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散文”具有重在探寻、弘扬、传承民族主流文化脉胳与内在神光,充满着“我性”的文化对话,注重语言的艺术知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鲜明特征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其产生可上溯至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家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文化散文表现出对人文精神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散文走出了狭窄的感性空间而具有了旺盛的艺术活力,且润泽着当代文化散文。因此,当前所谓“文化散文”热,其实质是对“五四”精神的呼唤与回归,对功利、虚假、平庸散文的一种检讨与反拨。  相似文献   

2.
“文化散文”的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枯骨生肉”是余秋雨文化散文在历史材料使用方面的一个突出特征,并一度催发了高考作文中的“文化”热.能否思接千载、天马行空地联想,把文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融入自己感性的叙述中,成为衡量高考作文是否有文采、有深度、有文化的重要标准.在高考作文中应恰当使用联想和想象,使作文思想深刻,文采斐然.  相似文献   

3.
评论界曾称余秋雨的苦旅系列为“大散文”,就其文化的容量乃至思想的博大、历史纵横与透视而言,确实够大的。但我以为,这还仅仅是其形式而已,不足以道出余秋雨散文的本质特征,应当说余氏散文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写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这是一个命题,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个命题的最佳阐释与印证,我仅是想把这个命题说出来而已。《文化苦旅》是人们对余秋雨散文认识的聚焦,而又不能完全作为余氏“文化散文”的代表,我以为最好的甚至更有代表性的“文化散文”还是此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述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大散文”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对散文重“类”和重“体”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从文体上而言,的确有一种“大”散文出现应予认定。第二部分,阐述“大散文”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们是:一、大篇幅、大格局;二、大境界、大气象;三,文化内涵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散文与康桥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比较与比较文学角度,阐述了徐志摩的散文创作与康桥文化的内在联系。认为康桥文化使徐志摩的散文在思想倾向上打上了“中庸”的特点,在文化特征上体现为一种“人道爱”,在散文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散漫无羁、自由放纵的结构特征。徐志摩的散文在整体格调上具有较多的个人性和闲适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内蒙古散文作家,舒正钟情于散文创作,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家在创作中。摈弃矫揉,以传统抒情之美成就了一组具有审美意象韵味的抒情散文。“花”是舒正散文中最常见的意向。散文以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花”意象,与人生情感中最珍贵的亲情自然糅合成亲情之“花”的意象,素朴而令人感动,使舒正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诗文审美文化即乐感文化,是审美理想主义滋生形成的土壤和基础。这种审美理想主义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特别是“乡村散文”创作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其影响之所以至今余绪不断,也与“另一部分作家”对“另一种文章”的迷恋和寻找有关。欲振兴“乡村散文”写作,必得要糅人“杂感文”的“否定性”因子,如此,“乡村散文”创作才有生机和潜力。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 ,出版界、批评界先后出现了“大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的提法。这些提法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联系上述提法产生的具体背景 ,结合夏坚勇同志的散文集《湮没的辉煌》 ,对此做了分析 ,认为题材的重大、体制的宏大、内涵的丰富深刻、行文的自由大气 ,是“大散文”的主要特征 ;“文化散文”则是“大散文”的一种类型 ,也被称作“学者散文”。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审美理想主义与乡村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文审美文化即乐感文化,是审美理想主义滋生形成的土壤和基础。这种审美理想主义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特别是“乡村散文”创作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其影响之所以至今余绪不断,也与“另一部分作家”对“另一种文章”的迷恋和寻找有关。欲振兴“乡村散文”创作,必得要糅入“杂感文”的“否定性”因子,如此,“乡村散文”创作才有生机和潜力。  相似文献   

11.
庄锡华的《斜阳旧影》,是极富审美价值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它以选择对历史的诗意沉思的方式,以南京的地域文化的空灵与厚重,显现了理性与诗性相交融的魅力,标志了"文化散文"写作的新的突破,达到了以地域为题材的文化散文的新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  相似文献   

13.
胡适、周作人和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早期学散的始作俑,他们以“个人”为化价值主体,执守着“旁观”的独立自由精神和反对的精神;作为学散,中西化视界观照中的民族化新创意识是重要的人品格;而以生命的余裕祈想人生的闲适美学,最切近散本然之美,具有深远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中国大陆散文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中国大陆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的理论活动,总体上是适应着19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需求机制的更新和调整而展开的;在一部分学院派写作者供着“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等文学市场品牌,构筑起精神自疗的虚拟世界的同时,大量活跃在一般社会文化圈层中的文学写作者,也托庇于各各兼具市场品牌和文学旗帜双重功能的新散文概念而蜂拥到了散文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散文非虎构的体裁属性遭到了正反两面的瓦解,这使得从1990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空间里凸显出来的阵势浩大的散文家群像,以及被公认为1990年代中国大陆散文佳作范本的少数作品,最终成为19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在启蒙和反启蒙的力量兴替序列中跃入新阶段的隐喻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16.
许钦文的散文以其携带着浓厚的越文化底蕴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越文化精神积淀的承传和越地域文化景观的展现使许钦文的散文创作呈现出开阔的思想视野和丰厚的文化意蕴,形成独具地域性的文化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教学中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胡同化》入选高中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精神。汪曾祺是中国当代坛上的一个化型作家,《胡同化》是他化性散的代表作。《胡同化》的教学目标也应以化领悟为主。  相似文献   

18.
学习和研究世界古代散文,要确立完整的“世界”和贴切的“散文”这两个本质观念。要把握语言文字上的差异性、艺术上的泛文学性、文化的多样性这三个主要特性,要落实博大宽宏的胸怀、大文化的视阈、文学的本体和综合的方法这四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从屈原的诗词里来看楚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继承关系,分析古代楚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习俗,从而达到了解楚文化,弘扬楚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