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传统观念主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弊病之一,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导致学生对知识没有感悟和探究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自由抒发情感,实现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念主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弊病之一,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导致学生对知识没有感悟和探究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鼓励学生自己发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知识.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讨论、研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展个性,展示才华.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在数学课堂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促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在生动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为主线,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做中学”,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取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尊重学生主体,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知识,鼓励他们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最终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应充分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拓宽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加强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成功愉悦,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从而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培养其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以便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其次,要遵循层次性,即通过循序渐进地问题来引导不断深入到知识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以生活情感为载体,可以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建立数学模型,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让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充满情趣,不仅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心情愉悦,轻松、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创新能力、联想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提升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才能,发展自己,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张扬,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等问题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究实践的重要课题。随着初中数学知识难度的加深,数学抽象性知识增多,学生在课堂上也慢慢变得沉默,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因  相似文献   

10.
高效率数学教师深刻理解学生高效率数学学习内涵的建构特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发自内心的数学学习好奇心、兴趣和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热情,而且有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质量提高,是以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数学问题驱动学生好奇心和主动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理应以课题引入的趣味性、知识生成的自然性、思考探究的独立性、思想方法的理解性、质疑反思的批判性、优美结论的欣赏性等多种创造性思维教学方式的理性组合.  相似文献   

11.
<正>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强调通过问题探究,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载体、是促进师生交流互动、沟通对话的重要手段.围绕数学知识的结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整体建构知识体系.问题应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科学认知发展规律.笔者以苏科版八下"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为例,运用数学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揭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研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优化效果;以思维建构为过程,深化  相似文献   

12.
长期的课堂教学是以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而设计,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内在活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为了使学生的内在活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就要让学生去进行探究,而老师就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本文就教学活动中探究问题的设计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为此笔者对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进行了探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突出通过有效练习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通过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来保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联系生活、迁移认识、形象感知和动手操作,更好地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对知识的探究,促使他们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激起数学情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问题,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无从谈起,它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核心。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让我们的课堂问题更加有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的标准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主动进行积极实践探究。让学生主动地进入数学世界,在合作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师要积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交流分享,努力把数学课堂打造成"探究和分享"空间。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探究空间,加强学法指导.通过课前实践活动,拓宽学习渠道,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总结反思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通过课后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学习过程是"意义赋予"和"文化继承"的过程,即文化意义上的再发现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再发现过程呢?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历史知识的引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以究解疑开展探究活动,以思导学促进学生发展;这些方面来谈谈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一、以疑导思———培养问题意识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成为数学的生命,数学因问题而获得生命力.让学生学数学,能不让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主动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核心,而探究活动始于问题的提出.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问题是数学方法、知识积累和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数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数学奥秘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