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于“死亡”主题,狄金森既是一个狂热的追求者,同时又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她将千百年来的“死亡”之谜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既不掩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疑虑,同时也展示出对于“永生”和“真与美”的祈盼和追求。诗人的“死亡诗”及其死亡意识,在不断地进行“生与死”的思辨过程中,已经超越了“死亡”本身,更多地表现出对生命真谛的诠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3.
脑死亡-人死亡标准的新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亡,就是生命的终止。判断一个人的死亡,常用的临床死亡的传统标准是:心跳、自主呼吸停止,血压为零,瞳孔扩散,反射消失,即常说的“心死亡”。长期以来,“心死亡”标准一直指导着传统医学与法律。  相似文献   

4.
莫莉 《文教资料》2010,(7):11-12
“死亡”在文学中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众多作家始终坚持的一个母题,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很多小说中,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及其不幸的遭遇来阐释他对“死亡”的理解,透露出强烈的死亡意识。而这种死亡意识有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对文化之死的痛斥。对生命之生的唤醒。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痛苦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思考与他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是分不开的,《伊凡·伊利奇之死》把“死亡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小说通过追踪一个临死的人的心理历程来逼问“生”,坚决的否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死亡”,以极其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常人”对于死亡的掩盖,以及本真性的向死存在对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战争连年不息,生灵涂炭至苦,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思想上的变革。此时,传统的儒家思想衰落,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全面的挑战和怀疑,这是人的“觉醒时代”。而人的自我觉醒又是从对人的存在困境的深刻思索开始的,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深刻思索最主要最深刻的内容便是对死亡的观照和冥思。于是,死亡意识产生了。“死亡意识,正是指潜在于个体生命底层,从生命本身出发的对死亡的恐惧及由之引发的生的焦虑’。我认为,这里还要补充进一点,那就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体现何在,即人的生命价值何在。这样,这一意识的含义才算完整。死亡意识的勃兴,彻底打破了儒家所提倡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生活准则和在这种生活准则指导下的功利主义生死观。对死亡的魅力探索、对这唯一能和生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讨论死亡问题。假若人能实现长生不老、不死的“美梦”,分析可见,这将使人失去作为人存在的一切意义,面临真正的灭顶之灾,由此反映出死亡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死亡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人对“我”死后的绝对无知,死亡的真实意义在于“我死”,而不是“他死”;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应建立“我正在死亡”的死亡观,并将其作为我的积极人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谈死亡     
8月7日阴死亡,是一个静肃,神圣而又充满威严的词语,很多人都尽力避开它,谈之色变。我,一初出牛犊,倒想在这谈一谈它,因为它"镇压"了我们一生。人有三次死亡,心理死亡,生理死亡、价值死亡。心理死亡,就是当人对社会,对未来的希望破灭的时候,便是心理死亡,也是三次死亡之中唯一有可能再生的死。心理死亡的人就只剩一具肉身,对于名、利、善、美、欲等皆不动心,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这具肉身也毁灭掉。心如死灰,便是它的标志。生理死亡,最好理解,就是生命的终结,心脏停止工作,大脑全部死亡,就是生理死亡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10.
“死亡”这一看似严肃而沉重的话题,很容易进入孩子的生活领域,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在日常教育体系中,对于死亡的认知和教育却很少涉及。事实上,不敢触碰死亡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我们可以选择用文学教育的方式温和地对学生进行死亡文学的启蒙教育,用文学的方式引领学生认识死亡,试着去了解生命的本来面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让他们在文学的阅读中感受生死之痛,同时也体会到爱、勇气和希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子之死     
死亡是人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哲学家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孔子的学问是生命哲学,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成为他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的死亡观具有积极入世的理性主义,他一生亦积极实践这种死亡观,他的生命成为他学问最好的脚注。孔子之死,成为他人生之中最凝重,也是最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史铁生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经历与体验,不但使自己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极大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其独特的体验出发,史铁生对死亡及死亡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与思考在当代中国文坛格外引人注目,对当下中国来说,更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近代小说家李涵秋在其小说《广陵潮》中,以死亡叙事开始,又以死亡的完美落幕结束。小说中大量死亡事例的书写,既是李涵秋用来点指江山,激扬文字的工具,同时还暗含着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观感,对于过渡人物的点评,更有对于生命意义的尊重。用包含情感的笔墨来点染情节的发展,小说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5.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川端康成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笼罩着恐怖的气氛,渗透着悲哀的情愫,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无常的生死观,以及死之亦真亦幻、既悲且美。川端康成如此热衷于写死亡的主题,是与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存芥川龙之介的生命历程中,尽管他以自戕作为对人生的终结,但对死亡的承担意识始终贯穿他的创作,并深入地影响着他的行为逻辑和生命甘苦。死亡承担本于近代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生命哲学,指的是把死亡这一最本己的可能性担当起来。芥川对死亡的承担主要表现在他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追求,对健康生命力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主义的彰显,这正是芥川所认同的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8.
奥尼尔剧作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尼尔的死亡意识来源于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他本人的生活阅历。他认为强烈的欲望会导致毁灭 ,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只能靠死亡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他还认为死亡既是对苦难现实的逃避 ,也是生命的回归。奥尼尔这种特殊的死亡情结充分地体现在他的剧本之中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美国现实社会的强烈挑战精神 ,同时对他的人生哲学也有一种粗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拜伦的死亡观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乐死的传统认识相悖离:一方面他将死亡看作是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的回归,悖离了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属于上帝的传统轨迹;另一方面,他视死亡为生命的最终归宿,生命只有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对抗着基督教文化中将人的归宿指向为上帝的天堂,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的彼岸理想。这种死亡观指向性内含着积极抗死、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