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农业资源的限制性角度出发,首先讨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探讨了资源利用效率(RUE)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进而提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应是一个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标,围绕资源利用效率高低,择优淘劣的模式优选与设计过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集成,就是要把农业主要生产性资源的利用技术优化组合,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配套组装出一整套可工程化实施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集成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立计算机辅助优化与集成专家系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衡量资源利用效率,不仅要考虑其有效经济产出,而且要考虑到被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忽略掉的负效产出。通过对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耕地、开采的农用淡水和化肥等主要农业资源消耗系数的计算,可以评估该国或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效率,结果表明,我国耕地资源的平均消耗系数为2.15m2/kg粮食,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而开采的农用淡水的平均消耗系数为1.102m3/kg粮食,化肥的平均消耗系数为0.069kg/kg粮食,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0%和197%,说明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而农用淡水资源和化肥资源利用效率很低。针对较高的耕地资源效率和很低的水资源、化肥资源效率及其原因,提出我国农业发展中资源效率至上的管理战略:①管理日趋短缺的耕地资源,关键在于保护耕地面积在今后50a内不跌破1.29×108hm2;②管理日趋势短缺的水资源,关键在于一方面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来更新我国沿用数千年的传统自流灌溉技术,另一方面则须提高“人为廉价灌溉水”的价格。  相似文献   

3.
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农业网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指标体系.把开发效率的产出指标作为利用效率的投入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农业网站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农业网站信息资源的开发效率和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给出了提高西部农业网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可资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其比较?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靳京  吴绍洪  戴尔阜 《资源科学》2005,27(1):146-152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探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科学评价方法,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可以促进资源科学综合研究、丰富资源科学理论,而且在实践层面上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生产地位等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包括比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包络分析法、能量效率评价方法、因子-能量评价方法、能值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对各种评价方法的原理、过程、优点及不足进行分析和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的理论指导和研究途径是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和模型的发展方向,即在理论综合的指导下,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应当在尺度综合、多因素综合和方法综合等层面展开今后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方法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现行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在TAM/TTF整合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要素扩展,提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框架和投入产出分析模型.通过实证,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西部12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效率及现行农业政府网站利用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与建设效率紧密相关,初步验证了研究框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高产区小麦-玉米两熟制模式与技术体系集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专题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多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栾城县为重点,面向华北山前平原高产区,在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下,区域分析与案例研究结合,分析了小麦-玉米两熟制种植模式的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节水、节肥、节粮为中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持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组装了技术体系集成方案。与同类型地区比较,该模式的光、热、水、土、肥综合利用效率高30.4%,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主要作物品种资源潜力及其开发的区域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毓英 《资源科学》1999,21(1):9-14
作物及其品种是特殊的农业资源,通过育种改良作物种性,可以协调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虽然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的品种改良在作物产量增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作物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仍然巨大;作物品种的品质改良依然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区域、作物品种资源、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金秋科苑》2010,(19):56-58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9.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因子-能量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是切实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和高效持续利用资源的根本途径 ,而诊断和寻找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低效的制约因素和“瓶颈”所在是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该文在概括和总结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能量运动转化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对各资源因子作物生产作用的虚拟阶段划分 ,以能量运动转化的资源因子衰减过程为评价主线 ,建立了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因子 -能量评价模型 ,并将之应用于山东省宁津县 ,得出了可行的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高教资源利用效率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高教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与权重分配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高校教育资源利用过程,进而构建了高教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资源科学》2021,43(6):1234-1247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①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 kg/(hm2·10 a);②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③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④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地区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兴祥 《资源科学》1998,20(3):61-67
通过当地气候资源及气候条件对河西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客观定量分析,从充分利用和深层开发气候资源的原则出发,提出了河西发展高优农业对策是:稳定粮食生产基地,兼顾发展名优农产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县域单元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09,31(5):853-859
