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文化和科技融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数字经济规模的扩张,突然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科普场馆兼有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科普场馆数字化要义的角度切入,研究国内外科普场馆的数字化应用案例,从展览、教育、藏品、研究多个维度进行剖析,结合上海科技馆的具体实践,提出对于数字化时代科普场馆未来发展趋势及转型路径的思考和设想。  相似文献   

2.
概述ChatGPT应用于图书馆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其对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影响,并构建基于ChatGPT的智慧图书馆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层、算法支撑层、数据资源层、业务运作层和服务应用层。进一步提出图书馆服务转型路径,包括资源整合、服务升级、知识共享、技术提升、用户参与和智慧环境建设等方面。文章认为ChatGPT对图书馆转型将起关键作用,可以推动服务变革,提升服务效果,助力智慧图书馆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李扬  刘云丹 《传媒》2024,(3):31-33
类ChatGPT技术是指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规模语言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这类技术从不同环节推动媒体全生产链条深度转型,重构媒体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引发媒体领域的思考。类ChatGPT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新闻及信息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对传统的线性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传播模式进行数智化升级与改造,对全链条中的传播主体、内容、渠道、用户及其反馈等方面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变革,同时也引发了伦理考量。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ChatGPT表现出了鲜明的技术特征,这为我国图书馆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ChatGPT技术融入图书馆服务,具有提升整体服务效能、赋能多元应用场景、拓展服务范围以及提升社会教育效益的应用价值,但也可能对组织声誉、结构性不均衡的发展现状、数据安全、科研伦理等带来挑战。为了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国家与图书馆两个主体层面应同时发力。国家应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通过加强产业宏观规划、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对ChatGPT进行引导与规制;图书馆则应通过提升组织数字素养、建构新型数字服务共同体,化技术为机遇。  相似文献   

5.
ChatGPT作为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图书馆有广泛运用空间的同时,也给图书馆员带来了机遇与挑战。ChatGPT通过其机器算法的语言模型能力,可为图书馆员赋能提升工作效率、精准识别读者需求、拓宽服务半径、更新技术技能。ChatGPT的算法优势可能会产生部分岗位的技术性替代,给图书馆员带来心理压力。图书馆可通过进行工作流程重构,实施针对性的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支持措施,以促使图书馆员提升技术能力,以便更好地抓住ChatGPT带来的机遇,同时,更有效地应对ChatGPT带来的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一代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为业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对个人信息安全造成的威胁同样值得关注。ChatGPT引发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违规收集、过度挖掘、信息外泄和算法偏见。传统公平实践原则在应对ChatGPT的挑战时显得捉襟见肘,“设计保护”通过伦理、法律与技术的融合治理,可为解决困境提供思路。ChatGPT运行中个人信息的“设计保护”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导向,满足安全、公正、可控、负责的算法伦理要求;依靠应用场景调查、个人信息分类、权益影响分析和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具体保护需求;通过要素确定、措施选择、环节设计、方案评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技术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AIGC时代的发展正促进图书馆服务进行范式转变,ChatGPT等AI模型影响着企业竞争情报获取的方式,也为图书馆创新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提供了科技支撑。论文通过系统梳理ChatGPT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分析国内ChatGPT技术布局及应用场景,总结ChatGPT对图书馆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产生的影响,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图书馆可以从夯实资源建设、支持NLP模型嵌入、完善交互机制、开发智能情报平台四个方面提升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效能,助力ChatGPT赋能图书馆服务的落地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ChatGPT的问世并大规模投入使用,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本文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ChatGPT在使用过程中的特点与优势、ChatGPT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合理利用的可行性、ChatGPT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挑战与弊端等,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期刊的影响。【结果】ChatGPT对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同时也会由于作者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对ChatGPT的滥用而给科技期刊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开发降低ChatGPT侵权风险的技术手段,制定完善的ChatGPT使用规则、规范,做好正面宣传等方式,发挥人机协同办公的优势,促进我国的科技期刊不断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ChatGPT开启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为档案馆及档案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梳理档案服务的演进历程,ChatGPT应用于档案服务具有历史必然性。其次总结ChatGPT赋能档案服务的技术特征,包括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能力、海量知识储备和卓越的学习能力、先进的多模态处理能力、多语言支持与无缝切换能力、精准的个性化推荐能力等。再次从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内容生产、档案咨询服务和档案社会教育四个方面勾勒ChatGPT赋能档案服务的应用场景。最后从档案服务理念、服务顶层设计和服务安全保障三个方面提炼ChatGPT赋能档案服务的实现路径。在ChatGPT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档案馆有潜力转型为社会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新中心,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智慧平台,从而开启档案服务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0.
