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地方外交交涉机关的存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南北洋通商大臣、地方督抚与海关道一起形成了清朝政府对外交涉的三位一体体制 ,地方督抚处于这一体制中的核心地位。1910年 ,清朝政府在有交涉省份设立地方交涉使司 ,以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 ;1913年 ,北洋政府则撤销各省的外交机关 ,建立直属中央和地方交涉机关 ,但地方交涉机关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局面并没改变。地方官员办外交 ,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宋、南齐二朝财政收入以农业税收为大宗,田租、户调大体沿袭东晋,唯户调货币征收比重增加;商业税收项目大体沿袭前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受政局变动和社会稳定程度影响颇深。由于刘宋、南齐二朝财政状况总体不佳,官员俸禄一般无法正常发放,地方官通过送故钱弥补朝廷俸禄的不足。刘宋、南齐二朝经济状况的走势也反映在货币政策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后,面对新的外交局势,培养大量适应地方交涉事务需要的洋务人员成为晚清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部分官员对此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地方洋务人才观。综合而看,地方洋务人才观包括选才态度、人员的素质要求、培养途径和吸纳举措等内容。在继承传统人才观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它是一把双刃剑,对地方交涉产生了正负双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两晋时期,官员俸禄具有不稳定性,统治者通过调整官员俸禄,赏赐官员谷物与钱帛等措施来增加官员收入。这一时期,帝王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和地位给予相应的特权和赏赐;通过赐药和遣使慰问来优恤患病官吏;赏赐钱物来救恤贫穷官吏,同时允许家境贫困的官员改任俸禄较高的官职。官员死后,朝廷会根据其品级、功劳和生前受重用的程度,赠予相应的助葬物品和钱帛等,并对官员家属及其后代进行优恤。  相似文献   

5.
海关监督作为清朝海关的主管官员,其主要职权为管理外贸及征税等。但自鸦片战争后,海关监督的主要职权却逐渐演变为参与晚清的对外交涉。此种现象的出现,既有海关隶属关系和出任官员变更的原因,也与税务司对关务的把持是分不开的。这一变化,一方面成为近代中国地方外交各自为政弊端的渊源之一,另一方面也间接造成了晚清在对外交涉时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因清廷始终奉行"外交在外"的政策,地方督抚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涉权限。广东作为清朝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其地方督抚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在清朝外交体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将选取广东地方督抚这一典型,通过梳理两广总督及广东巡抚不断扩大的外交权限:监管口岸通商、处理通商案件、处理教案、订约、换约、租借交涉、华工交涉、筹议设领事、边界会勘、司法交涉及矿务、铁路等诸多方面,指出晚清时期广东督抚交涉权限的演变特点,分析产生这种权限扩大和权力下移的深层原因,即是传统观念及制度的影响、西方列强的入侵致外交事务纷繁及督抚个人才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总结督抚权限的演变为清廷中央政权的统治所带来的利与弊双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督抚参与外交活动是晚清外交体制中特有的现象。为了交涉的方便,各省大多成立了督抚管辖下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如海关道、洋务局(处)、交涉局(司)等。研究这些机构及其活动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近代列强对中国的渗透和侵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些机构的研究还很薄弱。了解既有的研究成果,是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国际关系学中角色与个性的概念,考察了戴维·布鲁斯当选为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原因。从中得出,对于重要外交官员的选拔,所任职位的性质、任务,所在国的环境,出任国的环境,领导人的偏好等是选拔外交官员的因素。同时,被选用外交官的个性、经历、专业素养、政治取向等都是应该考虑的个人特点。也就是说,除了外交官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外,环境对角色的要求与被任命者个人特质相吻合,是外交官员选派所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那么,外交人员应根据任职期间各个因素的具体情况,充分地拓展职位的空间,来定位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日双方交涉具有层面性。"平潭惨案"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地方层面交涉模式反复交涉于日本驻华领事;日本驻华领事则独当一面,在中日交涉中发挥着主力作用。地方层面交涉模式有利于防止事件升级,确保双方关系的稳定。然而,随着中日矛盾激化,这一模式难以适应日益紧张的中日关系,国民政府被迫转换外交策略,地方层面交涉处理危机的模式随之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交涉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在对外交往的新的环境和列强压力下出现的,也是对原有的朝贡体制下形成的地方交涉制度加以变通的产物。正是这种新旧制度的结合诞生了总理衙门-南北洋通商大臣-各省督抚的对外交涉体制。它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制度变迁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