介融合时代"技术赋权"与"社会赋权"而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探讨雷蒙德·威廉斯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关系是理解其理论话语的一个重要方面。试聚焦于威廉斯对于语言和意义问题的探索及其对"文化"概念的重新定义和文化唯物论的提出,并就这些方面的理论话语和英国文化研究话语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进而指出其自身理论话语经历的变化及其对英国文化研究的扩展和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新磊 《现代传播》2002,4(1):71-75
本文系对有史以来中国电视研究的梳理。作者以理论之“在”反观当代电视研究的迷误与遮蔽 ,分别从心理层面批判“源”意识、从系统层面批判一体化障碍和从方法论层面批判一维阐释之局限 ,旨在重构电视文化研究的理性深度和多元品格 ,重塑学人自信。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最富原创性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被誉为信息时代的先知。从"媒介即信息"到"地球村",麦克卢汉开创了媒介以及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通过对其媒介核心理论的解读,重新审视其"技术决定论"思想,以达到我们对其"技术决定论"思想的理性认识,给今天媒介研究以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郑丽 《视听界》2013,(4):67-69
一、美剧走红原因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研究指出,电视剧不是单纯的商品,它负载着特定人群特殊的"文化经验"和"感觉结构",只有编码者与解码者的文化经验和感觉结构相互交流碰撞,内化在电视影像中的意义才能激活并释放。[1]美国与亚非拉等国巨大的文化差异理应为美剧的传播带来巨大障碍,然而事实却是美剧似乎跨越了这些文化障碍,成功完成了对世界电视节目市场的占领。美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