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系统的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他通过创作英文小说,重点塑造了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中国形象所具有的家庭伦理,集中表现出三大伦理特质:家园之恋、长爱幼尊、温文贤淑.这三个方面伦理特质对陷入危机的西方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林语堂后期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以西方汉学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学心态的制约下,林语堂的文化现和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体认西方知识系统的明显倾向。林语堂的汉学思维打上了近代以来西方霸权话语的显明烙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深刻印证。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一生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经历了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又回到基督徒的曲折选择过程。然而,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并一直试图融合中西两种文化思想。但是林语堂文化选择的根基是西方基督教,基督教属于基本的根层面,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标准的,因而传统文化属于审美表层。  相似文献   

4.
田金芬 《时代教育》2012,(9):122-123
赛珍珠和林语堂因为他们相似的文化经历和志在沟通中西文化的目标,被冠为"文化大使"。他们在中国及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两人均力图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文化,他们在自己的小说里构筑了一副副鲜明生动的"中国世界"的图画。但由于两人的文化身份定位的不同,所以在两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迥然不同,本文力图剖析赛珍珠与林语堂如何在构筑中国形象时达到对自己母体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英译之<浮生六记>是体现其作为文学文化及语言大师的最见功力之译作.其中,林译本对原著"笑"的翻译处理,体现了性别韵味、简约意味和文化意蕴,很好地保留了原书的风韵,展现了林语堂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作家,具有不平凡的生活创作经历,形成了儒道共济、中西互补理想的文化精神.林语堂小说在文化层面上向我们展示了林语堂“传统理想主义”的独特的家庭文化审美取向,承载着中西合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8.
国学大师林语堂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东西文化之间,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一直被西方人视为阐述中国文化的权威著作。然而,双重文化身份和东西方话语权的不平衡使他的作品中存在着挥之不去的自我东方主义,从迎合西方读者的期待出发来展现的中国文化注定不再是地道的中国文化,而是按照西方的想象所进行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再造性创造。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以其中西双重文化身份为底子,采取对比叙事方法,创作了现代中国文学名著《京华烟云》。他深刻关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国社会,深刻展现了1930年代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社会风貌,呈现了过渡时期新旧人物思想性格形态和部分人物的勇敢反叛精神。该作不仅向人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的先进,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林语堂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度影响的角度,在战争砥砺人性的视域下,冷静地思考在中西交融、战火蔓延背景下人们的日常心性,传达自己对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辜鸿铭和林语堂两位学者曾以全力投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介绍工作,他们以文化保守主义为视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参照,批驳西方歧视与偏见,致力构筑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良好形象,为中西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作出了贡献。本文在分析二人对外介绍同与异的基础上指出其对外介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引路人,他的作品极大地消除了中西方文化的隔阂,纠正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片面甚至是扭曲的看法,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当代,解读林语堂的文化观与文化传播策略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由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转向回归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重申"性灵",上溯老庄,他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文艺观、人生观.这样的文化选择使林语堂的知识分子道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共有的一些心理特性.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作品中的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存对于文化的发展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其产生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滋养、东方道教文化的反哺、东西文化的多样融合都是分不开的。林语堂的独特经历让他的作品成为世界性的作品,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辜鸿铭、林语堂两位学者曾以全力投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介绍工作,他们以文化保守主义为视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参照,批驳西方歧视与偏见,致力构筑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良好形象,为中西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作出了贡献。本文在分析二人对外介绍同与异的基础上指出其对外介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索美国华裔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给读者或外国人诠释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吾国吾民》这部作品的仔细研读,提炼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和扩大广大读者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极为丰厚的内涵。如果说西方文化是穿在其身上的洋装或外衣,是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标准,那么,中华文化乃是他内在的生命灵魂,而闽南文化及其乡土情结则是其重要内质。或者说,其文化精神源于中国文化传统,且根植于闽南文化土壤中。因此,从作家笔下的闽南书写和文化记忆的角度切入,考察林语堂精神范式,可见从闽南乡土和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走出的林语堂,其中潜在的因素在其生命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