基于全国2014个县域农业统计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中国农业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县(市)数299个,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胶东半岛与冀鲁豫低洼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淮平原东部、福建西部,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低值县(市)数201个,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大部地区、川滇高原、黔桂岩溶地区、秦巴山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西部、桂南滇西地区,以及藏南部分地区。土地生产率较高的县(市)数197个,集中分布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低值县(市)数277个,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内蒙古东部、黄土高原大部、秦岭大巴山区和黔贵高原等地区。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山东省禹城市光合生产潜力52 784kg/hm2,光温生产潜力11 023kg/hm2,气候生产潜力8 377kg/hm2,气候-土壤生产潜力6 450kg/hm2,对这3种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结构订正得到该市1999年~2001年粮食平均现实生产能力为6 244kg/hm2,禹城市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②制约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主要自然因子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劳动生产率、化肥利用率和产投比的低下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限制因子。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提出了单项资源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粮食增产背景下松花江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杰  张士锋  李九一 《资源科学》2014,36(9):1780-1788
根据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的规划,松花江区承担粮食增产任务150亿kg。在此粮食增产的背景下,对松花江区的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估,计算区域农业水资源能支撑的粮食生产规模是有实际意义的。本文通过构建松花江区的农业水资源最优配置模型,采用单一线性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各行业水资源分配、地形地貌、农耕制度、市场调节、区域气候、流域调水、农耕状况及制度等多方面因素,模拟结果显示,松花江区最优能实现粮食产量1 043.57亿kg,其中水稻产量达304.35亿kg,玉米产量为700.92亿kg,农业水资源能够承载预期的生产目标,并且粮食产量还有提升的潜力。模型的优化结果显示,二级区的嫩江区、第二松花江区、松花江干流区和乌苏里江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有限,对于其他子区,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全区优化后灌溉面积增加约250万hm2。模型为区域内水资源调配,区间跨流域调水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灌溉节水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21农场为例,依据历年棉花产量、降水量、灌溉引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等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域近50年来棉田水分生产效率的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水分生产效率潜力提高途径。结果表明,50多年来石河子垦区棉花单产增加了近3.3倍;棉田耗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世纪50年代平均477.48mm下降到目前平均415.00mm,降低了13.09%;同期棉田水分生产效率由1.07kg/hm^2/mm上升到目前3.95kg/hm^2/mm,提高了近2.69倍。土壤改良,化肥用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地膜覆盖栽培、秸秆还田、优良品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棉田水分生产效率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增加氮肥等肥料用量,对进一步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仍有一定作用,但部分地区应注意肥料的合理配比施用;发展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对于提高水分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此外开展抗旱品种选育对于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也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7.
海河冲积平原区耕地综合产能核算及其分区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玉  刘彦随  薛剑  许皞 《资源科学》2009,31(4):598-603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耕地综合产能核算提供了新思路,为耕地整理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以海河冲积平原区为例,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抽样补充调查,依据自然等指数与理论抽样样点构建理论产能核算模型,利用等指数与可实现抽样样点构建了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结合近3 年(2003年~2005年)的粮食实际产量,并进行了综合产能核算。结果表明:全区耕地理论产能为2970×104t,可实现产能为2260×104t,远高于近3年1430×104t的年均粮食实际产量,表明目前海河冲积平原区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通过分析耕地综合产能、利用强度及其增产潜力,将研究区耕地利用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优化提升区和重点整理区,并提出相应的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官厅水库流域张家口地区为例,针对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对区域现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结合流域长远发展,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流域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传统农业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出现了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地区一般处于经济落后的地方,往往还保持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着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不能再重复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有机农业的过程,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无法直接开发有机农业。贵州省从江县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生物资源、劳动力资源及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但受耕地资源、经济资源及技术条件制约,从总体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在这种情况下,从江县农业发展应根据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入有机农业思想,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强产业化建设;引入生态农业思想,高效利用资源;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丰富农业形式。同时,随着拥有“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从江县侗族地区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浙江省青田县的协作点,其农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生产力研究的若干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韩荣青  戴尔阜  吴绍洪 《资源科学》2012,34(6):1175-1183
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安全一方面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对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围绕中国粮食生产力问题学术界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本文总结粮食生产力的计算指标、粮食生产力格局与驱动机制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目前提出的生产力计算方法和指标可以全面反映区域生产力水平和区域差异;区域差异作为中国生产力格局的最突出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各种地域层次和生产能力的差异,粮食生产力格局的变化主要是粮食生产重心和粮食主要生产区的变化以及某一时间点的潜在生产力变化;同时,影响粮食生产格局与变化的因素众多,各种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深刻地影响着粮食生产力。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所起作用有别,并且在不同时段影响因素不同。各种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不同。特别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过程对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都有很大影响。今后关于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潜力及其变化趋势、粮食生产力的产量差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以及影响潜在粮食生产力的地域差异因素的研究等方面应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