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信息获取新工具,为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创新提供契机。文章通过文献调研法总结ChatGPT的技术特点,运用“HHH理论”对ChatGPT进行效用审视,探讨ChatGPT给参考咨询服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利用信息技术助推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手段以其沉浸式的体验、丰富的交互为影像视频、游戏竞技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案。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中的现实应用与意义出发,探求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介在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应用。本文界定了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并形成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模型。基于以上研究,为科技馆使用沉浸式媒介进行科学传播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图情档学科认为博物馆是文化信息数字资源整合的主体之一。博物馆中以其展品为代表的文化信息资源对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通过对作者、机构、关键词可视化图谱的绘制,识别出我国图情档学科下以博物馆为主题词的科研文献成果概况、科研机构分布及研究热点词与其研究发展趋势。经分析得知,该学科下以博物馆为主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8年)主要是博物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博物馆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博物馆古籍保护管理工作以及古籍文献等主题。第二阶段(2009-2019年)主要探讨三馆馆际合作的资源整合路径、数字资源整合理论模式与合作机制等的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内容,深入探讨以博物馆为主题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我国图情档学科应以博物馆中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资源为视角,开展涵盖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全种类、全范围的全文化信息数字资源整合。最后,本文围绕数字资源整合这一具有影响力的研究热点,探讨如何从图情档学科的角度出发,有效地涵盖博物馆,构建以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馆为主体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与机制,建立为公众文化精神需求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3.
培育具有卓越特性的科技馆群体是促进科技馆建设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对国内外博物馆领域追求卓越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整体概述,重点梳理卓越绩效模式在欧洲博物馆的应用,以及美国博物馆联盟卓越认证的进程。结合国外科技馆追求卓越的实践经验,厘清卓越科技馆的内涵外延,有助于在现有的科技馆评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卓越科技馆评估路径,为培育卓越的科技馆群体,促进现代科技馆体系更高层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数字博物馆不同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博物馆中展品展示对于视觉上的要求更加多元化,视觉设计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中成为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阐述了视觉设计在数字博物馆中的价值、功能及作用,从数字博物馆网站用户界面、展品展示、互动娱乐三方面分析了视觉设计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数字博物馆视觉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在国家倡导档案机构数字转型的战略背景下,探寻我国档案机构系统应用社交媒体的顶层设计及实现路径的启示。文章用案例分析法,全面深入调查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制度体系和应用实践,解析其经验,并立足档案学与传播学理论及方法,提出社交媒体在国家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中的优化策略:多层次构建完备制度;匹配需求强化平台应用效率;基于主体协同机制深化资源建设;强化社交媒体运行机制过程建设;基于社交媒体创新国家数字档案资源整合与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6.
面向计算档案学的调查研究旨在发现档案领域立足技术视角的数字转型进展,深化对档案领域与数字技术协同融合的认知.本文通过文献调研与理论归纳,以CAS研讨会的发布成果为主体,梳理与呈现计算档案学的主要内容.从计算档案学的理论要义与计算档案学框架下的实践内容两方面总结计算档案学的内涵.从技术与档案趋向协同融合的内容层和跨领域协...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价值定位和培养需求的转变殷切呼唤新型科学教育实践载体和教学方式的支撑,在此背景下探索依托科技馆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势在必行。国际科学场馆教育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诸多经验,其主要实践特征表现为:注重树立特色化的教育品牌、着力建设系统化的教学组织生态、全面推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协同发展、专注打造分层次模块化的创新课程体系。借鉴国际场馆创新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从科技馆教育的政策理念、学习资源、教师发展、课程教学、社会互联和技术支持维度入手映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选才、育才和评价环节,构建依托科技馆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学习隶属于非正式学习领域,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为了推进国内博物馆学习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需要把握国际相关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趋势。文章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关键词共现、聚类及突现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博物馆学习研究再出发的路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博物馆数字化学习;关注公众参与及影响因素,提高博物馆学习质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博物馆科学学习研究;基于博物馆学习结果多元性,开展纵向研究;立足本土文化,深化馆校合作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The quality of content is a key attribute for assessing the globalquality of a museum application. Unfortunately, producing good content,especially in multimedia digital form, is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One way to reduce the costs without sacrificing quality is to exploit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reuse. The idea is to use (portions of) thesame multimedia material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s, possibly adapting itfor different contexts, for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users, and fordifferent delivery channels (e.g., on-line and off-line). Informationreuse does not come free. To be effective, it requires a well-organizedenvironment in which information can be easily stored, inspected,retrieved, and adapt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approach adopted in the project ``The Virtual Museum of Italian ComputerScience History', funded by the Italian National Council of Research(CNR). In this project, all the digital material (documents, images,video interviews, etc.) is stored in a digital archive based on amultimedia database with a WWW front-end. The archive is designed forspecialists only: members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project;researcher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pplication developers (whoare looking for interesting content to include in their CD-ROMs or Websites). Each research group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extracted andadapted from the digital archive the multimedia material needed to builda different hypermedia application in two ``versions' – WWW andCD-ROM. These applications,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strongly reuse(portions of) the digital archive content, but organize and present itwith a totally different style,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non-specialists(e.g., people who have some interest, or curiosity, in the history ofItalian computer sc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