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的教育。历史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增加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情感体验和责任感。因而,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观念转变是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然而,中国特定的教育传统、西方经典教育理论、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制定方案的力度不够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教师观念转变的障碍因素。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注重加大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的力度,教师通过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转变其原有观念,逐步树立新型教师观、新型学生观。  相似文献   

3.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思维方式是教育教学这一特定的社会实践方式在教师主体中的内化,教育的发展变革决定着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表现在课程、教学和学校文化层面的改革趋势日益加强,传统的教师思维方式逐渐暴露出抽象、二元对立等问题,已不能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教师思维方式也作出转变和提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转变和提升思维方式,必须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创造、注重学生个性等。  相似文献   

4.
戴伟芬 《教师教育研究》2013,25(1):76-80,69
在教师教育标准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保障教师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下,受到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课堂评价的影响,美国推进了绩效标准本位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能训练的标准,从教师观、教学观、教学知识基础观和评价观上提出了新的标准,以期把教师培养成为一位专业的智力工作者,形成基于情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让教师掌握多向度的、综合性的教学知识,注重教学整体质量的评价,促使高素质教师发展。这一改革构建了教学专业化的复杂性的理念,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从技能训练走向综合发展、对个体和个体知识关怀的实践取向的全人发展观趋势,为优化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改革热潮中,一种充满生机的教学理念——反思性教学迅速发展起来,并于20世纪末被引入我国.反思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学的反思和学生学习的反思.笔者从教师教学反思出发,谈谈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斯坦福大学针对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STEP)进行了改革。这些措施包括:基于科学评估的改革设想;建设"提高不同背景学生学习水平"的共享愿景;强调知识整合的课程模块以及注重指导的教学实习等。这些经验无疑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基础教育观,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但是,因为教师们对教育理念改革的理解、接受程度不同,所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差异。我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会过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而忽略教学细节,甚至还夹杂着一些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8.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教师要控制教学过程,在教学目标内进行活动,使中心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打破陈规,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改革,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吕正清 《考试周刊》2011,(88):162-162
作为教学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我感觉在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常忽略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广大教师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他思想教育。从而,使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改进,在注重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正逐步应用于我国课堂教学之中.现代教学更为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大搞题海战术等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由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引导,在这一基础上去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在美术课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对新课程改革中中学美术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并积累了几点体会。 一、注重教师角色转换,从改变受教育者的地位去授课传统美术课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常以成人的水准、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导致他们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他们所培养的学生形象。由于特征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从仪表、仪容、举止、表情、语言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自身礼仪修养,塑造大学教师应有形象。加强教师礼仪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居华山 《成才之路》2012,(32):19-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也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对广大教师以及教学目标、要求、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着眼于新课程改革背景,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教学工作实际,在师生关系、教学手段、差异兼顾、课堂改革以及课外拓展等方面,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成效。一、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较为淡漠,师道尊严成为了许多教师的潜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并没有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对于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培养职前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的教学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养职前教师多元文化素质,除进行课程改革,确保职前教师形成关于不同文化群体的知识外,更应注重培养职前教师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正确、积极与肯定态度,这就需要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教师教育计划提倡实施"文化敏感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批判、反省思维;推崇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张兆军 《地理教育》2015,(Z1):14-15
随着我国教育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传统的高中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过于强调教师讲解,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偏重死记硬背,缺乏师生互动,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等。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结构和评价观。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素养的提升须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掌控者、教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16.
首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需要。其次,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具有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往往忽略了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虽然有些教师在授课中也能结合课文的中心渗透一些良好的思想,但常常是轻描淡写。至于所达到的效果,他们则认为这不是英语老师分内的事。正因为认识上的不足,在英语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教育这一环节显得比较薄弱。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认识到外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外语工具,而是为了让他们利用信息进行创新,外语教育有利于人们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笔者始终认为利用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此方面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也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教育,而目前,先进的教育观念强调教师应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摆在首位,改革后的初中语文教学,督促教师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这对教师的教学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教师都认为把教学目标完成就行了,但是由于学生们在理解水平上存在的客观差异,使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这些差异就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如果只注重教学目标,不管学生的接受和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物教学是初中学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学对我国初中学生的成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的生物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及生物科学精神的培养力度,同时,教师还必须注重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必要性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只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